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技術的更迭,電視新聞播報的口語化表達正在悄然發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主播朱廣權以出色的口語化表達被受眾親切地稱為“央視段子手”。本文對電視新聞播報語態進行釋義,并從三個階段回顧其發展歷程,從四個方面探究推動口語化表達的動因。并且以朱廣權為例著重分析其口語化表達特點,探究口語化播報的優劣對比。進一步對適合進行口語化播報的語境進行辨析,初步建立起適合口語化播報的語境標準,并對口語化播報的未來發展做出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口語化表達;播報;朱廣權
緒論
在國內,2000年之前少有對于新聞口語化的探討。在2000年后,已經出現了一部分對于新聞口語化的討論與研究,但卻鮮有以“朱廣權”為例的口語化表達研究。有文章對于朱廣權老師的人物IP進行分析,也有文章對其結合融媒體進行討論,但幾乎沒有從朱廣權老師的口語化表達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文章。
不難發現,以朱廣權老師為代表的口語化新聞播報語態,具有其獨樹一幟的鮮明特點和優勢,同時也很好地保持了央視作為國家形象的媒介調性。他作為傳統媒體主動迎合時代發展的成功轉型案例,是為數不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對象。我們通過對電視新聞播報語態的研究,以及朱廣權老師的語言特點研究,試圖對新聞播報中的口語化表達進行客觀分析。通過研究,希望對于未來新聞播報中的口語化表達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也為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帶來一定的思考與借鑒。
業界方面,由于媒體快速發展,播音主持的一線工作者在積極探索適應新媒體、融媒體環境下的變革與發展。學界方面,教材及課程的設置上、人才培養方案上也在逐漸與一線用人需要的標準看齊。但總得來說,對于口語化的理論研究還是略慢于實踐的發展進程。
本文將討論電視新聞語態的定義。從宏觀上回顧總結電視新聞語態的發展演變歷程,嘗試探究推動口語化表達的動因。從微觀上詳細研究以朱廣權為例的口語化表達語言特點,再進一步客觀分析口語化表達的優劣。最后希望根據以上的總結、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適合口語化表達的電視新聞語境標準,并對未來其發展做出思考和展望。
一、電視新聞播報語態概述
1.1電視新聞播報語態釋義
學界對于“新聞語態”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早在2003年,從時任央視新聞中心主任孫玉勝老師《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一書的相關描述可以看出,語態可以理解為“語言的狀態”,也就是說話的方式。而在播音主持藝術學中對于語態的定義是“新聞播音員在播、念新聞稿件過程中對語音、語氣、重音、聲調等聲音要素的處理,屬于播音過程中的聲音處理技巧”。
綜合以上定義和概念,筆者認為電視新聞語態是電視新聞語言表達過程中,語言表達狀態與方式的結合。
1.2電視新聞播報語態發展歷程
1958年9月2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正式開播。當晚七點,《電視新聞》節目開播,這也是《新聞聯播》的前身。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在這段時間期間,國內環境受到蘇聯“形象化的政論”觀念影響。媒體充當著著黨和政府的“喉舌”角色,承擔的主要是宣傳教育功能,在語態上呈現出居高臨下的“教育”姿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電視行業繁榮發展。電視的地位在當時的媒體環境中持續上升,逐漸穩步代替了報紙和廣播。隨著《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電視節目的開播,以“人”為中心的理念逐漸普及。節目一改往日的“說教”姿態,更多地追求個性化與平民化。在主持人與播音員方面,語態也一改往日“居高臨下”的教化姿態,多了幾分親和與親切?!捌降冉涣鳌钡恼Z態逐漸取代了“高高在上”的姿態,直至90年代中后期,這種語態都是那段時間的明顯特征。
20世紀90年代末,電視業蓬勃發展,省級電視臺紛紛上星成為全國頻道,電視行業內部的商業競爭迅速白熱化;近年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手機等新媒體的快速進步使傳統媒體面臨受眾分流、收視下滑的窘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傳者中心”位置在時代的洪流中早已開始逐漸“失位”。今天,播音員主持人一改以往姿態,主動出擊迎合受眾,播報語態上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口語化”特征。而這種特征也勢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下去。
