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穎 譚冬玲 繆道蓉 陳靜 江艷梅 宋竹鵑
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旋律。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與踐行,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教書與育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明確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從以下六個方面加強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實現全面育人。
一、要在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樹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就是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闡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豐富內涵、實現路徑與發展要求,結合國際共產主義發展史和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在學理上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增強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的自覺性。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注重從歷史、文化、社會、生態等不同視角比較分析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優越性與先進性,讓學生在人文關懷與生活感悟中體會理想信念的特殊作用,增強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的自信心。專業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結合學科、專業和課程的特色,從專業的沿革、現狀與前沿的講解中,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榮譽感,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抓住國家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積極尋找實現個人價值與才華抱負的成長舞臺和發展機遇,提升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的可行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教育課同向發力,協同育人,不斷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二、要在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
愛國,是一個公民最起碼的素養,也是每位學生應當具備的重要情懷。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闡釋愛國主義的要義,了解愛國主義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正確處理好愛國、愛家、愛黨與愛人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要科學辨析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要借助案例分析與典故教學等形式,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從不同課程的學科背景出發,為愛國主義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讓愛國主義在學生的心中既能頂天又可立地;特別是要注重結合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合理現象進行分析批判,比如針對“精日”現象,可從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視角進行辨析,讓學生形成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更為科學的認知。專業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以學科專業為依托,通過國際間學科專業與產業的發展比較,增強學生們投身專業研究、致力產業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鼓勵學生把愛國精神投身為國奉獻的實踐行動中。比如,結合中美貿易摩擦問題,軟件專業的課程教學就可以從芯片技術的發展、我國芯片產業的瓶頸、中美貿易戰中的危機與挑戰,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齊心協力,和全國人民一起推動芯片技術產業大踏步向前發展,加大技術創新研發。
三、要在引導學生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
人們常說,對學生而言,學習成績不好是次品,身體素質不好是廢品,但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險品。立德樹人是中國教育的根本使命,培養品德修養高尚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中心任務。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加強品德修養的必要性,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闡釋品德修養的內涵,理解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意義,把真善美作為終身的品德追求;要結合不同時代的要求,教育學生把握當代品德修養的核心內容,特別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前學生品德修養最重要的任務目標,圍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解讀和分析,引導學生積極培育、大力踐行。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從國家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道德等視角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細化細分,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溯源,分析其在倫理、法治、文化等不同領域的表現形態,引導學生科學辨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價值觀”的異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更為全面的了解。專業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不拘一格、不搞一刀切,要圍繞專業特性,挖掘專業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點,在培養方案中對“德、能”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形成有效的指導方案。比如“大學英語”的教學,可在精讀短文中,主動選取分別講述“勇氣、誠信、善良、公平、法治、文明、愛國、敬業”等主題的素材,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旨,不斷提升修養。
四、要在引導學生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力的核心之一就是見識與才智的較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說的那樣,高校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以讓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為主要任務,重在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將中國情懷和時代特征與世界眼光統一起來,客觀看待當代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讓學生知曉個人知識見識的增長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作用,增強提升知識見識的自覺性與自主性。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以拓展學生見識為主要任務,整合全校教學資源,開設盡可能多、可供自由選擇的不同門類綜合素養課程,大力拓展學生知識面,主動加強不同學科間的協同與交叉,讓理工科學生增加人文社科知識、讓人文社科學生接觸理工知識,力爭實現文理交融、醫工交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專業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以增長學生知識為主要任務,發揮教學名師的育人效應,鼓勵更多的大師走進一線課堂,讓學生接觸掌握最前沿的專業知識;要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培訓提升課堂教學水平與效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育學生扎實掌握專業知識,讓學生學一門會一門、干一行愛一行,努力做到“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力".
五、要在引導學生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
“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最需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高校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導學生培育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塑造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闡釋“奮斗精神”的內涵,通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梳理,讓學生深刻理解奮斗精神的實質;要重在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任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分析凝練奮斗精神的時代屬性,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起來,激發學生勇擔時代責任。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更為注重奮斗情懷教育,可以設立“奮斗精神"專題進行講解,也可把奮斗精神教育培養與樂觀主義、愛國主義等專項教育結合起來,加大對古今中外歷史名人的案例教學,讓學生在提升綜合素養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勇于奮斗的動力。專業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把專業知識傳授與自強不息精神培養結合起來,重在引導學生不怕苦、不怕難,勇于挑戰并攻克科技難題、社科難題,立志成為科研研究的生力軍與后備軍;要大力挖掘科學大師、理論專家不懈奮斗的成長故事,用榜樣人物的成長經歷激勵學生成長,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六、要在引導學生增強綜合素養上下功夫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是中國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高校各門課程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培養“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公德與個人私德的異同,科學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把黨和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作為最崇高的德,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三觀”,增強“四個意識”。綜合素養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培養“體美勞”,通過體育、競賽等課程內容設計,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識;通過音樂、美術、文化、品鑒等課程內容設計,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生產實習等課程內容設計,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專業教育課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要重在增長“智”,一方面是要抓好課堂知識傳授,把基礎知識與前沿知識結合起來,讓學生習得一身知識、練就一身本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是抓好知識的應用能力,把知識傳授與解決問題、書本知識與實踐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理論知識高、動手能力強、綜合素養好”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