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梅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互聯網成為新的輿論傳播場域,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 目前我國網民已經達到7.2 億, 其中作為網絡主體的青年人占到一半以上,所以很多境內外勢力都在想方設法通過網絡培養他們價值觀的認同者,甚至培養現有政權的反對者、顛覆者。 而在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網絡意識形態影響的主要對象之一。 該文擇取寧夏高校為例,深入研究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化解現狀與路徑,旨在提升寧夏高校大學生抵御網絡意識形態影響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總書記關于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系列講話促進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體系的構建, 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建設。根據寧夏高校的發展狀況,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融媒體傳播矩陣初步形成,主流輿論在網絡領域中的權重明顯提升。自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以來,從中央至基層的新舊媒體就開始快融與速融,目前已進入到深度融合階段,且融媒體的正向宣傳作用也開始顯現, 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管控能力顯著增強; 另一方面是政務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加大。作為廣大群眾了解政府信息、參與政務活動的新型媒體形式, 政務媒體不僅是提高政府運作透明度與公信力的關鍵路徑, 而且還是傳播國家政策與意志的主要媒介。 隨著政務媒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寧夏高校網絡領域中對民生的關注度、政策性解讀、主流價值觀的宣揚等占比日益加大,網絡也逐漸成為寧夏高校大學生接受社會正能量的重要平臺。
寧夏高校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強化網絡內容創建的標準與要求,緊緊圍繞筑牢意識形態的教育任務,對高校教育資源與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融合, 積極推進高校網絡領域中的意識形態作品建設, 努力唱響網絡意識形態主旋律。譬如,截至目前寧夏大部分高校都設立了校園網文化創作室, 并發表了諸多優秀的網絡作品, 為廣大高校學生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大大凈化了網絡空間,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占領了更多的網絡陣地,尤其是短文、微視頻等精品作品的上線,更是促進了點擊量的節節攀升。從中可見, 當前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風險管理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網絡領域中的正向聲音不斷增多,負向聲音則在持續減少。
進入新時代以來, 隨著國家加大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法治化建設力度, 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與化解的法治化發展步伐也隨之加快,相應的法律法規等制度保障也隨之不斷完善, 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法治觀念持續強化。 結合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管理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 雖然當前還未出臺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方面的專項法規, 但寧夏高校的網絡信息安全、 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卻已初具規模, 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化解也正在法治化的運行軌道上。例如,我國2016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 奠定了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法律基礎, 對網絡意識形態的違法違規傳播行為產生了有效的震懾作用。 另一方面寧夏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執法強度也在不斷強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最高法院和檢察院針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各種糾紛與違法違規行為做出的一系列司法解釋,使得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法律執行有了依據, 切實推動了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秩序化與規范化發展。
目前, 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創新不足主要體現在內容層面的創新不足,即對各種各樣的現實敏感話題缺乏有力的闡釋。 創新乏力的最直接影響就是網絡意識形態的管理機制難以上標上桿,內容深度徘徊不前,而在內容指導下的具體實踐也會受到局限, 尤其是容易造成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理論研究與社會實際脫節的現象, 對廣大高校學生所接觸到的網絡意識形態疑惑無法進行有深度的解答, 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領域中占據主導位置[1]。盡管寧夏高校針對網絡意識形態的理論研究也有不小進步, 但缺乏及時反思與經驗總結, 致使本土化的網絡意識形態理論創新不足。與此同時,寧夏高校對當下社會中的諸多現象也沒有予以全方位思考, 不善于將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導致高校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脫離, 對于提升大學生的網絡信息辨別能力有著消極影響。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管理對于國內外局勢發展、全球性焦點問題、社會熱點等方面的回應力度不夠,并且缺乏創新性的理論分析與研究, 導致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的高校大學生難以獲得信息捕捉的滿足感, 同時也大幅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號召力與感染力。
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促使海量信息呈爆發式增長, 這對包括寧夏高校在內的所有高校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都提出了嚴峻挑戰, 同時也為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與化解工作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2]。但根據近年來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管控的實際效果分析, 針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方式還相對比較單一, 如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依然占據主流,這種單一化、公式化、說教化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也不利于調動寧夏高校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知識的學習熱情, 當然也會使得寧夏高校抵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的能力大大下降。另外,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教學模式也相對比較單一, 對于信息技術的利用率過低,對線上教學、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不足, 沒有實現網絡化教學與課堂式教學的科學融合, 傳統的課堂式教學模式依然被多數高校作為唯一的選擇, 意識形態知識教學被局限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中。 這對拓展寧夏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認知有著不利影響, 同時也降低了意識形態教學在提高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風險防范作用,相對應的風險化解策略也難以得到優化與創新。