二、推動口語化表達的動因
2.1政治導向
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方針,即文藝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服務,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革命文藝是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在傳播觀念方面,中國深受蘇聯“形象化的政論”觀念影響。這種觀念當時建構起了觀眾對世界的認知與情感,很好發揮了宣傳與輿論引導作用。即便到今天,也依然產生著很深遠的影響。
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如何一如既往保持高水平的宣傳與輿論引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边@也再次充分說明政治導向是電視新聞口語化播報的首要動因。
2.2技術迭代
1958年,電視開始沿用的是“中影”廠等單位的電影技術體系。制作量少、攝制期長,聲音與畫面不能同步錄制,這些都成為很大的問題,電視節目的制作受到很大限制。
20世紀80年代初,畫面和聲音開始可以進行同步錄制,磁帶成為了記錄的介質,鏡頭長度增加,內容反復編輯,電視新聞的攝制獲得了高度解放。在節目中,同期聲和鏡頭的使用選擇增多,畫面語言的運用更加游刃有余,越來越多的生活細節得以展現。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衛星新聞采集代替了電子新聞采集,一系列電視新聞技術體系的更新迭代不斷加快。電視新聞也終于擺脫了最初“畫面來自電影”、“稿件參考報刊”的窘境。電視的直播技術一躍成為最重要的節目形式,這一時期,打破空間局限的實時信息共享成為最具價值的發展進步。
2.3播音員主持人主動求變
為了加強話題傳播對社會輿論環境的引導作用,主流媒體加大了話題投放。在投放話題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是發出者。他們把客觀準確的信息與人物故事進行感性的有機結合,與受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應受眾接地氣、親切的訴求。在短視頻類新聞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們以接地氣的口吻和親民的態度給國民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
舊貌換新顏,打破傳統話語樣態。主動迎合互聯網用戶語言表達,靈活使用時下網絡話語表達方式,創新話語表達,用活靈活現的方式傳播主流意識形態,便可以很好地引導社會輿論和大眾情緒。2014年元旦,《新聞聯播》以“人們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為結尾,這是《新聞聯播》拉近與受眾距離的一個重大改變,打破了受眾對傳統新聞的刻板印象。
強化傳播者、敘事者的網感,打造互聯網時代的熒屏新形象。以新媒體產品《主播說聯播》和《央視熱評》為例,央視主播進一步提升網感,該高大上絕不低姿態,該接地氣也絕不端架子。從情感化口語到親切性動作,使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接地氣語言,一改往日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播音風格,建構出網感十足又不失權威的主播熒屏新形象。
2.4“受眾中心”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美國學者卡茨很早便已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它與“魔彈論”相反,更多立足受眾立場,凸顯受眾的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在他的觀點中,受眾不再僅限于消極被動地接受,不僅如此,受眾反而對媒介具有積極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媒介的傳播過程。如今,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需要與喜好選擇使用對應的媒介,同時也使得媒體由之前的“傳者中心”逐漸向“受者中心”進行轉變。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發展的必然。為了博得受眾的關注,各級各類媒體使盡渾身解數,爭相吸引流量。隨之而來的變化便是內容的更新、方式的變革,在電視新聞領域的播報方面,便體現在播音語態的發展。
三、朱廣權口語化播報特點
3.1合轍押韻,富有韻律
