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資源與技術迅速介入教學,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傳統(tǒng)教學評價模式已無法滿足作為“數字原生代”的學生需求[1],網絡平臺在教學中顯示出明顯的優(yōu)勢,表現(xiàn)為移動設備在人群中擁有率升高。通過移動設備和移動技術可以實現(xiàn)靈活式的學習方式,從而保持學習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2]。本文討論通過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護理管理學課程評價的方法,對網絡平臺教學評價模式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期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過程評價的客觀性和合理性。
護理管理學是將管理理論和方法應用于護理工作中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該課程理論知識抽象,實踐性很強[3],在普通高等學校中通常設置為考查課,所謂考查,通常的解釋是研究、審查、測試檢驗,即用一定的標準來檢查衡量或評定(行為、活動)[4]。考查課就是指教師檢查學生學業(yè)成績和教學效果的一種課程性質,其更偏向于考查學生能否把所學知識和科學原理運用于實踐,是否掌握了相應的技能和技巧。而其教學效果評價應涵蓋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及學生學習后內化形成的綜合素質[5]。一直以來考查課教學評價多以開卷考試為主要評價手段,以分數定優(yōu)劣,或采取學期末提交一份論文等方式完成該門課程的評價[6],其弊端為沒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不能反映其學習的整體情況,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缺乏客觀性,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重視程度不夠,上課出勤率低,互動性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好[7]。可見,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已無法滿足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形成性評價注重及時反饋,可以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8],已進入教學評價領域。目前,護理教學領域中有關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多集中在護理實訓教學、技能教學等課程中[9]。因授課班型、課程特點、教師個人因素等諸多原因,客觀、真實的形成性評價開展實施起來困難諸多,然而課堂教學在網絡平臺的輔助下采用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卻凸顯出來[10]。
超星學習通是近年來在互聯(lián)網需求基礎上設計出來的一款具備多功能學習App[11],其自身存儲比較先進,具有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由此形成非常強大的網絡教學功能,其教學形式能實現(xiàn)手機、直播、電腦多屏互動教學[12]。同時還具有通知、考勤簽到、分組、討論、上傳資料及下載、作業(yè)提交及批閱、投票、系統(tǒng)評分、數據統(tǒng)計等基本功能,可對數據進行全面記錄和分析,非常適合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輔助教師進行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13]。
本研究在護理管理學中構建基于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的成績評價體系。在此評價體系中,采用如下比例進行分值分配:上課簽到占綜合成績的10%+隨堂測試占綜合成績的20%+階段性測試占綜合成績的20%+課堂互動占綜合成績的20%+作業(yè)占綜合成績的30%。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上課簽到占綜合成績的10%。任課教師在電腦端登錄學習通平臺,首先進行創(chuàng)建學期,在對應學期中添加護理管理學課程,在課程頁面的“班級學生”選項里添加上課的班級。任課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的任意時間在手機端打開學習通平臺的“發(fā)簽到”功能模塊進行簽到,該平臺的簽到系統(tǒng)設置較為靈活,教師可以選擇手勢簽到、位置簽到、二維碼簽到以及現(xiàn)在流行的搶紅包簽到的模式,在1分鐘之內完成各種大班型學生的簽到環(huán)節(jié),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代簽的現(xiàn)象,還增強了簽到的趣味性。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簽到情況進行修改,例如將默認的缺勤狀態(tài)改為病假、遲到等。該平臺將根據學生的簽到情況自動記錄數據,方便教師統(tǒng)計學生的出勤情況。教師課后統(tǒng)計計分。護理管理學課時共計24學時,一次2學時,每學期實際授課次數為10~11次。每次簽到成功計5分,請假計5分,遲到記3分,缺勤記0分。考勤在最后成績權重分配比例占10%。
