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紅,王杰瓊,高冬梅,王海軍,孫文君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入門課,“哲學基礎”是本門課程的第一章,主要涉及精氣、陰陽、五行等學說,是中醫學用來說明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醫學理論的工具,學好這一章,對學習中醫學相關課程以及今后的臨床和科學研究都至關重要。但本章內容深奧、抽象,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從而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因此,在教學之前對本章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尤為必要。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等相關專業的入門課,“哲學基礎”是本門課程的第一章,授課對象主要是剛跨入中醫院校大門的大一新生。中醫基礎理論不但是學生學好中醫學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而且對以后從事臨床或科研衛生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哲學基礎”是中醫學的說理工具,學好這一章,對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學其他課程至關重要。既往有關“哲學基礎”的教學,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教與學的主體。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學生接受的知識系統、完整,但也具有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的缺點。因此,應更新理念,樹立師生平等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角色扮演、思維導圖等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隨時提出問題、參與教學互動,逐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易記的文字描述及記憶相關知識。
“哲學基礎”一章是中醫學的入門性理論,對于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穩定專業思想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合理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首先要使其認識到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此基礎上,要使學生認識到要學好中醫,必須學好中醫基礎理論,而要學好中醫基礎理論,必須學好其說理工具,從而激發學生對本章的重視及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本章授課對象主要是剛跨入中醫院校大門的大一新生,他們剛從接受現代自然科學的高中教育,轉向接受傳統中醫學的專業教育,其現有思維方式以邏輯思維為主,而中醫學以意象思維、整體思維、中和思維、類比思維等為主,加之中醫基礎理論博大精深、醫理深奧、概念抽象,這使得缺乏中醫思維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哲學知識背景的大一新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且難以理解。因此,“哲學基礎”一章的教學不僅需要講授專業基礎知識,還必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逐步認識并接受以意象思維等為特征的中醫思維方式,并自覺運用這些思維方式進行今后中醫課程的學習、臨床診療以及科學研究。
理解精、氣的基本概念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掌握陰陽的基本概念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了解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了解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提高學生對中醫理論和概念的認知能力,培養其形成中醫思維能力;通過課堂互動式、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批判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提高運用中醫學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適當指導臨床治療,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激發剛剛邁入中醫殿堂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熱愛中醫藥事業,堅定學習中醫的信念,調動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熱情,為今后學習后繼的基礎和臨床各門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將相關科研成果進課堂,激發學生對中醫特色優勢和魅力的探索精神。
教學對象為中醫學等相關專業一年級學生,已經完成高中階段的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緒論的學習,了解中醫學的學科屬性、形成和發展,掌握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大一學生的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正處于認識記憶力強、創造力旺盛的黃金時期,專業思想尚未建立,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感到好奇和陌生,所以入門就很重要。他們由于剛剛度過高中學習階段,邏輯思維較強,缺乏意象思維、整體思維、中和思維、類比思維。
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需要大量信息滿足其求知欲望。但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理論性較強,對剛剛步入中醫院校的大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哲學基礎”是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的第一章,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入門性理論之一,在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內容抽象、深奧,學生缺乏相關知識背景,因此學習起來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故需要教師采用各種形象、生動、趣味的典型生活事例、醫案醫話等予以引導。
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從精品課程網站、圖書館等途徑查閱或檢索文獻,了解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形成,鍛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課程教學中通過講解—接受模式、指導—自學模式、問題—討論模式,逐步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創新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和協作學習、團隊合作的意識。
