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利 張小娟

摘要:村莊規劃是法定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狹義層面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具有空間屬性的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它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和簡便迅速的數據查詢等功能。為更好地開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將GIS技術運用到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建設中,有利于劃清政府與村集體在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讓村民擁有充分的自主規劃空間,從而形成一種創新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模式。
關鍵詞:GIS技術,村莊規劃,信息化
一、村莊規劃編制要求
根據國家和地方出臺的多項政策文件要求,整合村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鄉村規劃,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有機融合,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規劃編制應通盤考慮農村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內容,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優化村莊布局。
二、村莊規劃編制基礎分析
村莊規劃編制應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為基礎,編制基礎分析時應注意:一是通過最新影像和相關資料的獲取,將國土調查數據與遙感影像、地理國情等數據進行疊加,分析判讀現狀數據的真實性和實時性;二是根據《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明確村莊規劃編制的分類體系,并運用GIS軟件在國土調查數據庫中按照“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關系進行基礎數據轉換;三是結合收集的批而未用、土地整治項目等矢量數據,按照國家和省要求進行數據上圖、屬性更改等,進而形成村域國土調查現狀基礎數據成果。
三、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建設
村莊規劃編制以節約成本、經濟實用、群眾參與為原則,達到村民能用、好用、實用,以及政府部門易管的效果。平臺系統以“一個地域、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為思想,把空間信息統籌管理作為基礎,加強規劃編制與實施管理信息資源對接,從而實現搭建區域統一的規劃信息化體系目標,探索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統籌城鄉、上下聯動的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體系,逐步實現區域資源協調發展和區域規劃銜接。建設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運行覆蓋市、縣、鄉(鎮)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作為區域“多規合一”的有力抓手,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平臺通過對城鄉規劃、建設和相關規劃數據進行梳理,在規劃業務流程和規劃專題空間數據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規劃專題空間數據支撐系統、規劃專題空間數據庫、規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為系統實現村莊規劃圖文傳遞數字化,開展規劃信息的發布、編制、傳輸、存儲、加工、維護、使用、動態更新、統計分析和輔助決策。
1、與相關規劃銜接。實現與規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對接,調用規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業務數據,同時規劃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也可實現不同類型空間數據加載,達到數據共享的效果。
2、用戶管理。分別實現對用戶的角色和權限的管理,依據角色定位不同,創建多種形式登錄用戶,賦予不同的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權限。
3、地理信息管理。包括常用的地圖操作功能,如數據的瀏覽、放大、縮小等操作;圖層控制,控制不同數據圖層的顯示和設置圖層透明度;數據瀏覽,包括矢量圖層、遙感影像、DEM、柵格圖數據瀏覽;顯示地圖圖例列表;打印輸出。
4、數據查詢。數據查詢模塊包括關鍵字、屬性和空間查詢等查詢功能。關鍵字查詢,是在系統資源庫中搜索出所有包含關鍵字的信息,點擊某項要素后,可定位并顯示內容。屬性查詢,是對單個條件或多個條件組合查詢,查詢結果能定位顯示。空間查詢,包括范圍查詢、周邊查詢等,查詢結果能定位顯示。
5、統計功能。按照設定的條件統計空間范圍內的某類數據,并生成統計圖表,為規劃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6、規劃分析。自動分析同一地塊上不同層次規劃成果以及同一層次規劃成果歷次調整的規劃信息,避免規劃“打架”的情況。
7、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模塊主要功能包括瀏覽相關規劃附件,管理員可通過后臺上傳規劃的各種相關附件。
四、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應用
以國土空間信息化為手段,應用GIS技術建立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處理好各自的角色分工。由市級出臺政策指引、縣級負責審批、鎮級統籌推進和成果審核、村級自主規劃,實現市、縣、鄉(鎮)、村各級“上下聯動”、信息共享的工作模式,最大發揮各政府部門作用,以高質量高效率完成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市縣統籌:注重村莊規劃編制頂層設計,依據市、縣、鄉(鎮)、村工作任務和角色定位,賦予不同的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權限,簡化平臺系統操作,下發《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使用手冊》,確保各級部門掌握基礎平臺操作方法。
鎮級組織:鎮級在本范圍區召集各村開展培訓會,向村民講解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強制性要求以及工作流程,并全程跟進各村進度,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編制實施:一是底線管控。利用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確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及建設用地等區域,進一步明確各村的規劃范圍,繪制村莊規劃工作底圖,以便村民進行自主規劃。二是村民規劃。為充分體現群眾參與,強調“本地村民,本地規劃”原則,按照不同分類要求編制村莊規劃樣式、村莊規劃建設配套需求,結合村域實際,原則上在村可自主規劃的建設范圍內進行規劃和項目布局,形成規劃草圖和村莊項目匯總表。同時,由村長牽頭,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公約草案,再充分征求村民、村委會及外出鄉賢意見,以形成規劃初步成果。三是成果編制。村民完成自主規劃后,下一步需經技術單位對成果進行初步審核,對規劃內容是否合理以及是否管控要求進行質量把關和查漏補缺,經與村集體協商修改完善后,錄入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并進行平臺上圖。按照政策文件要求,編制村莊規劃文本,形成規劃公示稿,規劃單位聯合行政村村委會在公示稿上署名,并再次征求群眾意見,形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成果。規劃成果報縣人民政府批復,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將村莊規劃數據庫逐級報省自然資源廳備案。
五、結語
運用GIS技術進行村莊規劃基礎分析、建設村莊規劃編制信息平臺,明確政府與村集體的工作界限,以強化村民自主規劃,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創新型智能化村莊規劃編制模式,對有效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以及鄉村振興工作,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基于GIS技術的邁跡塘村莊規劃探討-福建質量管理-2020(16)
[2]面向北京市村莊規劃的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2009中國地理信息產業論壇-2009
[3]成都大都市邊緣區村莊規劃模式分析研究–2018
[4]廣州市村莊規劃管理信息平臺設計與實現-城市規劃學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