朱廣權口語化播報的語言特點中,很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合轍押韻。2021年3月14日,農歷“龍抬頭”二月初二。當天的《共同關注》節目中,他在口播部分這樣說道:“農歷二月二,有不少的民間習俗。今天宜剃頭,龍抬頭、好兆頭,寓意辭舊迎新、鴻運當頭,來年每個人都好運‘上頭’,更上一層樓?!睆暮限H押韻的角度看,這段口播通篇使用了“由求轍”,使得整段口播富有韻律感。韻律感帶來輕松活潑的直觀感受,聽感上具有明顯的節奏。在新年伊始,這樣風格的口播稿也十分“應景兒”地搭配了二月初二這個具有傳統習俗的日子。
3.2充滿趣味,詼諧幽默
眾所周知,由于冬季疫情再次反彈,2021年春節國家提倡“就地過年”。在2021年2月26日的新聞節目關于湯圓餡料的口播中,朱廣權老師幽默地把留在原地過年的人稱為“原年人”,把對異鄉人的思念通過幽默的表達進行巧妙化解,使受眾感受到就地過年并沒有那么難熬,把離愁別緒進行了消解。并通過“自制湯圓”這個新奇的話題,引導“原年人”發現在家也能得到的樂趣,既安定了大家焦急的思鄉之心,也使大家得到啟發,明白在家也能以有意義的方式度過這個特殊的元宵佳節。是又一次把幽默性和口語播報巧妙結合的典型案例。
3.3文化內涵,引經據典
在朱廣權老師的口播中,文化內涵也是很突出的一個特點。平時從微博及一些節目中了解到,他的興趣愛好多是文化及歷史。以本職工作作為基礎,將自己的興趣及特長進行結合,便容易形成屬于自己風格的播報特點。
他在往年冬季的節目中,經常會拿冷空氣做文章,但使用詩句描述冷空氣的口播卻還在少數。在2021年1月7日的節目中,他使用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口播稿,對冷空氣進行了更富文化感的播報。在這段口播中,使用詩句“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很巧妙地把青山和綠水進行擬人,比喻因外界的事情使自己發生了改變。寥寥數字,準確而生動地將冬季寒潮來襲的大背景與詩句描寫的境況進行了有機貼合。此外,口播中“珍饈美饌”和“錦衣繡襖”這樣精簡且別具中國文化魅力的詞語,不僅使人感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美感,更進一步引起受眾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關注,起到了很好地引導作用。為本來呆板的新聞平添了幾分詩意,也為平鋪直敘的文稿增添了文化的涵養與滋潤,使其達到了講述而不僅是講述,播報而不僅限于播報的傳播效果。
3.4文學美感,寓教于樂
除了傳播,新聞播報還具有感受美感和寓教于樂的作用。這一點也明顯地體現于朱廣權老師的口語化播報語言中。以2021年3月13日的節目為例,在提醒觀眾朋友要注意花粉過敏時說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ǚ垡哺愕搅思?,一定要小心翼翼地防范它。這個春天,希望您能盡享春光,遠離過敏?!遍_頭用詩句,使口播的語言充滿文化美感。后面把花粉擬人化,使受眾感受到樂趣,同時也使這段口播起到了教育意義,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3.5角度獨特,個性鮮明
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便會產生不同的見解與觀點。朱廣權老師沉穩持重而又不呆板。他播報傳統電視新聞,但對于時下的流行用語也有所關注。所以在朱廣權老師的口語播報中,經??梢钥吹綆в歇毺亟嵌鹊挠^點表達,充分體現出了他的鮮明個人特性。例如在2020年12月15日的新聞中,他說道“有網友用網紅句子‘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人間盛世顏’來比喻老君山的雪后美景?!边@當中所引用的網紅句子便是當時網絡上流行起來的句子之一,給新聞增添了勃勃生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成熟穩重的新聞播報基調之上,使用當下的網紅句子加以點綴。既不失傳統電視新聞播報的莊重定位,又增加了具有鮮明人物特征的口語化表達。
四、電視新聞口語化播報的優劣對比
4.1口語化播報優勢
自從朱廣權老師的口語化播報形式出現以后,不論是關注度還是評價,都獲得了較多的肯定。取得這樣良好的效果,不能缺少它本身的優勢。
與傳統電視新聞播報對比來看,在語態方面。它用更多的親切感代替了莊重感,用輕松代替了嚴肅,用活潑代替了呆板,這些都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增加了貼近性的同時,又沒有失去其新聞播報的客觀真實性,保留了端莊穩重的黨媒姿態。親民而不流于俗氣,接地氣而不至諂媚,這當中的“度”拿捏的十分得體。雖然隔著屏幕,但主持人與受眾的心理關系更加緊密了。
在口語化播報內容方面,使用了更多的新詞和熱詞,如“鐵憨憨”、“‘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等。網絡迅速發展,很多新詞被廣大網友“自造”,用來形容和評論時下發生的社會熱點。這些新詞熱詞在固定語境下,可以更加生動、準確、貼切地反應時下要描述的事物,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傳統電視新聞口播稿中,適當加入部分新詞熱詞,毫無疑問可以增加受眾對于新聞本身的關注。在當下,網民低齡化是一個大趨勢,網友對于快節奏、趣味性內容的青睞也是顯而易見的。傳統電視新聞口播稿的內容較莊重、嚴肅,其內容對于部分受眾來說具有理解難度。反之,受眾會更傾向于接受活潑易懂的新聞內容,既有趣味性又可以了解新聞實事。