將第一節“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重新劃分為:精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天地是由精氣構成的、天地間萬物是由精氣構成的、人由精氣構成)、精氣運動是萬物變化的根本、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3個方面。將第二節“陰陽的基本概念”內容重新劃分為:含義、形成、特性、事物陰陽屬性、陰陽與矛盾的關系。這樣邏輯性強,結構清晰。
第四節“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不單獨講解,貫穿于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病因病機、防治原則等各章節中講解,結合中醫學有關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具體知識進行講解,這樣使抽象的理論更為具體,學生才能深刻理解。
將成語詩詞、古典文學、自然人文知識等素材用于本章教學中,起到啟發引導和深化理解作用,如通過成語陽奉陰違、陰差陽錯、晝陰夜陽、顛倒陰陽、陽儒陰釋等,又如杜甫在《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一段史湘云和翠縷一段關于陰陽的對話,啟發學生思考,形象、深刻而恰當地闡明陰陽概念的基本內涵。從文字起源、日神崇拜等發生學角度,介紹陰陽概念從具體到抽象的形成過程,進一步讓學生深刻理解陰陽的含義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意象思維來體悟意境。通過日常生活中“賣東西而非買南北”的啟示,引導學生思考五行的概念。根據日常生活中云氣、風氣、熱氣、香氣等體驗,啟發學生思考精氣的概念。
案例式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1]。中醫基礎理論“哲學基礎”一章內容抽象,難以理解,通過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以問題為主導引入案例分析、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的案例式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對本章節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抽象哲學內容的正確理解。如在講解陰陽學說時引入醫案:李某,女,53歲,家庭婦女。主訴:頭痛、頭暈、失眠9年。病史:9年前因夫妻不和,情致不遂而發病。病起時頭痛劇烈,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時與人爭吵,夜不安眠,口苦,大便干結,尿黃灼熱。血壓為170/120毫米汞柱,診斷為“高血壓病”,用西藥治療癥狀緩解,但未堅持服藥。近2年來,頭暈時頭痛時作痛勢綿綿,頭重腳輕,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心悸,夜寐多夢。檢查: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弦細而數,血壓160/116毫米汞柱[2]。圍繞該醫案,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患者發病初期與目前的病證性質有何不同?試用陰陽消長理論進行分析。(2)該患者目前應如何治療,能否用人參進補?從而加深學生對陰陽學說基本內容的理解。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程是大一新生接觸的第一門有關中醫的專業課程,之前沒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背景,故而在案例選擇時要以簡單、易懂、通俗、典型為原則。
思維導圖是一種易用便捷的思維可視化學習工具[3],其借助思維導圖繪制知識框架,通過圖文并重的方式展現知識關聯,將每個分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線、輻射成面,可以很好地整合知識[4]。在課堂講授階段,教師可以依據授課的節奏,按主題、主干、支干的順序板書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借助思維導圖,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后,可以布置讓學生根據本章知識,繪制思維導圖的作業,在制作過程中,一方面通過主題、主干可以使學生明確本章中心內容,通過主支可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邏輯思維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分層教學。在分析學生知識背景、學習態度、智力水平、認知特點、接受能力等基礎上,把學生分成A、B、C 3個層次。在教學目標制訂過程中,根據大綱和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層次的不同,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再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課堂提問、技能訓練、評價標準,并且注意層次。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堅持“B”層學生是基準,“C”層學生適當降低,“A”層學生適當提高的策略。授課著眼于“B”層中等學生,課時進度以“B”層學生的水平為標準,上課以“B”層學生的要求為公共內容,課后輔導兼顧“A”“C”兩層。
從知識、能力、情感3個方面做出教學評價。從聽課狀態、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小組討論匯報、課后自測等方面看,大部分學生對“哲學基礎”一章的基礎知識基本掌握,能夠在教師啟發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專心聽講,認真思考,自主學習能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提高,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對中醫學習興趣增強,專業熱情增高,中醫思維正在逐步形成。
中醫學理論知識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本章教學發現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所學知識理解尚不深入。對學生來說,思維導圖能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但在既往學習中,因較少使用,尚未熟練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要點和方法。通過對教學進行反思,發現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通過讀書學習、參加培訓、進修或請求專家型教師的指導幫助等不同途徑,不斷在學習中成長、提高。在講解和課程小結中逐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并建議學生多涉獵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