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報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肇慶 526070)
為有效發揮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價值, 應當對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創新, 以實現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 促使大學生形成統一的價值認知與政治素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很大沖擊。為保證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應當分析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認知規律, 契合當代大學生的身心成長變化,主動應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創設全新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激發出學生的思政學習潛在意識,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政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完成思政知識內化, 提高大學生的思政素養與政治素養。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時,由于教師的思政教育理念存在滯后, 給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造成直接影響。如在實際思政教育時,主要以教師為教學主體, 學生并沒有有效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筆者認為,在思政課教學時,由于課程教學內容安排非常緊密,沒有給學生預留自主學習空間,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 降低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與熱情[1]。
部分教師開展思政教育時, 沒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導致思政教學枯燥單一,無法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如部分學生認為思政學習,主要是為修學分,保證獲得相應學分,并沒有深入學習相關內容,使得學生對思政內容理解,始終停留在理論表層,無法促使學生對思政內容進行深度思考,提煉出思政內容的精神內涵, 無法達到預期思政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時,由于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足, 使得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受到一定影響。如在思政教學時,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學情進行全面充分了解,而是開展一刀切的思政理論教學, 使得學生無法緊跟教學進度,影響到學生思政學習質量與效果。教師僅為學生提供慕課、微課學習視頻資源,但沒有給予學生個性化思政學習輔導,使得學生的思政學習,并沒有發揮出真實效力[2]。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時, 應當預測研判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預測可能出現的意識偏差,并合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消除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隱藏思想問題。 為達到該教學目標,應當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對大學生思想狀態進行科學分析評估。 但由于教師的信息素養不足,不能靈活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思想狀態進行評估, 由此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影響。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 應當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創新。通過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解析可知,思政教育的邏輯理論性非常強, 容易給學生思政學習造成一定困擾。為調動大學生的思政學習積極性與熱情,教師應當明確大數據教育意識, 重視思政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通過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進而及時調整思政教學策略與方式,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輔助下,可創新思政教學的授課方式,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學水平與質量[3]。
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時, 應當改變教師的思政教育理念, 認識到教學經驗導向與教學方式存在的客觀不足。為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水平,教師應當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 對教育工作開展中生成的數據信息進行全面收集, 并對教育數據信息進行深度分析,了解學生思想變化的趨向,找到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突破口,進而調動學生的思政學習主動意識,為學生建構高效自主的學習環境, 逐漸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目標,達到預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效果。
通過對大數據技術分析可知,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完成對海量數據信息的篩選,進而提高教育工作決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保證教育方案執行的可行性。 由此可見, 高校思政教育應用大數據技術時,應當確保可對海量數據信息的快速收集,為大數據分析處理提供資料支持。
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域集中在校園, 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管理時, 應當對大學生日常生成的數據信息進行合理收集,如學生的入校檔案、學分累積、上課率、考試成績、社團活動等,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數據進行有效收集, 為后續數據處理提供參考。為達到預期工作效果,應當對思政教育基礎設施進行有效完善,如校園一卡通系統、監控系統、教育管理系統、檔案信息系統等進行技術升級,架構生態信息交互框架, 便于不同系統之間數據信息的共享交互,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水平[4]。
為實現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 需了解大學生的社區活動規律、消費行為、輿論話語等。 在尊重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院校主動與政企單位進行合作,對學生的意識形態進行監測, 了解社會多元意識對學生意識形態產生的影響, 進而預判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演變趨勢,及時開展思政干預工作,發揮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價值,解決大學生的意識認知偏差問題,引領大學生思想意識發展。
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時, 離不開思政教育工作團隊,為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應當推動思政教育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組建專業的技術人員,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思政教育工作進行科學客觀評估,以提高教育數據處理的精準性,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數據分析參考,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與可行性[5]。
院校思政人才培育時, 需針對數據處理的高精尖人才進行培養,組織專業技能培訓,或提供專業進修平臺,使得教師團隊的綜合實力得到有效提升。如部分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時, 組織大數據技術研究團隊。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專業選修課,給予學生學習自主選擇權,促使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與綜合實力。
大數據技術在實際應用時, 需提高技術應用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建構安全有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因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時,部分數據信息涉及學生隱私。若沒有做好數據保護工作,出現部分數據外泄問題,則會對學生的校園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由此可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時,為有效提高數據處理的質量與安全,應當建構相應的數據保護機制, 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進行保駕護航。
現代教育背景下, 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認知理念產生了很大變化,學生渴望突出個性,在有趣的學習環境下開展自主探索, 且學生的學習差異性不斷擴大,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與機遇。為契合大數據時代發展背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時,應當科學利用大數據技術, 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方式進行創新改革,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思政學習主體性,嘗試融合線上線下教育混合模式,并吸納其他教育新策略,如翻轉課堂、慕課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課題教學等,保證思政教學工作的多樣性,有效滿足學生思政的多樣化學習訴求,調動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與熱情[6]。
如在校園網的覆蓋背景下, 院校可基于大數據技術,建構一體化教育管理系統,如學生線上學習時利用手機簽到、 教師利用教育平臺發布慕課視頻與學習任務、 院校針對學生社區進行針對性思政宣傳等,促使大數據技術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深度融合,發揮出大數據技術應用優勢。
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下, 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與學習特長進行深度分析, 進而圍繞學生的訴求,開設不同類目的思政教育理論課,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課程、 社會主義課程等, 促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主動參與到思政學習活動當中,推動學生思政學習認知高度的提升[7]。
為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應當挖掘大數據應用優勢,進而創新思政教育評價體系,使得思政教育評價發揮出現實效力。 為保證思政教育評價的客觀性與有效性,應當合理應用大數據,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整理分析, 進而了解學生在思政學習前后產生的變化, 進而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教育評價,促使學生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夯實思政理論基礎,為后續的思政研究鋪墊基石。為保證教育評價的時效性,教師可利用教育平臺系統,將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快速發送給學生的手機終端,調動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開展思政學習,挖掘出學生學習潛能, 提高院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可行性與有效性[8]。
綜上所述,文中圍繞大數據技術應用,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新路徑探討,從多個視域入手,闡述不同教學模式創新策略的可行性, 說明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教育有效性, 推動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了新路徑。 未來,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契合國家高等人才培育戰略理念, 對高等人才進行全面有效的思政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政治自信,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