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姚瑤 王春玲
南京市浦口區中醫院心內科,江蘇南京 211800
中醫對原發性高血壓的論述散見于頭痛、眩暈、風眩、肝風等病,一般采取分型方法進行辨證施治,其中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所占比例較高,為常見證型,其次是痰濕壅盛型、陰虛陽亢型、陰陽兩虛型和未定型[1-4]。對于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中藥封包療法在長期臨床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因此,本研究選取南京市浦口區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心內科收治的60 例原發性高血壓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藥穴位封包對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納入2019 年1 月—12 月在我院心內科就診的60 例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通過隨機抽簽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其中實驗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5~80 歲,平均(55.71±6.32)歲;病程3~11 年,平均(7.41±1.28)年;高血壓分級[6]:Ⅰ級15 例,Ⅱ級10 例,Ⅲ級5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6~80 歲,平均(55.68±6.41)歲;病程3~12 年,平均(7.36±1.34)年;高血壓分級:Ⅰ級13 例,Ⅱ級9 例,Ⅲ級8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高血壓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將研究方法及目的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經批準后施行。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7]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08 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8]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同時結合《實用中醫內科學》[9]確診為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原發性高血壓判斷依據;②45~80 歲;③中醫辨證分型為肝陽上亢型;④患者和家屬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2)排除標準:①肺、肝、腎功能存在明顯異常;②合并泌尿系統感染或糖尿病;③伴有惡性腫瘤;④因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無法配合本次研究。
①對照組:在禁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規律運動的基礎上給予內服基礎降壓藥治療,降壓藥為卡托普利片(百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20228,規格:25 mg/片),1 片/次,3 次/d,用藥1 周后評價療效。②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中藥穴位封包治療,將封包藥物研碎過篩,取其細末,混合均勻后取3 g 藥粉,加醋后貼敷于選穴上,貼附壓緊,6 h 后取下,隔日再貼,7 d 為1 個療程,1 個療程后方可評價療效。封包藥物組成如下:吳茱萸、川芎、冰片、鉤藤各15 g,穴位選擇涌泉、曲池、神闕。
(1)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1 個療程后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①舒張壓下降≥10 mmHg(1 mmHg=0.133 kPa),且舒張壓<90 mmHg;②舒張壓下降≥20 mmHg,但舒張壓≥90 mmHg;符合上述一項標準即為顯效。有效:①舒張壓<90 mmHg,但下降≤10 mmHg;②舒張壓≥90 mmHg,但下降≥10 mmHg,且下降≤19 mmHg;③收縮壓下降≥30 mmHg;符合上述一項標準即為有效。無效:不符合上述關于顯效及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動態血壓值及血壓變異: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個療程后24 h 平均收縮壓(mSBP)、24 h 平均舒張壓(mDBP)、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并分別計算兩組收縮壓晝夜變異率(BPF),BPF=(白天均值-夜間均值)/白天均值,均于住院期間進行24 h 動態監測。(3)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5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前mSBP、mDBP、dSBP、dDBP、nSBP、nDBP、收縮壓BPF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mSBP、mDBP、dSBP、dDBP、nSBP、nDBP、收縮壓BPF 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動態血壓值及血壓變異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動態血壓值及血壓變異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mSBP:24 h 平均收縮壓;mDBP:24 h 平均舒張壓;dSBP:日間平均收縮壓;dDBP:日間平均舒張壓;nSBP:夜間平均收縮壓;nDBP:夜間平均舒張壓;BPF:晝夜變異率。1 mmHg=0.133 kPa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中醫學對原發性高血壓證候及相關病變的研究歷史較為悠久,對其基本的致病模式一般概括為“陰虛陽亢,風火相煽,成痰化瘀,入絡傷臟”,因此原發性高血壓主要責之于風、火、痰、虛、瘀五端[11]。肝陽上亢又名肝火上亢,其主癥表現為眩暈、頭痛、急躁易怒,并伴有面紅、口干苦、便秘等次癥,多因惱怒所傷,氣郁化火,火熱耗傷肝腎之陰,因而對于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多以平肝潛陽、滋陰清火為主[12-14]。中藥穴位封包療法即通過穴位敷貼,使中藥隨經氣運行而直驅病所,從而實現滋陰清火的功效[15-18]。
本研究中,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對照組(56.67%),提示中藥穴位封包聯合西藥內服治療有更好的臨床效果。中藥穴位封包療法是通過將研成粉末的藥物調制成糊狀制劑敷貼于特定穴位,使得局部皮膚接受刺激,從而實現藥物經穴位由表入里,循經絡內達臟腑,以調節氣血陰陽,達到降壓、改善各種臨床不適的目的。有相關研究表明,穴位敷貼能減少細小動脈外周阻力,從而降低心臟后負荷,使每搏輸出量和每分心輸出量增加,流經全身的血液得到疏通,循環阻力減輕,并且穴位敷貼也可能同時具有增加大中動脈順應性的效用,這為中藥穴位封包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提供了客觀依據[19]。王立紅等[20]運用吳茱萸粉穴位封包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治療3 個療程得出該法用于肝陽上亢證及肝火上炎證原發性高血壓的有效率為100%的結論,與本研究相符。
實驗組治療后mSBP、mDBP、dSBP、dDBP、nSBP、nDBP、收縮壓BPF 顯著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治療后相同指標比較,明顯較低,提示在降壓藥內服的基礎上采取中藥穴位封包治療可有效控制血壓,減少血壓變異率。《黃帝內經》中記載“五臟之氣分旺于不同時辰”“寅卯配肝”“脾旺于辰、未、戌、丑四時”,其意為晝夜五臟氣機活動存在節律性,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在肝主寅、卯時會出現血壓上升,肝陽上亢者更甚,因此需要及時控制血壓,避免因波動過大而造成靶器官損害,因此本研究創新性地對患者全天血壓動態值進行監測,以更好地了解穴位封包對肝陽上亢證的療效機制。本研究中藥封包每日貼敷6 h,能配合高血壓發生節律進行調節,從而實現有效降壓,同時還能減少對靶器官的傷害[21-23]。本研究采用中藥吳茱萸、川芎、冰片、鉤藤,穴位選擇涌泉、曲池、神闕。吳茱萸性辛、苦、溫,有小毒,溫中止痛,降逆止嘔,入肝經,可引肝氣下降,氣降火亦降,火隨氣降與腎水相交,陰陽協調而平和,而達降壓的效果,使患者生理功能得到提高,軀體疼痛得到減緩,實現總體健康。川芎不論是肌內注射還是靜脈注射均有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冰片能促進多種藥物透過皮膚吸收,且具有緩釋、長效的特點。鉤藤味甘性苦,能平抑肝熱,實現平肝潛陽之功。神闕穴屬于任脈腧穴,能通過任督沖帶血脈而統屬全身經絡,可幫助藥物循環全身,增強患者身體活力[24-25]。涌泉穴是腎經的首穴,位于全身腧穴的最下部,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作用于曲池穴能攝納陽明氣血,使氣血下降,平肝潛陽,從而降低血壓,使得患者在恢復健康的同時,氣血調和,精神狀態更好[26-27]。
實驗組在治療期間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與對照組(3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在降壓藥內服的基礎上采取中藥穴位封包治療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中藥穴位封包技術具有毒副作用小、價廉、長遠效果好等優勢,聯合西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不僅可減少西藥支出,還有良好的安全性,這與魏虹等[28]的研究相符。
綜上,中藥穴位封包治療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有較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血壓,減輕血壓變異,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