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雁

【摘要】在中職學校中包含了這樣一個專業——電類專業。而在近期提出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則對該專業的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至于《電子線路》課程本身則是電氣、電子等電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在發展學生實踐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術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具體論述《電子線路》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教學意義,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電子線路》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教學途徑,為強化《電子線路》的實效性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關鍵詞】電子線路;思政元素;教學
作為工科電氣及電子專業中一門入門級課程,“電子線路”對整個專業學習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當然,也正是基于該學科學習對后續學習該專業的其他課程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故而教學改革方會著重要求將“思政”融入到電類課程教學中,核心目的便是要在促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以此方能承擔起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發展要求并切實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生活奠定牢固基礎。
一、《電子線路》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教學意義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培養人才方面,中職教育不僅要求學生需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還在于健全學生人格以及確保價值取向的正確塑造,以此方是滿足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至于該如何幫助學生塑造科學的精神以及學會在做人做事方面始終把握正確方向并永攀高峰,新教學改革中提出了將“思政”元素融入到中職學校專業學科教學的具體要求。對此,為社會培育技能型人才的中職學校也更應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學校各專業的各大課程之中,以此方能讓學生人生價值觀得到正確塑造,繼而逐步發展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凝練大國工匠精神,培養專注型人才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均在強調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而“電子線路”正是一門需要學生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課程,且也唯有滿足此項要求,方能讓學生的理論水平得到提升。對此,教師可積極將“電子線路”課程的教學與工匠精神的塑造聯系到一起,通過對工匠精神的強調來促進學生突破自我。與此同時,基于如今這種信息及工業高度發達且兩者已然深度融合的現代社會,“電子線路”課程也更應將工匠精神作為教學途中的目標及追求,繼而在激發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同時亦促進學科本身的有效發展。
(三)采用辯證思維為專業創新提供內驅力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知識體系是極其龐大的,它不僅包含了自然、社會及人類思維,同時也與社會各方面均密切相關,包括歷史、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經濟、文化等。因此,有關“電子線路”的相關教學,教師也更應注重“思政教育”的引進,從而給學生擁有批判性與辯證性的學習思維,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及知識,且同時能讓學生養成站在哲學角度思考的習慣并以此為其學習專業知識提供動力。
(四)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
一直以來,中職學校電氣專業課程應受社會風氣及實用主義的影響,致使具體教學過程往往僅注重了技能與知識的教學而沒有能將目光放在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上面。這種狀況直到近年因創業與職業道德類課程的開設方得到一些改善。而職業道德課程的開設之所以能對中職電類專業的改革起到促進作用。原因便在于該課程讓學生理解到了職業道德對自身發展的巨大影響。雖是如此,但因此類課程開設時間尚且較短,以致“思政”內容與“電子線路”課程之間的聯系也較少。對此,中職電類專業教師當前的核心要務亦當放到促進電類課程與思政資源的高度融合之上,“電子線路”課程亦是如此,唯有這樣方能強化職業素養在學生心中的烙印深度,繼而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綠色環保意識
基于當下社會,“人文素養”與“環保意識”亦當成為專業教育關注的重點。一方面,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則是如何面對如下社會,學生也只有能擁有健康的人文情懷,方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電子線路”專業教學過程還需致力于發展學生的環保意識與人文素養,繼而促使學生形成運用自身所學造福人類及社會的正確意識。
二、《電子線路》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教學途徑
(一)完善課程標準
當前,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當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各項標準。當然,新課程改革還不止如此,其在衡量教師教學質量及評定學生學習成績方面亦有著先關的標準。至于“電子線路”課程,新課程改革除了要求教師需結合課程特點來促進其余思政內涵的融合外,尚需基于現有經驗,將教學的核心分散到培養學生的安全用電、社會責任、環保等觀念及意識之上。對此,為確保此項任務的順利達成,教師可采取項目化的教學方法,通過考核學生或學生團隊的任務完成情況來評定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開展“二極管整流電路”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布置學生仿真實驗的任務并在學生完成過程中提出與學生職業素養相關的具體要求。而后的評價教師亦需綜合考量如工藝規范、節能減排、安全意識等諸多方面,以此不僅是對思政元素的落實,更是為了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繼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二)構建標準化的思政資源平臺
雖然,“電子線路”課程本身便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但因體系尚未形成而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對此,教師需積極致力于標準化思政資源平臺的構建,通過集思廣益來為思政資源于“電子線路”課程中的融入開辟途徑。
如在具體的教學途經中,教師可將科學技術發展與國家命運聯系到一起,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敬業、政治認同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將電路的基礎知識與實際的生產應用相聯系,以此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科學觀念。也可以收集一些近代電子領域國際著名企業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國內相關領域企業的發展歷史及未來趨勢,幫助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工匠精神。根據相關資源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四類,示于表1。
(三)豐富教學模式,優化思政教育融入過程
若是融入思政內容,勢必會導致專業知識課時被部分占用。故為避免因此而導致專業課課時不足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亦當對傳統教學模式予以改進。尤其是基于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當下,教師更應嘗試運用更多的教學新模式,如翻轉課程,混合教學等。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綜合采用“線上線下”、“合作教學”等模式,一方面對課程教學予以延伸,另一方面則能借助網絡的便利性來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進行評價,以此將方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確保學生的學習效力。
(四)思政教育融入“電子線路”課程教學的評價
對任何學科及專業教學而言,教學評價均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對此,若能將“思政”亦融入此重要環節,則對思政教育目標的達成亦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當然,教師亦需對傳統的評價環節予以改進,讓學生、用人單位亦成為評價主體,以此改變原本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這對課程思政在“電子線路”專業課中的完美呈現勢必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繼而也能確保“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
總之,當代“電子線路”課程具體教學過程,教師勢必需將該課程的設計思路與思政教育串聯到一起,以此促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繼而在提高課程的教學效力同時亦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新榮,石黃霞,付濤.融入思政元素的《電路》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軟件:電子版,2019,000(005):32.
[2]張麗、王立國、劉景艷、王允建.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學大綱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 No.487(13):84-85+90.
[3]夏瑩.融入思政元素的技工院校專業課程教學研究——以電路基礎課程為例[J].職業,2020, No.553(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