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雪梅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2020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農民合作社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連接著市場和農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支柱作用,其經營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民的收益和長期發展。而人力資源是農民合作社最重要的投入資源,也是最具活力的資本。人力資源的產出直接影響經營成果,進而影響農民增收。通過對人力資源培訓研究,促進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提升。
《辭海》將資源解釋為財富的來源。在經濟學上,資源是指為了創造物質財富而投入生產活動中的一切生產要素。在這些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生產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被經濟學家稱為第一資源。1954年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著作《管理實踐》中引入了人力資源的概念,并認為人力資源是一種具有“特殊資產”的資源[1]。
在現實中,對于人力資源諸多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總體來說,人力資源是指過去、現在、或者在未來一定時間能夠為某個組織利用,并為該組織帶來收益的人的總和,它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2]。
1.主觀能動性。能動性是人力資源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本質的特征[3],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具有這個特征。因其主觀能動性而具有創造性,能夠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2.兩重性。人力資源既是投資的結果又能創造財富,它具有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兩重性。人力資本投資的程度決定了人力資源質量的高低。研究表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具有高增值性,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所帶來的收益要遠大于對其它資源進行投資所產生的收益[4]。
3.時間性。人力資源具有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是恒定不變的,在投入不增的情況下,必將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歲月演進而不斷衰減。如果不對人力資源進行再教育培訓,就會導致能力下降甚至不適應社會需求。
1.注冊情況。截止2019年底,全區累計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494家。其中種植、果品業697家,養殖業384家,農產品產銷業186家,農機服務業40家,民俗旅游、農宅業172家,農機服務業及其它44家,聯合社11家。登記入社成員61677戶,非登記入社成員18589戶,入社率達83.6%。
2.運行情況。全區運行的合作社經營收入112851.91萬元,實現盈余19716.15萬元,盈余率17.6%。當年盈余全部按比例返還。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合作社60家、1000萬元以上的合作社32家、5000萬元以上合作社1家。入社成員比非入社成員收入增加20%以上。
農民合作社共有工作人員近1500人,包括固定兼職人員,不含臨時工。密云區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工作,專門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農合中心)。2017年以來,農合中心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等院校合作,先后開展合作社理事長、財務人員、電商人員、監事長、管理人員、一般工作人員等培訓。此外,還按照種植、養殖、旅游、產銷、服務等行業開設專門培訓班,提供精準有效培訓服務,提高人力資源的政策理論水平、管理運行能力和實際工作技能。尤其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后,提升了培訓廣度和深度,覆蓋更多的合作社參與培訓。并對合作社各層次人員貫通培訓至基層,形成了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全覆蓋人力資源培訓體系,三年累計培訓各類各層人力資源5822人(次),投入教育經費200萬元(見表一)。同時,農民合作社自身也開展內部培訓,提高社員的綜合能力。另外,農民合作社骨干還參加北京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密云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舉辦的培訓班,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1.外部競爭環境的公平性,假設所有合作社處于平等的經濟、政策等環境中,任何外部影響對合作社的作用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任何經濟、金融、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差異。
2.內部管理狀態的有效性,假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在當前狀態下都是有效的,合作社的工作人員都能恪盡職守,合作社的運行不存在無效狀態。
3.人力資源投入的充分性,假設現有人力資源的個人素質、專業技能、工作績效都能充分發揮,即人力資源目前價值已充分挖掘,達到了最大化。
1.研究方法:采用對比分析和比率分析法,對農民合作社2017-2019年人力資源培訓和經營績效情況進行研究。2.抽樣方法:從正常運行的農民合作中選取經營5年以上的合作社,按照種植、養殖、民宿、產銷、農機服務等分類。根據各類合作社數量,按比例選取50家合作社作為研究對象。
1.關聯性。關聯性是人力資源培訓產生的影響與所選擇的經營績效指標之間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2.重要性。重要性是指經營績效指標占有重要位置,能夠反映農民合作社的實際經營情況和成果。3.可靠性。選取的績效評價指標數據來源準確,以事實為依據,取得的渠道可信。4.操作性。指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容易掌握和運用,具有可行性和實踐性,并且能夠取得客觀、公正的結果。5.變動性。指所選指標是變量,隨著各種因素的調整而變化。如環境、政策等在短期內可視為定量,不在本課題研究范圍內。
根據對經營績效指標的要求,選擇以下八項指標作為衡量標準。
1.總收入,即所有經營銷售產生的總收入。2.總支出,指當年投入的所有成本和費用支出。3.資產總額,指所有流動資產和和非流動資產之和。4.所有者權益,指在凈資產中享有的權利和收益。
對以上四項指標賦值,計算得出總盈余、總盈余率(衡量合作社綜合收益的能力指標)、總資產報酬率(反映總資產投入生產后產生的經濟效益)、凈資產收益率(衡量合作社所有者權益的獲利能力)。在這8項指標中,總收入、總支出、資產總額和所有者權益數值通過調查每年的運行數據得到,而其他四項指標通過計算得出。
從上面表一可以看出,2018年農民合作社人力資源培訓人數(次)最多,覆蓋面最廣。同時,調查這一年的經營成果,計算出總盈余率、總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以下簡稱三項指標),分別達到19.34%、18.34%、28.80%。同理,2019年培訓人數(次)有所下降,其中兩項指標亦回落。2017年培訓人數(次)最少,反映經營績效的三項指標也最低(見表二)。在其它影響要素穩定的情況下,從數據分析看,基本判斷人力資源培訓對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

表二 50家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匯總表
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受多種因素制約,人力資源培訓僅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文選取了其它要素恒定的農民合作社進行研究,并剔除了內外干擾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人力資源培訓開發對農民合作社經營績效具有提升作用。在農民合作社培訓實踐中,各級各部門應該根據農民合作社的生產、營銷、宣傳、管理等實際,科學地設計課程,因社定案,因人施教,統籌做好農民合作社的人力資源培訓工作,促進經營績效提升,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共同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