根據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實際情況而言, 多數高校的網絡意識形態管理隊伍建設還比較薄弱, 大部分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與專業化水平達不到標準, 難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網絡的飛速發展需要。 現行的從業人員大多是校園網管進行兼職,缺乏意識形態理論素養,對網絡領域中的意識形態趨勢發展沒有較強的預判能力,而且缺乏豐富的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防范與化解實踐經驗[3]。一般情況下, 部分寧夏高校都是借助于網絡信息監測系統開展工作, 但由于網絡意識形態管理人員缺乏扎實的理論根基與實踐技能, 導致其對于監測系統反饋的網絡信息數據的解讀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刻、透徹的理解與認知,特別是對于一些極易誘發嚴重的網絡意識形態爭論的焦點問題、 熱點話題等敏感性信息難以做出及時高效、 精準科學的判斷與分析,從而延誤風險防范與化解的最佳時效期。
在網絡信息時代, 雖然技術要素發揮著引擎式的引領作用,但“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并未改變[4],故而加大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內容創新對實現寧夏高校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路徑優化至關重要。從本質上講,網絡信息時代就是不斷創新的新時代,而互聯網的內容也是創新。對現代人的日常工作、 生產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的互聯網對現代人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 更是為網絡內容的精品化、 時代化與大眾化創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譬如,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性與說教性進行淡化, 汲取其中的精髓所在, 然后與寧夏本地的風土人情融合在一起, 創作出具有濃厚鄉土味兒氣息的網絡意識形態作品, 拉近作品內容與寧夏高校大學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深化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另外,還可以將寧夏高校的校園故事、教師教學案例、 大學生的個人故事等作為內容創作的源泉, 把大學生身邊的事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最佳載體, 促使內容創作更貼近寧夏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接地氣”,最大程度與大學生產生心靈共鳴, 這樣才能讓意識形態教育走入大學生的心中與腦海里,真正將主流價值觀講深講透,讓大學生真正的理解與內化, 進而讓廣大寧夏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思想與價值觀念。
在融媒體迅速崛起的大環境下, 寧夏高校要高度重視媒體的功能與作用, 強化校園網的聯盟式建設,著力創建立體化的媒體矩陣,筑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流陣地。對于寧夏高校而言,要充分借助中國大學生、高等院校思政網、校園網等在線平臺加大寧夏高校與全國各地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共享力度, 構建一個強有力的高校思政教育共享網絡平臺,將高校的思政課堂教學、網絡閱覽室、圖書館、慕課、學術研究成果、論壇交流等集結為一體,高度整合高校微信、微博、門戶網站、學術研究網站等相關資源,真正實現各大院校之間的思政教育資源共享,做到無縫式對接,最大化發揮各方資源優勢,進而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與傳播服務, 筑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
寧夏高校應用的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方法直接影響網絡意識形態的把控成效。因此,寧夏高校要理解與掌握當今網絡媒體內容傳播的內在規律與外在規律, 并將該領域中的意識形態工作合乎規律地融入進去, 迎合新媒體背景下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引領的環境、 模式以及對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營建現代化的互聯網理念,建設線上與線下同頻共振的聚合機制, 契合寧夏高校大學生的上網心理與心理訴求, 促使其與網絡意識形態宣傳內容形成共鳴,最大化網絡意識形態的引領功能[5]。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 寧夏高校要積極改進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方法, 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 提升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質量、成效與針對性,強化網絡輿論引導的公信力與傳播力,切實發揮正面網絡輿論的主導力。
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隊伍力量,對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起著關鍵作用。不斷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隊伍建設,對提升寧夏高校的網絡意識形態引導力、宣傳力與公信力極為必要。 思政課師資隊伍作為寧夏高校把控網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力, 其質量與數量對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因而寧夏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對思政課師資隊伍的擴充力度, 積極引進更多的思政領域人才,多渠道聘請黨政類干部、社科教師、 意識形態學者等, 壯大網絡意識形態師資力量; 另一方面寧夏高校要加大對現有網絡師資隊伍的培訓強度, 利用一切機會提升網絡意識形態教師的理論基底與思想教育能力, 鼓勵思政課教師自我學習,同時要提高思政課教師招聘門檻,確保所吸納進來的皆是高學歷、高素養、意識形態觀念深、網絡創作能力強的專業化人才。
新時代背景下的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新月異的新興媒體為寧夏大學生的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眾多選擇。 對此,寧夏高校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加大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載體的創新力度,強化舊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有機融合,進而形成優勢互補、 資源共享與遙相呼應的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格局, 建立立體化的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空間與話語體系。 這就要求寧夏高校加大微信、微博、客戶端、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創建力度,努力開拓現代化的自媒體網絡平臺,積極發揮焦點話題引導、輿論風向控制、典型案例宣傳等功能,利用自媒體平臺的輿論宣傳“放大器”優勢,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保障話語主動權[6]。比如,寧夏高校可以定期在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網站等新媒體平臺與傳統的廣播、電視、電臺、報紙、書刊等舊媒體平臺上同時發布意識形態方面的微電影、公益性廣告、校園紅歌、微電影、攝影、網絡優秀文章等作品,利用寧夏高校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載體形式與作品內容,對其意識形態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從根本上筑牢其網絡思想防線。
綜上所述, 寧夏高校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與化解的路徑探析對于引領寧夏高校先進校園文化建設、實現高校辦學使命、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辦學理念,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的防范化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為寧夏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拓展新的實踐載體。同時,對于寧夏高校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從而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防范、 抵御錯誤思潮的侵襲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