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和政縣第一中學 張學錄
很多寄宿制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缺少父母的關愛,逐漸形成了自卑、自閉的性格。留守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很好的保護,從而面對事情變得膽小、膽怯,和父母長時間失去交流和溝通,導致其面對很多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父母在外打工的學生也更容易被別的孩子欺負,很容易被同齡孩子看不起,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影響,出現孤僻的性格。由于自卑,所以他們不愿與同齡人一起玩耍,經常獨來獨往,很難與身邊的人相處,對于教師的關心也不愿意接受,認為是在干涉他們的生活,與教師相處也顯得較為拘謹。這些學生由于產生了自閉心理,回到家寧愿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愿出去。
在課堂上,留守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對于課堂上回答問題更是因為怕被教師點名結果回答不出來而過分擔心。在進行知識測驗時,碰到難題就過分擔心自己會解答不出來,平時容易解答的題目,一到考試就因為緊張而不能進行解答。不僅導致失分,情緒上也會受到影響,更是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是一個“怕”字,受到別人批評時,心里總擔心會發生什么意外的事或總覺得有什么事沒做好。
一些學生會將很多沒有惡意、無攻擊性的行為故意曲解為有心的舉動,比如別人不小心踩了自己一腳時,不僅要進行語言上的謾罵,還要反踩別人一腳。
大部分留守學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會將他們托付給祖輩一起生活,由于祖輩們的溺愛,導致留守學生產生自私心理,內心狹隘,出現一點得失心理都會斤斤計較,甚至耿耿于懷。他們通常的很多言行表現出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通常情況下遇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不中意的話時也會情緒激動,只要不順心,就會亂發脾氣,對于教師的評判,不會虛心接受,而是頂撞教師。
很多留守初中生經常會出現反擊行為,就是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在當今學生當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過,在寄宿制留守學生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主要是因為,在留守學生看來,教師的批評和管教是在限制他們的行為,而不是真正為他們的成才帶來益處,是對他們自尊心的傷害。因而經常把自己放在教師的對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正處在反叛時期,他們的很多行為在教師和大人眼里是異常的。很多留守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他們具體表現在情緒不穩、自身認知不夠、人際關系緊張、攻擊性強等。這些問題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我們建議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心理疏導。
很多寄宿制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多,而學校不僅要注重文化素質教育,更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為留守學生的特殊性,學校應當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通過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動課,讓他們的情緒得到良好的調節,提高留守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其心理問題的產生。
在校本教研上,以課程教學為主,適當在教學中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對于留守學生而言,心理問題不能僅依靠心理教師,而學校和教師才是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場所和責任人。學校在編制校本教研的內容時,要對全體的教師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內容的培訓,讓教師也能掌握疏導學生情緒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各個學科中有效地結合心理教育相關知識進行教育,在學生遇到學習和生活問題時,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教師經過培訓后,也能以一個健康的心態面對學生,有效開展教育工作。
很多寄宿的留守學生,在遇到節假日和周末的時候,不能像其他寄宿生一樣興高采烈地回家和父母團聚,因為他們和父母不能相見,他們很難真正體會到回家的幸福感。作為學校,只能盡量做到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多開展豐富的業余活動,讓他們不再因為不能回家而內心感到孤獨。
1.開展社團活動。學校可以讓團委和學生會帶頭,開展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讓有興趣愛好的學生以及有特長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社團活動中。讓他們不會因為不能回家而感到孤獨,加強和他人的交流,獲得內心世界的愉悅,避免孤僻、自卑、不合群的問題出現。
2.在節假日和周末開放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留守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到圖書館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課外閱讀知識,為將來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可以在電子閱覽室免費讓學生進行綠色上網,讓他們可以放松心情,多與外界接觸,了解實時資訊和社會動態,這樣有利于緩解留守學生的心理壓力,避免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3.在寄宿制學校中開展“溫馨之家”活動。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宿舍內部加強團結,陶冶學生的情操,給他們創造一個溫馨、舒適、健康的宿舍環境,調動寄宿生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營造“家”的氛圍,促進宿舍生活的和諧,讓寄宿生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
綜上所述,因為寄宿制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中要高度重視的,因為這些學生長時間缺乏家庭的關愛與溫暖經常會出現心理問題。雖然,學校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幫助這些寄宿留守初中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教師和學校進一步完善教育機制,為留守學生創造更多有利條件,一定能逐步解決農村留守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