4.2口語化播報劣勢
所有的創新與發展都伴隨著質疑與批評,口語化播報也不例外。創新不意味著放任,創新更不僅意味著打破與推翻。在當下部分電視新聞播報中,已經出現“口語方言化”的所謂創新,以及口語化播報使用失當導致莊重性、嚴肅性與權威性消解的創新。
4.2.1口語方言化
不難發現,在個別地方臺的節目中,不僅將電視新聞播報口語化,更進一步將電視新聞播報“口語方言化”。其初衷是迎合受眾的審美、接地氣,為了營造詼諧輕松的氛圍、使新聞播報不呆板,從而增加親切感和貼近性。但卻沒有顧及電視新聞播報多年來的規范和原則,進行逾越播音創作原則和規律的發展創新。這反應出把口語化當作俗氣、把口語化變成小氣,把口語化看作“業余”的態度與想法。
這種披著“口語化”外衣的“業余化”退步,無異于開歷史的倒車。以犧牲規范、專業、嚴肅和莊重為代價的播報創新,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創新應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發展,而不是徹底地摒棄而后另立門戶。這種創新站在了學科專業性的對立面,不僅是對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科專業性的褻瀆與歪曲理解,也是對學科的規范和原則進行毫無底線的挑戰。如果不加警惕,這類欺騙性極強的所謂“創新”行為,將為電視新聞播報口語化轉向的良性發展帶來不容小覷的負面阻力。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面對這一問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立足專業性,冷靜分辨哪些才是真正有益于播音學科長足發展的有價值的創新。
4.2.2莊重性、嚴肅性與權威性的消解
除了以上完全背離學科專業性的錯誤發展,成為了口語化表達發展過程中的劣勢。還容易產生一種問題,那便是在規范內產生了“度”的拿捏不得當所導致的失范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會解構電視新聞本應有的嚴肅性、莊重性和權威性。
此外,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大量具有輕松、貼近性的口播稿中,依然需要注重“度”的拿捏。如若拿捏不當,則會產生完全負面的影響與效果。2020年11月26日朱廣權老師的口播中,播報阿根廷著名球星馬拉多納去世的消息時這樣說道“在當地時間25日上午,傳奇謝幕,阿根廷球星馬拉多納于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去世,享年60歲。他去歸還上帝之手,在連過五人之后,六旬而走。”總體來看,這是一個“壞”消息,但這段口播稿卻一如既往使用了合轍押韻的播報形式。在播報過程中“度”的把握不僅沒有讓合轍押韻變得不合時宜,還很好地保留了對于巨星隕落這一新聞事實態度的莊重、嚴肅以及肅穆之情。用簡潔干練的語言節奏讓受眾感受到了對一代球星馬拉多納的崇敬之情,使他的離世通過新聞播報平添了一絲傳奇色彩與情感。
總之,口語化表達本身是一個中立的播報形式。使用得當會使播報錦上添花,如果使用失當,小則會對新聞事實傳遞錯誤的態度,大則會使得這種播報形式消解新聞應有的莊重性、嚴肅性、和權威性。這是一種在純熟運用傳統新聞播報方式基礎上,而后進行的播報創新。在創作規律上,也不能逾越傳統播報形式,直接貿然嘗試這種口語化播報形式。否則極易造成播報失范,消解新聞嚴肅權威性的結果。
五、電視新聞口語化播報的適用語境
5.1社會新聞
社會新聞,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的報道。它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新聞為主。
由于其新聞類型具有較強的生活性,新聞內容大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類新聞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貼近性強,所以它在客觀上非常適合口語化表達的方式進行播報?!翱谡Z化”本身具有接地氣的感覺,使用這樣的方式播報社會新聞會使其能更加生動地還原新聞事件本身,也對增強其可接受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5.2娛樂新聞
娛樂新聞在內容上“無關痛癢”,大多與受眾的切身利益不存在利害關系,甚至會有部分娛樂人物的生活“花邊”及緋聞內容存在。這類新聞內容大都偏娛樂,甚至有部分內容沒有事實依據,僅停留在推測階段,導致進一步會出現“俗”的直觀感受。這類內容一般以茶余飯后的談資和娛樂大眾作為傳播目的。在講述技巧上,大多從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故事和情節入手,達到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增添受眾對于娛樂新聞的濃厚興趣。
