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國家,自古代以來,各種民族樂器及其作品創作,豐富多彩,但是在鋼琴的發展上,相對來說有些缺乏。相比來說,鋼琴在西方國家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鋼琴作品種類豐富,音樂人才層出不窮;在近代以來,鋼琴才逐漸的傳入中國,得到重視和發展。在近代我國音樂家的努力下,鋼琴作品在我國的創作,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提高,有較大的突破。據我的研究總結,鋼琴作品主要有幾種類型:根據各種民間音樂的改編的作品、模仿民族樂器創作的作品、根據歌舞劇改編的鋼琴作品。總之,鋼琴作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鋼琴音樂在中國,也逐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近現代;鋼琴風格;作品研究
鋼琴發源于歐洲,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然而鋼琴在中國真正發展的歷史不過百年,在學堂樂歌時期,鋼琴才得以在中國站穩腳跟,但是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已經培養出了丁善德、朱工一、周廣仁、劉詩昆等一批著名的鋼琴家。到如今,鋼琴在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已經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鋼琴領域,西方早在巴洛克時期就出現了巴赫這樣的鋼琴大師,古典主義時期更是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他們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奠定了以二十四個大小調來作曲的基礎;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C大調奏鳴曲》;貝多芬的《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鋼琴奏鳴曲,優秀的作品枚不勝舉。這里的每一首鋼琴作品都是經過時間的洗禮,保留下來的非常經典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創作手法、創作風格、曲式結構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反觀中國的鋼琴作品,在20世紀初才開始慢慢萌芽、發展,經過長時間的探尋,終于創作出了許多有鮮明風格的中國鋼琴作品。中國鋼琴作品在創作方面,別具一格,有著獨特的風格,我根據研究總結,得出了以下幾點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第一,根據不同地區的民歌改編創作而成。
追求意境美,強調意境在鋼琴作品中的發揮。代表作如由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朱踐耳先生,根據云南山歌《小河淌水》,于1956年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流水》,全曲以水為主題,對水進行了各種形態的描繪,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仿佛把人們帶到一幅水鄉畫卷之中,全曲優美抒情、布局精妙,自問世以來,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再有由黃虎威華先根據六首四川民歌,于1958年創作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其中每一首作品都描繪出一種不同的意境。比如《晨歌》,描繪了山區朦朧而又寧靜祥和的清晨;《蓉城春郊》則描繪了川西平原上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旁,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阿壩夜會》則描繪了一種歡快的節日氣氛。
第二,模仿不同民間樂器的特點來創作鋼琴曲,然后通過不同的鋼琴演奏方法,來模仿出各具特色的的民間樂器的音色特點:
1、模仿彈撥樂器,如古箏、古琴、琵琶等創作鋼琴作品:代表作品如儲望華先生1961年創作的《箏蕭吟》,屬于他的鋼琴前奏曲六首之一。在《箏簫吟》中,儲望華先生運用長倚音,來模仿古箏的刮奏,形象地表現出古箏刮奏時的韻味和余音繚繞之感;再如王建中先生根據古琴曲改編的鋼琴曲《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都是模仿彈撥樂器而創作的典型作品,極其具有代表性。
2、模仿吹拉樂器來創作鋼琴作品:比如簫、笛、嗩吶、二胡等,代表作品如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根據同名嗩吶曲改編的鋼琴曲《百鳥朝鳳》,也是其唯一一首根據嗩吶曲改編的鋼琴曲。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吹打樂合奏曲,后由嗩吶演奏家任同祥將其整理改編成嗩吶獨奏曲,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吹奏出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之后由王建中先生改編為鋼琴獨奏曲,運用不同的休止符、倚音、八度等寫作手法,來模仿大自然的鳥叫聲,描繪出一幅百鳥朝鳳的景象。此外,崔世光根據劉天華的二胡名曲中的《良宵》、《光明行》、《空山鳥語》三部作品,改編成一部《劉天華即興曲三首》鋼琴曲,將劉天華的二胡作品精髓在鋼琴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三、根據歌劇、舞劇改編成鋼琴獨奏曲。
1、由歌劇改編的鋼琴曲:《扎紅頭繩》。這是作曲家江靜根據歌劇《白毛女》中的一段唱腔,改編而成的鋼琴曲。《白毛女》是一部包含五幕的歌劇,是我國新時代歌劇的奠基之作。白毛女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中“扎紅頭繩”是劇中人物楊白勞父女的一段二重唱,此段唱腔后來由我國作曲家江靜改編成一首帶有變奏曲性質的鋼琴曲《扎紅頭繩》。這首小曲既帶有傳統的風格又具有時代的特點,即使放在眾多優秀的鋼琴小曲中也顯得非常引人注目。鋼琴小曲《扎紅頭繩》音樂優美、節奏歡快,表現了窮人家過年特有的喜慶祥和,也體現了楊白勞和喜兒相依為命的深厚感情。
2、根據舞劇音樂改編的鋼琴曲:杜鳴心根據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音樂,改編而成的同名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該組曲一共有七首,分別是《娘子軍操練》、《赤衛隊五寸刀舞》、《清華參軍》、《快樂女戰士》、《軍民一家親》、《常青就義》、《奮勇前進》。組曲音樂中的每首曲子,都相對應描繪舞劇的每一幕場景,具有主題性特征,并且一個鮮明的主題往往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一個組曲的不同樂曲當中。根據舞劇改編而成的鋼琴獨奏曲還有《北風吹》,它是譚露茜根據芭蕾舞劇《白毛女》選段改編的鋼琴曲,鋼琴曲《北風吹》描繪了活潑、天真的喜兒與男主人公大春之間純真的愛情故事,表現出人民解放后喜悅的心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上述我舉例的部分作品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代表著近現代以來,我國鋼琴創作領域的一些良好的開端。比如《和平進行曲》,《和平進行曲》是1915年,趙元任創作的鋼琴曲,發表在《科學雜志》上,這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鋼琴作品;再如《牧童短笛》,《牧童短笛》是1934年,賀綠汀參加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有中國風味之鋼琴曲”創作征獎比賽,而創作的作品,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1]郭恒欣.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作曲技法的民族化[J].藝術品鑒,2021,{4}(17):166-167.
[2]張辰柯.從鋼琴曲《二泉映月》中看傳統樂曲改編為鋼琴曲的創作特點和藝術價值[J].藝術評鑒,2021,{4}(07):75-77.
[3]孫藝嘉.中國古詩詞與中國鋼琴曲的同一性——以鋼琴曲《夕陽蕭鼓》為例[J].藝術大觀,2021,{4}(06):12-13.
[4]于曉曼.鋼琴組曲《紅色娘子軍》的演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5]張丹瓊.王建中根據中國民間器樂曲改編的兩首鋼琴作品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惠,女,1994年2月,四川瀘州人,本科學歷,研二在讀,四川輕化工大學,研究方向:音樂。
106150118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