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元明 胡錦慶 謝永華 李伶俐 辜銳鑫 王 蕓
1.湖北省中醫院腎內科,湖北武漢 430061;2.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4;3.武漢市第四醫院中醫科,湖北武漢 430032;4.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湖北武漢 430032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已經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1-3]。隨著病情的發展,會相繼引起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炎等多種慢性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4-5]。糖尿病足(DF)是其中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具有病情重、發展快、致殘及致死率高、治療棘手的特點[6]。目前,DF 治療方案眾多,臨床療效尚存在一定差異,且總體療效均欠佳[7-9]。而中醫學對DF 形成的認識久遠,多項實驗及臨床研究均表明中醫藥對DF 的防治較單純西藥治療具有明顯優勢[10-11]。臨床中,基于絡病理論“絡以通為用”原則,自擬化瘀通絡湯治療DF 效果顯著,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DF 屬中醫學“脫疽”“消渴”“瘡瘍”等范疇,總屬本虛標實之證。《靈樞·癰疽篇》最早出現關于DF 證候的描述:“發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而南北朝時期的《劉娟子鬼遺方·黃父癰疽論》中最早出現脫疽的病名,曰:“發于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漸去之,治不去必死矣。”后世唐朝王燾《外臺秘要》記載:“消渴病……多發癰疽。”宋代《太平圣惠方》亦云“其病變多發癰疽”。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脫疽生于足趾之間,手指生者間或有之,蓋手足十指乃臟腑支干,未發疽前先煩躁發熱,頗類消渴,日久始發此患。初生如栗黃泡一點,皮色紫暗,猶如煮熟紅棗,黑色蔓延,腐爛延開,五指相傳,甚則攻于腳面,猶如湯潑火燃”,詳細記載了DF 的臨床癥狀,并延用了“脫疽”之名。
絡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又是病邪傳變的途徑。《靈樞·脈度》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首次提出了絡脈的概念和分布。《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夫脈者,血之府也。”指出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是容納血液的器官。絡脈具有滲濡灌注、溝通表里、貫通營衛、津血互滲的生理功能。清代葉天士提出:“凡經脈直行,絡脈橫行,經氣注絡,絡氣還輕,是為常度。”[12]從經脈而細分出的絡脈、孫絡,非常接近毛細血管的百億數量級層面,類似于現代醫學的中小血管、微血管。
絡病是廣泛存在于多種內傷疑難雜病和外感重癥中的病理狀態。病邪傷及絡脈形成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的病機特點,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痰凝、絡虛而成絡脈阻滯。《黃帝內經》提出絡脈基本病理變化為絡脈阻滯、絡脈空虛、絡脈損傷。清代葉天士提出“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病久痛久則入血絡”,認為絡脈阻滯是絡病的主要特點,并創立通絡治法。
DF 多發生在消渴病的中晚期,總屬本虛標實之證,其發病病位在肢體脈絡,同時合并大血管、微血管病變,病勢纏綿難愈,屬消渴變證。其發病特點與中醫絡病的形成轉歸亦有相似之處,當屬“絡病-血管系統病”范疇,其病勢纏綿,符合“久病入絡”的病理變化。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認為[13],絡氣郁滯是DF 的發病之本,血瘀、痰凝、毒邪阻絡是本病加重的原因,近年來有不少研究從“絡病”理論論治DF[14-15]。根據“絡以通為用”原則確定的化瘀通絡法被廣泛運用于DF 的治療中,絡脈通,毒邪祛,病自愈。
中醫治療DF 已有數千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DF 的防治中具有獨特的療效和優勢。中醫認為消渴病津液陰虧,燥熱偏盛,常采用清熱潤燥、養陰生津藥物治療。研究表明,患者氣陰兩虛是DF發病的基本原因,痰瘀互結而致熱毒腐蝕阻絡為DF 發病的病理基礎及基本病機。代謝產物蓄積生毒、痰、瘀阻滯損傷脈絡,絡中營衛氣血津液運行輸布及滲化失常,日久脈絡瘀阻,從而形成壞疽[13]。故在治療過程中,基于絡病理論,以清熱解毒、化瘀通絡為其基本治療原則,通過自擬化瘀通絡湯治療DF,可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化瘀通絡的原則應貫穿DF 治療的始終。
