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學院 廣西 梧州 543002)
廣西梧州南獅文化形成年代久遠,已有上百年歷史。清代以前是形成、發育期,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公元1949年)為成熟、興盛時期,1949年以后是發展、創新時期。梧州南獅文化是我國舞獅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本地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優秀民間民俗傳統體育活動。
隨著國家對非物文化遺產的關注程度日益加深,2006年獅舞列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無論是政府層面、民間組織還是個人都對舞獅文化越來越重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強調要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因此,充分挖掘舞獅運動多功能的文化屬性,通過探究適合南獅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模式,是南獅文化傳承與發展途徑的另一關鍵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是以人為載體,以物為媒介,通過人的聲音、形體動作等行為方式表現精神層面內容的文化形式,它是一定區域內的人類群體在特定環境下周而復始的日常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有非物質性、活態性、傳承性、依附性和非孤立性等特征。因此,人的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尤為關鍵。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作為被動的保護對象存在,更應該成為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資源加以合理的開發利用,并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反過來又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游開發利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傳承與發展的關鍵途徑,即確立明確的市場定位,走市場化的道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經濟、文化價值開發出來,把資源轉化成為產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結合在一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規劃、管理的角度,打造合適的旅游產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推向市場。
舞獅文化源遠流長,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其功能從單一的避禍、驅邪轉向娛樂、教育。南獅廣東人稱為醒獅,是由北獅發展而來。《廣東省志·體育志·民間、民族傳統體育·舞獅舞龍龍舟》中記載:“廣東舞獅起源于從北方的黃獅子,以黃獅為原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從特點上來看,北獅莊重具有貴族氣派,南獅起源于廣東南海縣,南獅頭上有一只角,威猛粗獷,令人警醒,因此稱為醒獅。每逢節假日或者重大慶典,各村落就會有舞獅慶祝或者是在趕圩集市上進行南獅表演,一來表達對節日到來的歡樂,對前人文化的追隨和紀念,二來大家利用節日期間,可以放松心情,對于農忙的農民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隨著南獅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擴大,南獅逐漸在廣東、廣西、臺灣以及東南亞都開始傳播開來。
從表演形式來看,南獅表演以傳統武術步法為基礎,融合率舞蹈動作,同時與鼓樂相配合,表演突出一個 “醒”字。傳統南獅表演“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人是頭戴假面具做彌勒佛的樣子,在鼓樂的伴奏下舞出各種姿態,讓南獅完成“采青”。“青”早起在廣東為生菜,“生菜”與“生財”同音,所以表達發財吉祥的意思,使用整個采青過程具有表演性和觀賞性。
南獅是伴隨傳統節日而逐漸興起的,受各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所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進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南獅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民族傳統體育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在人民共同生活中形成和發展的,與人們的風俗習慣有很大關系,體現了人們的共同文化意識和心理需求,體現一種集體意思和文化素養。舞獅是一項集體參與的活動,對于表演者來說,需要獅頭和獅尾的默契和引獅人的引導,同時還需要與鼓樂手之間的密切配合,任何一個環節沒有配合好,都不可能完成采青表演以及高水平的高樁表演,長期進行舞獅活動,有利于培養人們的群體意識,有利于培養民族認同感,促進我國民族團結和奮進精神。從經濟方面來看,舞獅活動是一種特色藝術形式,如果開發得當,具有發展經濟的巨大潛力,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通過市場運作,打造特色文化體育品牌,促使本地體育旅游的創新發展,此外吸引游客,帶動第三產業如飲食、住宿等當地手工業藝術品等行業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帶動當地人的就業。
舞獅文化一直都是與當地的傳統風俗緊密相關的。它是在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并且隨著生活的發展而不斷豐富。每年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慶活動的必備節目婚嫁、祝壽、建房等民間喜慶日子也少不了舞獅的參與,這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和美好追求。因此南獅它不只是一種民族體育項目,更是一種民俗文化的體現。舞獅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文化的對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可以通過舞獅活動到附近的省份甚至到東南亞國家進行交流,互相觀摩和學習,使民族傳統文化通過舞獅的活動得到發揚光大。
民族傳統體育是在人們生活生產中逐漸產生起來的,包含了人們的集體智慧,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反應了特定階段人們的思維、智慧和情感以及價值觀等,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舞獅風格的形成反應當地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依據,人民的審美思想和審美趣味,對研究和考證一個地方的民族民間美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2006年獅舞被批準列入國務院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可見舞獅作為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逐漸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但是舞獅現狀還是沿襲以往的形式,沒有得到大的發展和創新。一方面在理論上沒有很多的相關研究和創新,只有寥寥無幾的學者在研究,而且研究不成體系,比較凌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角度研究,深挖舞獅背后的民俗文化就更少了。在舞獅過程中也只有少數運動員了解舞獅背后的文化淵源,大多數舞獅運動員只知道舞獅的技術層面,只知道如何去把舞獅的動作做到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忽視了舞獅的文化內涵。
舞獅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獅文化是本地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南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通過人的傳承,如何將人的傳承轉化為具有表現力的、吸引游客的旅游產品尤為關鍵。
以南獅民間音樂、雜技與競技、傳統手工藝為核心,以團體表演為載體的展示運動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傳承與發展,欣賞、娛樂、參與、體驗、購物、教育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者、民俗體育運動、音樂藝術愛好者、搜集者,一般的旅游者。
從資源數量、吸引程度劃分核心類與輔助類旅游項目,雜技與競技、傳統手工藝為核心類旅游項目,民間音樂為輔助類旅游項目。
核心類旅游項目方面:南獅運動主要是依靠當地特色的舞獅服飾、裝備,展示本地豐富的舞獅技術、形式與儀式,供游客欣賞與娛樂。南獅民俗文化館向游客展示南獅服飾、輔助工具的制作過程與傳統工藝,讓游客觀摩傳統的制作技藝,并參與、體驗制作過程,集參與、品嘗、購物、教育學習于一體。
輔助類旅游項目:舞獅音樂鑼鼓表演依靠本地的鑼鼓音樂藝術與鑼鼓制作工藝,吸引游客觀摩鑼鼓制作過程與工藝,欣賞鑼鼓音樂藝術,集體驗、購物于一體。
出臺政策支持,從場地、資金方面對建設南獅運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展示場地給予支持,將南獅運動文化、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鼓勵、扶持南獅文化產業的發展。制定南獅運動文化日或文化周,在當地舉行系列節慶活動。
引進演藝、文化創意、活動策劃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隊伍,對舞獅的文藝演出、編排等進行專業指導,引進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提高舞獅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旅游活動項目策劃的水平。
南獅作為一項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就是產生于民間,與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反映了人們共同的文化需求、共同意識,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因而需要發展和壯大舞獅運動,必須依靠人們群眾的力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舞獅運動在不斷更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第一,做好舞獅本身。我們既要傳承好舞獅的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又要在此基礎上去積極創新,只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去創新,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如,民間舞獅活動不光局限于重大節慶日,我們應該依托市場,通過商業運作把舞獅技藝轉化為經濟效益,從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甚至進一步成立文化公司,承接相關商演活動,不但是舞獅這項運動得到很高的發展,產生社會效益,同時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為舞獅發展提供物質保證。此外,挖掘相關的舞獅器材、服裝或者培訓等一系列舞獅文化衍生品的商業潛力,拓寬市場。這樣以市場為主導,依托政府的扶持,相信舞獅這項運動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