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8)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和具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體育旅游,是指為了滿足和適應旅游者的體育需求,借助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豐富人們業余生活的一種旅游活動。體育是一種時尚,旅游也是一種時尚,體育與旅游結合更是時尚,兩者相互為關聯、互為作用的客觀存在,它是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一條新路。
21世紀以來,青海旅游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各級旅游業部分牢牢記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進一步加大旅游開發的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全方位多種形式宣傳青海。推出特色旅游項目和旅游專線,開展節假日旅游活動,同時不斷進步旅游業綜合質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業呈現較快的發展勢頭,至2019年青海旅游業接待的人數以每年19%速度大幅度提升。
旅游資源是青海最豐富、最容易開發和見到成效的資源,也是青海擁有資源中最具開發價值和市場潛力的高附加值資源。青海原始純樸,省內可供游覽的景點約90O余處。這批旅游資源按照旅游資源的屬性、構成要素及外部特征分為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人文風景旅游資源以及二者兼備的復合風景旅游資源三類。自然風景旅游點:自然風景旅游點有12O多處,占全省風景旅游點的14.8%,同人文風景旅游點相比雖然數量不大,但知名度頗高。世界屋脊顯示了原始、純真、粗獷的自然風貌,為世界眾多旅游者向往,被稱謂是三神之境即“神秘、神奇、神圣”的我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青海湖;居8大鳥類保護區之首的鳥島、“三江”(長江、黃源、瀾滄江)源頭、柴達木盆地鹽澤世界及雅丹地貌、坎布拉及互助北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都是具有很高旅游價值的獨特旅游資源。
人文風景旅游點:青海省人文風景旅游點有700余處,其中以古文化遺存所占比例高,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城、石刻、巖畫、壁畫、古建筑、古道等,總計43O余處。其次為宗教寺院(以藏傳佛教寺院和伊斯蘭教清真寺院為主),總計近24O處。古文化遺存中,中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以及廣泛分布在全省各地的石刻、巖畫、壁畫,充分顯示了高原古代民族的發展歷史和精神風貌,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青海蘊藏著豐富的體育自然資源、社會體育資源,尤其是民族體育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有形和無形的體育資源最為顯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生活的地域較廣,在長期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如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賽馬、賽牦牛、射箭、摔跤、爬桿、登山、舉重、飛馬拾哈達、馬上雜技等是藏族十分喜愛的傳統民族體育活動;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勞勇敢、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土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習俗、酩流酒、奶茶,別有情趣的輪子秋、安昭舞以及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敬酒歌迎來了一批批中外游客;蒙古族熱情奔放,喜愛歌舞,每年都要在草原上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舉行射箭、打靶、賽馬、摔跤等活動,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開發清海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第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賽”結束后,青海省體育局又啟動了“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國家體育總局為了配合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我國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伴隨體育的國際化趨勢和訓練的市場化趨勢,批準在全國建設16個“體育圈”的項目,其中“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被列為第一,它將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民族風情和高原體育,依托青海獨特的山巒、冰川、河流、草原和沙漠等,著力修建登山、攀巖、攀冰、滑水、賽馬、賽牦牛等風情特色的體育運動,有利推動青海旅游和民族體育的發展。并在全國構建以“兩湖”(“環太湖體育圈”和“北京建設龍潭湖體育主題公園”)基地體育健身設施和活動建設為主的20個全民健身著名景觀中,“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名列第5。以“環湖賽”、“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攀巖賽”這三大賽事品牌為主,發揮環湖賽旅游資源的優勢。以西寧為起點,以青海湖151為景點,以海北沙島金銀攤位中心,延伸到互助土族民俗民間體育項目。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休閑方式消費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活動內容逐漸豐富,旅游逐漸成為人們休閑生活的必選項目之一,國內旅游發展十分迅猛,特別是1999年9月我國實行了新的節假日辦法,延長了“十一”、“春節”放假時間,由此興起近年來假日旅游的火爆場景。加強體育鍛煉意識的體育旅游項目,如登山、游泳、滑雪、觀看大型比賽等。“環湖賽”是青海舉辦的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大型體育賽事,已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在吸引大量電視觀眾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國際和國內旅游者,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第三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2012年中國節慶榜發布儀式上位列中國品牌節慶綜合類榜首,榮膺“最負盛名國際體育賽事活動”。青海省政府利用“環湖賽”大力宣傳青海湖區旅游市場,改善道路交通,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青海湖旅游業呈爆發式直線上升趨勢,說明“環湖賽”影響力彰顯出青海民族體育旅游開發的巨大潛力。