自擬化瘀通絡湯由四妙勇安湯加用通絡藥物地龍、水蛭、雞血藤化裁而成,全方由金銀花30 g、當歸20 g、玄參20 g、甘草20 g、地龍10 g、水蛭6 g、雞血藤30 g 七種中藥組成,是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根據絡病理論確定的經驗方,在臨床中運用多年,治療DF 效果確切。方中金銀花甘寒入心、清熱解毒為君藥,玄參滋陰清熱為臣藥,當歸活血化瘀,地龍、水蛭、雞血藤破血逐瘀通絡為佐藥,甘草和中解毒為使藥。全方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瘀通絡之功。四妙勇安湯源自陳士鐸《石室秘錄》,后為清末鮑相敖《驗方新編》收錄,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功。黎敏姬等[16]研究發現,四妙勇安湯治療DF 總有效率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21%。周甜等[17]研究發現,加味四妙勇安湯治療DF 總顯效率為8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0.47%。秦永山[18]、崔炎等[19]、黃學鋒等[20]運用四妙勇安湯治療DF 亦取得較好療效。
現代研究表明,四妙勇安湯具有抗感染[21]、保護血管內皮細胞[22]、抗動脈粥樣硬化[23]、抗氧化[24]等作用。通絡藥物水蛭能明顯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水平,升高血漿前列腺素水平,降低血栓素A2水平,并可拮抗內皮素-mRNA 在動脈內膜中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的過表達,從而改善血管功能[25]。地龍提取液具有增強巨噬細胞的免疫活性、縮短炎癥周期、促進肉芽組織中肌纖維母細胞增生、促進表皮生長的作用[26],同時具有鎮痛、降壓、降脂、降糖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27]。自擬化瘀通絡湯在四妙勇安湯基礎上,加用通絡藥物,鼓動孫絡、浮絡的再通,從而輸布氣血,促進側支循環的再建,促進潰瘍愈合,體現了“絡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
頭暈、口苦、目眩者,加龍膽草、夏枯草、白芍、川芎,清利肝膽濕熱;神疲乏力、納呆者加黃芪、黨參、炒二芽、白術等;潰瘍局部紅腫較劇者,加菊花、魚腥草、苦參、蒲公英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大便干結者,加玄參、大黃;患肢疼痛較劇者,可酌加桃仁、紅花、川楝子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物;患肢色黑、絡脈阻滯嚴重者,可加大地龍、水蛭、雞血藤等通絡藥物劑量。
患者,男,58 歲,2018 年10 月20 日初診,就診于武漢市第四醫院中醫科,主訴:“右足腫痛、破潰1 周”。初診:患者于1 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足腫痛、破潰,右足底部可見大小1 cm×1 cm 潰瘍面,潰瘍周圍稍紅腫,觸痛(+),周圍少量滲液,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 余年,自服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血糖控制欠佳。查空腹血糖13.8 mmol/L,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足背動脈彩超見足背動脈變細。診斷:DF,就診時,右足潰瘍,口燥、咽干,時覺口苦,顏面潮紅,大便稍干,小便可。舌紅,苔黃燥,脈弦細。予以化瘀通絡湯加減,處方如下:金銀花30 g、當歸20 g、玄參20 g、甘草20 g、地龍10 g、水蛭6 g、雞血藤30 g、黃柏10 g、薏苡仁30 g、沙參10 g、麥冬10 g、牛膝10 g、蒲公英20 g,7 劑,水煎服,日1 劑,分2 次溫服。
2018 年10 月29 日復診:右足疼痛明顯減輕,潰瘍面積較前減小,潰瘍周圍無明顯滲液,覺口干、咽燥癥狀減輕,仍覺口苦,大小便尚可,血糖9.8 mmol/L,予以上方加龍膽草10 g,守方加減10 余劑,諸癥相繼消失,隨訪半年未發。
按語:該患者消渴日久,陰虛火旺,灼燒津液,故見口燥、咽干、顏面潮紅之癥;陰虛化熱,熱毒腐邪瘀滯阻絡,絡脈不通,不通則痛,可見大便稍干,患肢疼痛、潰瘍,且病勢纏綿,遷延不愈,處以自擬化瘀通絡湯加減,清熱解毒、化瘀通絡止痛。服藥7 劑,諸癥減輕,仍有口苦,加龍膽草瀉肝膽實火,守方加減10 余劑而愈。
DF 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1-3]。西醫治療常以控制血糖、降壓、調脂等內科治療為基礎,同時應用抗生素,通過換藥清除局部細菌,促進創口肉芽生長,嚴重者行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缺血癥狀,減少創面感染的發生,促進潰瘍愈合,但其費用高,且長期抗生素治療易引起患者產生耐藥性,且療程長,治療效果欠佳,是臨床中較為棘手的一類疾病。中醫治療DF 已有數千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臨床中運用較多的生肌膏[28]、天樓解毒消腫散[29]、消毒愈肌膏[30]等,均能促進創面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消炎、促進血管新生、抗氧化應激等作用,體現了中醫藥治療DF 的優勢,但現有內服中藥較少。根據“絡以通為用”的原則自擬化瘀通絡湯是臨床中的經驗用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瘀通絡之功,該方切合病機,用藥精簡、安全,標本同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本課題組在后期研究中發現,自擬化瘀通絡湯能改善DF 患者臨床癥狀,加快足背動脈血流速度,提高搏動指數,降低阻力指數,且具有輕度的降糖作用,能較好促進DF 的愈合,費用低廉,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其通過何種途徑及機制促進創面愈合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