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委,張理兵,趙碩峰,曹自立,盧路瑤
(溫州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2020年春節前后,新冠肺炎疫情迅猛來襲。為有效防控疫情,教育部于1月27日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大中小學推遲開學,并在1月29日發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倡議。隨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紛紛響應,迅速出臺線上教學指導意見及方案。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全國高校教學受到強烈沖擊,不論是教師、學生、學校還是課程平臺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工具和資源,讓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是各個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1]。本文立足于我校實際,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構建針對疫情時期的高校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并進行了初步評價分析。
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顯著不同,學習環境、師生關系、教學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以下一些問題:(1)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過程發生了巨大改變,要找到師生都能接受的教學方式才能開展正常教學、保證教學效果;(2)由于網絡條件限制,直播教學或反饋互動的效果未必理想,部分師生的教與學體驗不佳;(3)由于缺乏有效監督、自主學習能力不同,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在疫情突然爆發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建設在線課程、保證各地的學生“有的學”是首要問題。在疫情下開展在線教學活動,既需要各種教學資源,還需要良好的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可以是自制的,也可以是國家或省級精品在線課程。千萬不可把以往課堂教學的課件、視頻、作業等教學資源簡單打包推送,這不僅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容易讓學生迷失在茫茫的知識海洋中。因此,教師需要在短時間內有機整合教學資源,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其次,在線教學平臺眾多,包括中國大學MOOC、人衛慕課、浙江省在線平臺、超星平臺、畢博平臺、微助教等,它們各有優、缺點,選擇一個簡易、穩定且能勝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平臺十分重要。
高校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普遍配套相關實驗課程,通過實際操作來輔助知識點的消化吸收。但為滿足疫情防控需求,各地的學生無法返校,因此開展線下實驗教學十分困難。為解決這個矛盾,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實驗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如何通過在線教學達到實驗教學目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線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如何根據在線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協調平臺、環境與資源,調整在線教學的關系與結構,創設更好的條件,生成在線教學的新形式和保障機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是疫情時期保障高校在線教學的重中之重[2]。針對疫情期間高校教學面臨的挑戰,可采用如下方法和措施加以應對。
在線課程建設是開展在線教學的基礎,但在線教學并不是傳統課堂的“搬家”。因此,在線課程建設過程中要進行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整合。首先,不能把以往的課件、視頻、作業等教學資源簡單堆砌到課程中,而要以單元或主題的形式精簡教學資源,控制視頻和課件的長度,做到“少而精”,避免學習疲勞。其次,從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精選合適的慕課資源加入課程,減少非必要的自制教學資源,把有限的精力投入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上去。再次,采用超星學習通作為課程教學平臺,因為它簡單易用,布局清晰,具備逐步開放資源、設置打卡闖關、完整數據統計、發布測試討論等實用功能。
疫情下的在線教學活動絕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在線化。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從單一的講授者轉變為設計、指導、幫助、干預等多元化角色。采用“引導—自學—答疑”的基本教學流程提高學習效率;以周為單位控制教學進度,提高教學的靈活性;以錄播或在線視頻資源為主、直播授課或答疑為輔強調以學為主,盡量降低網絡不佳帶來的影響;以任務點打卡和闖關的方式激發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平臺討論區、微信群、釘釘群等多種途徑開展教學討論和問題反饋,及時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視頻觀看、課件學習、測試成績、課后作業、討論參與度等納入課程考核體系,督促學生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針對疫情下無法開展線下實驗教學的問題,采取多手準備。首先,根據疫情發展態勢隨時調整教學進度或內容,將實驗課程往后順延,或將常用儀器使用實驗與其他實驗結合,邊學邊用。其次,將相關實驗視頻提早開放給學生,作為實驗課前預習項目,提高線下教學效率。再次,若條件不允許開學,將借助仿真軟件開展實驗教學。若有條件,可以開發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應對疫情的影響。
基于前文構建的教學模式,選擇我校2020年春季學期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開展教學實踐。授課對象為2019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公辦學部2個班、仁濟學部2個班),授課周期為16周。開課前,精簡完善課件、自制教學視頻、設計測試題和作業,同時采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國防科技大學的“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作為在線教學視頻,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建立課程,按知識點組織教學資源,并設置開放順序和截止時間。開課期,采用“精講+自學+討論+答疑”的模式展開教學,每兩周進行一次釘釘群直播教學,學生3~6人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第一周直播教學時給學生說明授課流程,精講第一章的重點,并布置相關的練習題和測試題。第二周學生自學相關章節、完成習題并開展組內討論,讓學生主動完成知識內化。第三周開展直播教學,一般分為習題解答、互動答疑和下一章要點精講三部分。習題是章節重要知識點的考查,結合要點精講、學生自學可以實現同一章節的至少3次學習,促進知識點消化。互動答疑主要是為解決共性問題或較深的知識點,既可以提高一般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優秀學生掌握得更扎實。互動答疑主要解決組內討論未解決的問題。此后教學以兩周為周期反復進行。結課后,導出學習通平臺上的學習記錄、簽到情況、測試成績、作業提交以及討論參與度等數據,作為形成性評價指標給予平時分。結合期末考試成績,最終給出總評分。其中,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各占50%。
(1)學生對新模式的總體接受度較好。對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7%的學生選擇“喜歡”或“很喜歡”該模式,沒有人選擇“討厭”新模式,其余學生選擇“沒有感覺”。學生普遍認為直播頻率和時長合適、自主學習內容和配套練習合理,反映的問題是電子書看著不習慣、知識點太多、互動現場感不強。(2)新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從學習通平臺的統計數據來看,公辦學部2個班65名學生共完成23 809次在線學習(平臺上學習時長只統計視頻學習,故不作為分析指標),人均每周學習約23次。在學習通平臺上有40個討論帖,共計回復144次。完成組內討論60次,平臺任務點學習完成度超過95%。這些數據反映了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3)在教學延伸方面,學生在結束“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學習后,積極參加機器人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科研項目等實踐活動,獲得校級三等獎2項,立項校級學生科研項目1項。
疫情時期的在線教學雖是臨時舉措,但應以此為契機,樹立智慧教學的理念,提高廣大師生信息素養,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際上,我們在新型教學模式研究上已開展了一定的前期工作[3-4],證明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乃至是完全線上教學是可行的。希望本次疫情給高校教學帶來的不僅是沖擊和挑戰,更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次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