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劉扣英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江蘇南京 210044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臨床廣泛應用的置管方法,能夠為患者提供中期或長期的靜脈輸液和營養通道,但也易發生導管脫落、導管堵塞等并發癥[1-2],這對患者PICC 置管維護能力是一個考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期間,國家倡導非急診急癥患者盡量不去醫院,而PICC 置管患者本身抵抗力差,為避免感染病毒都會選擇居家治療。如何加強該群體患者的有效管理,減少PICC 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微信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通過線上管理與線下支持,保證個體居家治療能達成健康管理效果[3-4]。本研究以抗擊COVID-19 疫情為背景,探討微信平臺健康管理在疫情期間PICC 置管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20 年1 月—2 月COVID-19 疫情期間江蘇省人民醫院管理的PICC 置管居家患者112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為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置管居家治療者;②意識清醒、有正常溝通交流能力;③告知研究事項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PICC 置管禁忌證;②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③嚴重聽力及視力障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每組56 例,隨訪過程中對照組死亡1 例,量表填寫不符要求3 例,對照組實際完成研究52 例。實驗組男25 例,女31 例;年齡33~65 歲,平均(54.15±7.20)歲;置管時間60~120 d,平均(84.23±10.24)d;置管位置:貴要靜脈48 例,肱靜脈8 例;學歷:≤初中17 例,高中或中專28 例,≥大專11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5 例;年齡32~65 歲,平均(53.34±7.12)歲;置管時間60~120 d,平均(82.54±9.56)d;置管位置:貴要靜脈48 例,肱靜脈4 例;學歷:≤初中14 例,高中或中專25 例,≥大專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兩組均給予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置管居家治療患者相同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發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感染防控指引(試行)[5]》、PICC 導管維護手冊。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包括出院時口頭宣教、建立PICC 置管患者電子檔案、居家治療時電話隨訪等。實驗組聯合應用微信平臺的健康管理。
(1)組建微信平臺健康管理團隊:包括醫院疫情防控小組成員(1 名)、護士長(1 名)、PICC 專業護士(3 名)、信息專業人員(2 名),組織學習COVID-19 疫情防控、PICC 置管維護等相關知識。申請微信公眾號,建立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微信平臺,開發不同模塊:健康教育模塊、護患溝通模塊、體溫監測與PICC 維護監測模塊、導管維護預約模塊、智能問卷分析模塊等。
(2)加入微信公眾平臺:實驗組PICC 置管患者COVID-19 疫前最后一次維護導管時(或采用電話通知、微信溝通的方法),指導患者掃描微信公眾二維碼加入微信公眾號,同時對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微信平臺模塊內容及使用方法,直至患者及家屬熟練掌握。
(3)微信平臺健康管理:①健康教育:首先將COVID-19 疫情(疫情發展、個人防護)、PICC 置管維護知識(PICC 基礎知識、維護知識、并發癥預防等)系統發布到微信健康教育模塊中,同時指定專科護士每天早8∶00 準時推送COVID-19 疫情進展。查看患者閱覽情況,每天根據共性問題發布1~2 條健康教育信息,組織大家討論。通過討論關注和了解患者的情緒動態,通過微信推送深呼吸放松訓練等文字或視頻,指導患者放松情緒,不要過多關注網絡疫情尤其是負面信息。對過于焦慮者可通過電話給予一對一心理疏導。②動態監管:要求患者每天上午10∶00 在體測監測與PICC 維護監測模塊上,提交當時體溫與前天PICC維護信息(如有無導管脫落、堵塞、穿刺點出血、感染等),及時掌握患者居家治療行為、PICC 導管維護信息。③護患溝通:在護患溝通模塊設計人工智能回答、護士在線回答兩種功能,人工智能收到關鍵詞后及時自動回復;指定2 名專科護士每天下午集中在線回復患者關心問題。同時組建5 個PICC 患者互動小組,通過微信開展支持活動。④導管維護預約:對于提出導管維護預約要求患者,及時調閱動態監管信息,同時要求患者上傳創口、皮膚情況圖片,實施護士上門導管維護、或患者在規定時間到醫院進行導管維護(自己到醫院時應注意路途防控COVID-19 感染)。
①居家治療依從性:采用自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居家治療依從行為量表》進行測評,包括健康生活(包括合理飲食、居家運動、正常作息。完全依從:>90%遵從;部分依從:60%~90%遵從;完全不依從:<60%遵從)、自我防護(定時開窗通風、手衛生、外出佩戴口罩等。完全依從:>90%遵從指南要求;部分依從:60%~90%遵從指南要求;完全不依從:<60%遵從指南要求)、體測監測(完全依從:規定時間自覺測量體溫并上報;部分依從:規定時間內需家人督促測量體溫;完全不依從:規定時間未完成體溫測量)。依從率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所占總例數的百分比。量表Corbanch’s α=0.857。②PICC 導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劉春麗等[6]PICC 自我管理能力量表測評,包括日常導管觀察(7 條目)、維護依從性(5 條目)、導管管理信心(5 條目)、異常情況處理(4 條目)、信息獲取(3 條目)、帶管運動(4 條目)、帶管日常生活(7 條目)7 維度,每條目評分1~5 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量表Corbanch’s α=0.904。③PICC 相關并發癥:統計兩組穿刺點出血、局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健康生活、自我防護、體測監測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PICC 置管患者疫情期間居家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實驗組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1)。見表2。
表2 兩組PICC 置管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PICC 置管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實驗組PICC 相關并發癥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PICC 置管患者PICC 相關并發癥比較[例(%)]
PICC 置管相關并發癥高達30%~40%,置管居家患者發生率更高[7-8]。影響PICC 置管安全的因素很多[9-10],但最重要的還是在于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11]。健康教育對于提高PICC 置管患者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效果值得肯定[12]。在COVID-19 疫情期間,居家不外出是預防COVID-19 病毒感染的最有效辦法[13-14]。現在問題是如何在疫情之下,尋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或健康管理方式,做好PICC 置管居家患者導管維護攻略。
微信最大的特點在于“交互性”“即時性”[15-16]。其“碎片化”傳播特質能滿足時下人們閱讀習慣,實現教育效果[17]。“語聊”功能能滿足老年群體的聊天需求[18]。基于受眾需求設計微信平臺模塊,提供多維度網絡化管理,能滿足不同個體特征受眾的細分需求[19]。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居家治療期間健康生活、自我防護、體測監測高于對照組,提示微信平臺健康管理有助于提高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置管患者居家治療依從行為。
此外,健康教育模塊通過系統教育及共性問題討論,能提高PICC 置管患者導管維護認知水平及維護技能[20];動態監管通過對PICC 置管患者導管維護數據的分析,能及時掌握患者導管維護情況[21]。人工智能回答可規避抗擊COVID-19 疫情期間護士資源緊缺的弊端,護士在線回答則能滿足PICC 置管患者導管維護個性化的需求。互動小組其實質是同伴支持,可通過在線現身說法給予其他患者行為上引領[22-23]。在抗擊COVID-19 疫情期間,根據患者需求給予上門導管維護服務,是提高PICC 置管安全的最佳途徑。結果可見,實驗組患者日常導管觀察、維護依從性、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運動、帶管日常生活、PICC 管理總分高于對照組,與伍曉瑩等[24]、李金英等[25]報道相似,提示微信平臺健康管理有助于提高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這也是實驗組PICC 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
綜上,微信平臺健康管理應用于COVID-19 疫情期間PICC 置管居家患者中,能夠增強疫情防控居家依從行為,提高PICC 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導管相關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