隨堂測試占綜合成績的20%。隨堂測試可以安排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對某個知識點的即刻檢驗,也可安排在每堂課結束前。任課教師于課前依據每章教學內容首先在章節(jié)測試模塊中設置,隨堂測試的題型可以為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等類型的試題。題目輸入完成后在手機端可在授課的任意環(huán)節(jié)進行發(fā)布,學生即可看到題目并開始作答。教師需設置答題時間為3~5分鐘不等,之后系統(tǒng)自動關閉學生不能再繼續(xù)作答。完成后學生可立即看到自己的答題情況并顯示正確答案及解析,教師通過手機端即時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可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對于學生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的聊天區(qū)的語音功能或直播功能進行講解和答疑。隨堂測試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更清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此方法尤其適合現(xiàn)階段這種大班授課的教學班型。平臺系統(tǒng)自動追蹤記錄學生所有的測試學習記錄,該部分權重比例占成績的20%。
階段性測試占綜合成績的20%。階段性考核中教師可以根據所授課程的內容及學時自行安排測試的次數。護理管理學課程共計24學時,本研究擬進行二次階段性測試。教師提前根據相關內容在備課時準備好問卷(其中50%的題出自隨堂測試中學生失分多的知識點,但不是原題),于當堂課結束前20分鐘,教師將試題公布在學習通平臺手機端。讓學生答題,答題時間設置為15分鐘,剩余5分鐘教師對試卷進行點評和答疑,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整體理解與掌握。同時反復的錯題重練加深了學生對難點知識的掌握。本研究階段性測試題型為選擇題10道,簡答題2道,案例分析題2道。每次階段性測試滿分為50分,二次相加的總分×20%計入綜合成績。
本研究中該部分成績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課堂討論成績,教師在課前按照教學計劃可在學習通平臺討論區(qū)模塊內設置課上擬發(fā)起的討論主題,可根據需要設置幾個討論主題。學生收到通知或通過聊天區(qū)得知學習內容,可以在線發(fā)表觀點并提交。軟件將自動統(tǒng)計主題數、回復數、評論數。過程中也可由學生發(fā)起討論問題由其他學生進行回答,回復評論積極的學生可以最后進行代表發(fā)言,教師最后給予賦分。每次發(fā)表或回復一個討論計2分,獲得一個贊得1分,最高為100分。全部的學習記錄平臺可自動記錄跟蹤并計算成績,教師可根據最后的統(tǒng)計看到每名學生的參與度,該部分成績占權重的10%。第二部分為互動參與成績,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在備課時登錄電腦端進入學習通討論區(qū)模塊創(chuàng)建彈幕討論內容,例如在護理管理學第二章“管理理論與原理”中,可以設置的彈幕討論題目是: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原理如何與現(xiàn)代的護理管理聯(lián)系起來,請舉例回答。教師可以選擇搶答,采用投票模式,學生經過積極思考后快速搶答,回答后教師可立即給予評價并賦分,學生也可立即看到自己的評分,使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教師也可以使用手機搖一搖的“選人”功能隨機指定學生進行回答,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參與次數越多該部分成績越高,教師可以在統(tǒng)計模塊中學生管理和督導督學界面看到學生任務的完成數量、討論和訪問次數以及得分情況,從而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該部分權重比例占成績比例的10%。因此,課堂互動成績占綜合成績構成比的20%。
本研究中作業(yè)部分包含兩部分成績,第一部分為文獻閱讀成績,教師可根據課程進度安排相應章節(jié)的閱讀文獻。在課程資源模塊中教師按照授課章節(jié)及內容發(fā)布供學生閱讀的文獻資料,包括中英文文獻、書籍等支撐材料。這些材料以閱讀資料的形式上傳至超星學習通App平臺,并設置成任務點,每個任務點可設置分值,可根據閱讀時長賦分,全部完成者記滿分為100分,占成績比例的10%。第二部分短文寫作。教師可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在相應章節(jié)內容下的短文寫作練習,方式可以是摘要、綜述、結論等,字數不多,但要求格式規(guī)范,便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技寫作習慣。學生完成后上傳至作業(yè)模塊中,該部分成績需教師批閱賦分,此部分成績占綜合成績權重的20%。
本文以護理管理學這門課程為例闡述了傳統(tǒng)考查課評價方式的弊端,借助學習通平臺探索了評價方式的改革方法。筆者提出教學中應重視評價過程,通過教學過程中多次測驗的方式替代傳統(tǒng)的一次期末考核,教學中還需重視評價的多樣性,利用學習通的一些便捷功能,將閱讀、課堂互動、隨堂測試、階段性測試、作業(yè)這些模塊加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運動能力,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此外,基于網絡平臺的評價體系,不僅使教師減少了重復勞動,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及時地從學生的反饋中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更科學地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14]。學生的進步也促使教師不斷加強知識儲備與更新,提高對相關學科和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水平,促進了教學雙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