青海有藏、回、土、撒拉、蒙等43個少數民族,他們所創造的體育受所屬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從其思想內涵到表現形式都呈現顯著的民族風格。各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語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風俗習慣、傳統與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會關系等,構成了民族傳統文化固有的特性。
青海擁有許多旅游資源中國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三江源、青海湖鳥島、昆侖山,它是原子城可可西里隆寶灘。柳灣古墓群、結古新寨瑪尼石城、萬丈鹽橋都是壟斷性旅游資源。
青海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種類繁多,具備有各種功能,真可謂是包羅萬象,形式多樣。這塊生神秘的土地上有大湖泊、大山脈、大草原、大盆地、大雪山、大峽谷、大鹽湖、大動物樂園等自然景觀還匯聚了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道教的古老宗教文化,有柳灣古墓群、熱水吐蕃古墓群、諾木洪文化遺址以及唐蕃古道,絲綢南路等豐富的文物古跡,有大型水利工程龍羊峽、李家峽,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茶卡“天空之境”鹽湖萬丈鹽橋等現代人文景觀看,也有青海“花兒會”、玉樹歌舞、賽馬會、那達慕大會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由于起步較晚,青海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發展還遠不成熟,少數民族體育資源未被得到很好的開發,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有:首先是目前對體育旅游的普及程度不高,對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狀況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體育旅游經濟開發意識不強,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過于單一;其次缺乏相應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再次體育與旅游兩種社會活動的結合還不完善。因此根據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我省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
從2002年開始“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舉辦,歷經18年頭,馳騁高原大地、河西走廊、塞上江南;“環湖賽”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獨特優勢,有機結合體育、旅游、生態、文化等元素,創造出超越了賽事本身的“環湖”價值。
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對立統一是人類在發展中產生的,人類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作用于環境,從環境中獲取為自己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環境資源,憑改變環境供應資源的能力;環境在人類發展活動的作用下,供應人類為其生存所需的環境資源。青海是一個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極為特殊的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一旦破壞后對全國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障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青海又肩負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民族體育旅游業是一個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雙贏產業,有效利用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是青海減輕對自然環境壓力,克服生態脆弱劣勢的必然選擇。因此以生態旅游為龍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要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實現少數民族體育旅游業的長期穩定,促進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青海地理環境特殊、自然風光奇特,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眾多,少數民族在長期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傳統體育項目形式多樣、內容典型、參與性強,這為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創造了良好的合作空間。首先從體育史的角度深入挖掘,整理出各民族有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避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流失,以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其次體育行政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地區特點和優勢,廣泛、靈活創建和開展當地民眾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
發展體育旅游業,開發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必須加強培養具有體育與旅游復合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體育人才培養目標是體育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體現,體育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要考慮體育旅游學科的科學性和體育旅游專業的行業性。
青海地域廣闊,旅游內涵十分豐富,幾乎各種類型的體育旅游項目都可以開展,包容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因此,實現旅游業21世紀大發展的目標,需突出重點,營造以青海湖、塔爾寺、茶卡等體育旅游精品,塑造體育旅游新形象,樹立超前意識,以市場為導向,深層次、高品位、多元化地開發青海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重點開發旅游資源青海湖、藏傳佛教文化勝地、地球第三極的神奇風光,逐步形成以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觀光、避暑度假、登山、沙漠探險、黃河漂流、徒步朝圣、野生動物觀賞、民俗風情、森林生態、科學考察等為主的旅游產品,“行、游、住、吃、購、娛”配套發展,資源得到深層次開發。
青海擁有豐富的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的開發潛力,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青海民族體育旅游資源以體現 “民族體育、高原體育、傳統體育”為特色,成為西部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通過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重點開發、突出特色,促進青海GDP的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