曹宇華 呂艷茹 蒿艷蓉 莫曉云 馮國生 黃 露 陳曉丹高 珊陸 水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化療一區,廣西南寧 530021;2.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科研部,廣西南寧 530021
根據2019 年1 月我國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中國居民健康。2015 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 萬人,死亡約233.8 萬人;而肺癌在我國死亡率及發病率均居于首位,2015 年我國肺癌發病率為57.26/10 萬,死亡率為45.87/10 萬[1]。約80%肺癌患者系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75%的NSCLC 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無法進行手術[2-3]。隨著對NSCLC 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療藥物不斷涌現,晚期NSCLC 的治療方法有諸如化學治療、分子靶向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免疫治療等,但整體預后仍未達到理想水平,5 年的總生存率不到10%[4]。目前,慢性炎癥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是腫瘤領域研究的熱門問題之一,在腫瘤發展過程中炎癥起到了重要作用[5-6]。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評估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血液指標,其反映了機體的炎癥水平。NLR 與腫瘤的預后相關,在肺癌[7-8]、結直腸癌[9]、乳腺癌[10-11]、胃癌[12-14]、鼻咽癌[15-16]中都有報道。此外,NLR還與NSCLC 的不同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具一定的相關性[17-20],但研究的樣本數均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NLR 與晚期NSCLC 患者化療效果的相關性,了解外周血NLR 是否能作為NSCLC 進展期及晚期患者治療效果的預測指標。
選取2016 年1 月—2020 年1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臨床腫瘤中心化療病區確診的不能手術的ⅢB 期和Ⅳ期NSCLC 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經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確診為NSCLC;②根據第7 版國際肺癌分期[21]標準,入組患者的分期為ⅢB 期和Ⅳ期;③具有完善的可評價的影像學資料;④根據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制定的簡化活動狀態評分表,評分≤2 分;⑤預計生存期>6 個月。排除標準:①近2 周內使用激素或是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②患第二種腫瘤或血液腫瘤;③既往經過任何放化療或靶向治療;④存在急慢性感染。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收集患者確診時的相關資料:①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吸煙狀態、性別、ECOG 評分、腫瘤分期、病理類型等;②腫瘤治療資料,包括治療方案、治療12 周后療效評價、治療過程中的相關影像學資料;③治療前1 周內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細胞、淋巴細胞水平。
患者在接受化療前采集外周血進行血常規檢查。外周血NLR 定義為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的比值。
近期療效依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1 版[22]。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指所有非淋巴結靶病灶消失,即非淋巴結靶病灶直徑總和為0 mm,所有淋巴結靶病灶的短軸必須縮小至<10 mm;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指腫瘤總負荷評估(sum diameters,SOD)與基線SOD 比較降低至少30%;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指以SOD 最小值作為參照,靶病灶增大也不足以符合PR;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指靶病灶SOD 與最小值SOD 比較至少增加20%,SOD 還必須確保絕對值增加至少5 mm。依據治療效果將患者分為療效應答組(CR+PR)和療效無應答組(SD+PD)。
采用Philips 128 排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術(CT),選擇容積掃描方式,層厚5 mm,采用骨算法和軟組織算法重組。增強掃描采取靜脈團注方式,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泛影葡胺80~100 mL,增強掃描時間為延遲55 s。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二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的NSCLC 患者年齡31~77 歲,平均(55.5±10.6)歲;NLR 1.37~7.25,中位數為3.3。化療后療效應答組27 例(33.8%),療效無應答組53 例(66.2%)。
單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兩組NLR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年齡、性別、ECOG 評分、吸煙狀態、分期、病理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影響化療效果的單因素分析(例)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影響因素中接近有統計學意義的2 個因素(分期、NLR)進入非條件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信息:1=NLR≤3.30,2=NLR>3.30;1=ⅢB 期,2=Ⅳ期;1=療效應答,2=療效無應答。結果顯示,NLR:β 回歸系數為1.208,Wald χ2值為5.714,相對危險度(OR)值為3.347(1.243~9.010),P=0.017,為影響化療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
自從Ietomi[23]于1990 年首次提出了NLR 可能與腫瘤的預后相關。隨后的研究證實,腫瘤浸潤、侵襲、轉移及預后與全身炎癥反應密切相關[6]。近年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NLR 與NSCLC 不同治療方案的生存和預后具有相關性。Ono 等[17]對19 號外顯子和21 號外顯子L858R 突變的晚期NSCLC 患者的研究顯示,低NLR 的患者與高NLR 的患者比較,有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PFS:15.7 個月比6.7 個月,OS:37.6 個月比19.2 個月),體能狀況評分、NLR 是OS 的獨立預測因子。Phan 等[18]的研究同樣證實NLR 是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的晚期NSCLC 患者的PFS 和OS 的獨立預測因子。Liu 等[24]對44 例進展和轉移的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NSCLC 患者進行的研究顯示,低NLR 的患者較高NLR 的患者具有更長的PFS[風險比(HR)=0.46,95%CI=0.22~0.99,P=0.048]和OS(HR=0.20,95%CI=0.06~0.62,P=0.002),NLR 是一個預測晚期NSCLC治療效果的有潛力的預測指標。易福梅等[20]的研究結果顯示,NLR 在化療2 周期后顯著下降;化療2 周期后的NLR 與一線化療短期治療效果顯著相關(P <0.05);PD 組患者2 周期化療后高NLR 的PD 比例為100%,明顯比PR 和SD 組高(P <0.05);NSCLC 患者的預后與化療前NLR 顯著相關,一線治療效果與化療后NLR 顯著相關。喬建兵等[25]的研究結果顯示,針對晚期NSCLC 患者經含鉑治療后,低NLR 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疾病控制率和PFS 均高于高NLR 患者(P <0.05)。提示低NLR 的晚期NSCLC 患者均可獲得相對好的治療效果和預后,NLR 是一個有潛力的治療效果預測指標,但各項研究樣本量均較小,且各項研究結論都各有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療效應答組和療效無應答組NLR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其與年齡、性別、ECOG 評分、吸煙狀態、分期、病理類型無關(P >0.05)。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NLR 為影響化療效果的獨立因素。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樣本例數較少,需進行多中心的大樣本臨床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NLR 是影響進展期和晚期NSCLC 患者化療效果的高危因素,化療前檢測NLR 在進展期及晚期NSCLC 患者化療效果預測中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在實際醫療工作中,血液的常規檢測作為必須的檢測項目之一,具有操作簡單和價格低廉的優點。因此,利用外周血NLR 作為NSCLC 患者的治療效果預測指標,既降低了患者的醫療費用,也增加了對NSCLC患者化療效果預測的精準性,未來在臨床工作中,有望得到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