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波
(新疆工程學院,學生處,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應屆畢業生的數量正在逐年增加,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率。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得到關注。學生群體不僅承載著國家、社會和家庭的殷切期望,還具有學生本身對自己的期待。由于學生都處于青少年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夠成熟,比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一旦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疏導,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1]。學生的職業規劃中,往往有著諸多不確定因素,比如,就業傾向和就業地點等,導致學生群體的心理對職業規劃比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幫助學生群體順利完成從學校到職場的角色轉變,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必須從源頭下手,努力提升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就業技能。在職業規劃中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學生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初形式是職業指導,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了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內涵,最終演變成職業生涯規劃。早在19 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人本主義的興起,美國就已經開始了對就業指導的相關研究[2]。我國職業指導開始時間較晚,改革開放前期才有了就業指導的雛形,隨著就業制度從統一包分配轉變成雙向選擇就業方式,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在不斷完善,但同時,學生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研究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國的心理健康理論基礎深厚,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思想都與人的心理健康有關,比如,修身養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在強調人的心理狀態。在我國處于改革開放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時期,相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開始逐漸普及。價值是建立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之上的,價值的內涵是體現物體的作用和符合需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同時作用于學校、社會、工作單位和學生個體等。當代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高校與學生群體之間建立的雙向關系,更是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3]。盡管我國已取得了一定進步,與此同時,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面對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就業形勢,學生群體,尤其是畢業生更加容易出現不易察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很多高校和專家學者都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相關研究。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學生職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突破[4]。職業生涯規劃最初是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伴隨著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絕大部分高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但目前仍然可以發現部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無法滿足時代需求。
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需要社會高度重視。一部分院校中缺乏系統且完善的職業生涯方法,導致無法有效地指導學生對職業規劃產生清晰的認識[5]。大多數高校會在畢業前夕開展一些關于擇業的講座等活動,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使處在畢業迷茫期的學生感同身受,活動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另一部分學生抱著好高騖遠的心態面對職業生涯規劃,不注重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反而對工作挑挑揀揀,將求職不順利的原因歸結于外部環境,做不到從自身找原因,從而產生認知偏差。
畢業期的學生即將離開熟悉的學習環境,踏入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可能表現為脾氣暴躁或者沉默寡言等,這種畢業焦慮心理亟須有效疏導,否則可能會釀成悲劇[6]。學生群體之間也會產生相互影響的情況,比如,同班同學已經收到心儀工作單位的入職邀請;或者是找工作的學生被用人單位拒絕。這些現象都會影響周圍學生的擇業心理,以致產生恐慌甚至出現擇業心理障礙的狀況。
大部分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由學校引導,雖然能掌握一些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但是缺乏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缺乏主動性。盡管高校通過多種方式營造全員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氛圍,但是要使職業生涯理念深入人心還有一些差距,尤其是一些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具備針對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會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發展帶來阻礙[7]。
面對社會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害怕遭受挫折,從而產生逃避心理。尤其是身處當今網絡發達的時代,學生就業難、職場壓力大等新聞屢見不鮮無形中增加了學生求職的恐慌心理。而且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成熟,面對網絡上的新聞難以判斷真假[8]。一些無良媒體為了博人眼球時常會夸大事實,甚至過度扭曲事實,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需要政府引導,形成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
一些院校還存在唯成績論的膚淺觀念,這種片面的教育觀在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進入校園之后,在短時間內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如果再加上學校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那么將會造成學生前路迷茫的狀態[9]。一部分高校只注重將招聘信息傳達給學生,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適當干預,造成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徹底失去興趣。
家長和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小覷。父母的殷切期盼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比如,從小開始的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中考、高考成績,以及父母的傳統擇業觀,這些都是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影響學生群體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學習生涯規劃中,學生都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學校或者專業[10]。家庭教育觀念會在學生的職業規劃中,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父母應該在孩子的人生中起到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決策者,將重要的職業生涯規劃等人生重大決定,交由孩子自己決定。此外,一些調查資料顯示,部分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和教育方式同樣會影響成長中的學生,不良的家庭環境更容易使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
造成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不僅包括外部原因,還包括學生個人原因,如擇業觀念認知偏差、缺失就業技能等。當今社會更加注重求職者的整體綜合素質,只有分數而沒有實踐技能是不夠的[11]。因此,學生在注重自身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加強實際應用能力,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
職業價值觀是普遍意義上人們用來衡量某種職業的內心標準。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對職業選擇的相關看法和態度,是職業目標的集中體現。正確的價值觀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能夠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12]。針對一部分學生因為擇業困難而產生的心理不平衡現象,學校和家長需要及時予以關注并進行有效疏導,在社會上和學校內都開設一定數量的心理咨詢機構,幫助學生群體和社會上需要心理幫助的人。高校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結合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個人因素,制訂出完善的職業心理輔導計劃。并通過心理測試等形式及時獲取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一旦發現學生的職業認知觀念發生偏差就要及時糾正。
一方面,由于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不同,當代學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在物質層面比較富足,但是在心理層面抗壓能力較弱。這種情況就導致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對未來的工作有不合理的期待,比如,福利待遇必須得好,但是工作時間不能太長、工作量也不能太大等。一旦對未來工作的期待較高,在面對現實時就會產生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擇業心理。因此,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必須樹立起吃苦耐勞的擇業觀念。同時,學生要學會面對現實,從基層開始努力,擺正自己在職場中的位置,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突破自我。另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會產生自卑心理,具體表現為,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主動爭取工作機會。這種情況下,學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嘗試,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時,給自己更多肯定。培養自己無畏失敗的勇氣和膽量,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克服心理問題的能力。
健全人格符合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使學生的各方面發展達到均衡狀態。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努力適應工作環境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和個人品質塑造,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政治覺悟。學校和社會需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外部因素影響學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全人格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狀態會對人格塑造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因此,只有通過多方努力,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目標[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多方面的體現。包括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學生產生清晰的認知,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都能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對學習的理解不僅是停留在機械背誦層面,而是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將學習和實踐融會貫通。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辯證思維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辯證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辯證思維能力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集中體現,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才能幫助學生明辨是非,理智并且正確地看待問題。創新能力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內涵。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并且取得突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貫穿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整個過程,只有將二者深度融合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為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效用,該文研究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進程,并且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學術界開展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但由于水平有限,提出的解決方案還不夠全面,還需要在理論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