5.3體育新聞
競技體育的不確定性決定其具有很強的新聞性。
不確定性意味著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新的進展,這個過程將受眾想要了解,但又不能預料結局的心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過程中,受眾被吸引的程度與該事件的新聞性成正比上升。也正是由于競技體育的不可預測性、賽事項目的多樣性,才使得隨時可以有新的消息被報道,吸引著大量的受眾持續關注體育新聞,同樣因為體育新聞這樣的特性,也使得播音工作者在對體育新聞進行語言藝術的二次創作時,可以大篇幅使用口語化表達的技巧,進一步增強其故事性。
5.4文化新聞
文化新聞有別于嚴肅正式的政治、經濟新聞。文化新聞具有文學性、文化感等特點,具有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等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在宣傳過程中起到熏陶教育大眾的作用。所以在播報過程中,文化新聞可以適當使用“口語化”的方式,營造出輕松舒適的接受氛圍,使得受眾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得到文化的滋養與熏陶。
結束語
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創立以來,篳路藍縷、櫛風沐雨。老一輩播音理論家、播音教育家們創建了中國播音學學科理論體系和教育教學體系,在國內外獨樹一幟。
其中電視新聞播音一直作為學科的重點學習內容,為所有播音學子所重視對待。時代在進步,理論和實踐也在與時俱進。電視新聞播音在廣大受眾心中,一如既往保持著莊重、嚴肅、權威的形象不曾改變,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與肯定。時至今日,根據時代和社會的需要,電視新聞的口語化播報語態日漸受到人們的歡迎。
在文章中,通過一系列總結、分析和研究,筆者初步對適合口語化表達的電視新聞語境進行了簡單歸納,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希望可以為日后的播音實踐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也可以為播音專業的學習者提供一些思考。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認為電視新聞的口語化表達轉變趨勢是人民的呼聲,也是歷史的必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口語化表達始終處于“迎合”狀態。在未來,我們應該化被動為主動,使“迎合”化為“引導”。積極主動,敏銳地察覺并緊抓時代發展動向,做新時代的領航者。但與此同時,我們仍然需要從播音學學科的理論出發,以理論作為一切發展創新的根本和基礎。這樣才能保證每一步走得穩健、踏實,也可以使我們的播音實踐創作走得更遠、更長久。
此外,未來需要將傳統電視新聞播報語態與口語化新聞播報語態進行統一結合,使二者和諧共存,這才是電視新聞播報長久發展的正道坦途。中國播音學是一門系統、豐富的學科,在播音語態方面,任何渴望“一方獨大”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在未來的新聞播音發展過程中,將二者進一步融合的這一想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唯有如此,才能使電視新聞播音之樹常青。
總而言之,把牢社會主義新聞的根本性質不動搖,緊跟時代的呼聲和訴求,將二者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履行好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王冬冬,張亞婷.媒介融合環境下的電視新聞語態共生狀態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06):32-36.
[2]崔林.從“講話”、“說話”到“對話”——中國電視新聞的范式轉換與語態變遷[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03):54-57.
[3].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加強電影制片工作的決定(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政務院第一百九十九次政務會議通過)[J].電影藝術譯叢,1954(01):1-6.
作者簡介:
李思逾,1997年10月17日,性別:男,民族:蒙古族,籍貫: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學歷:本科,職稱:無,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
185150118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