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亮,林娜
(河池學院,廣西河池 546300)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的文化群體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同彼此之間展開交流對話的過程,這不僅是通過語言文字建立關系的渠道,也是民族之間聯系和發展的橋梁,對國家的全球化發展是有積極影響的。目前,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起到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學作為學生掌握基礎英語溝通和交流能力的關鍵時期,在英語教學上卻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指導學生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因此也在文化交際中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沖突。
跨文化交際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別是美國,其教育體系已經將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專業性的學科來對待,而多個民族混合之下的文化交際,也成為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的重要課題。美國在國際上的交流十分密切,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與全球化的浪潮密不可分。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上的研究也多種多樣,幾乎涉及了人類發展的各個學科,包括教育、心理、語言等,與之相關的著作和論述也層出不窮,成為其社會的熱點話題。
我國在跨文化交際上的嘗試,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而延伸的重要產物,并且在經濟開放之后,不斷加快自身的速度和進程,也引起了理論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激起了許多專家的熱切討論和研究。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初期,學者們主要著眼于英語教學課堂,重點分析的是語言學習與國家文化之間的聯系。而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的不斷深入,課堂對學習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論點,不再以傳統的語言能力培養為本,而是更加注重以語言為基礎的交際能力訓練,最終才向著跨文化的方向延伸。以上這些也足以說明,盡管我國在跨文化交際上的研究起步稍晚,但有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項目依然取得了多樣化的建設,并且初步探索也已經有了許多可喜的成果,相信在后續的嘗試中,也必然會形成自身的模式和渠道。就我國當下的大學英語學習來看,許多學生都會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中遇到困難和阻礙,并且大多都體現在對他國文化知識了解的匱乏上,這種現象也給予了教學主體一定的提示。要想真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水準,就必須讓學生具備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反應能力,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外來文化知識,以此來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1]。
就我國自身的漢字文化而言,詞語的運用不僅是對意思的表達,更是對個人情緒的傳遞,漢字的讀音包括4 個音節,在具體交流的過程中,口述者可以隨著漢字的讀音將自身的情感加以流暢表達,并且也能夠為外人知曉。但就英語的文化傳統而言,其字詞的讀音僅僅是存在輕重上的區別,這就給中國學生在英語讀音上提出了新的問題。許多學生在朗讀英文語句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能將英文語句中所表達的含義準確傳遞出來,也不能明確感受到英文語句的思想,即便是詞語的發音準確,讀起來也十分平淡刻板。
此外,盡管跨文化交際是通過特定的語句來實現的,但語句歸根結底是由詞匯組成的。中西方文化發展脈絡千差萬別,在各自歷史中所積淀出來的詞匯含義也必然是大不相同的。如“dragon”一詞,在西方文化中,這一單詞往往指代的是邪惡且自私貪婪的形象,并且所展現出來的意象都是以反面角色為主,從英國作家羅納德·托爾金的長篇小說《霍比特人》中就可以看出,書中的“史矛革”巨龍,就是貪財、奸詐、狡猾等邪惡形象的化身[2]。但在中國文化中,“龍”這一形象代表的是祥瑞、和諧、吉祥如意,是千萬民眾精神的寄托和依靠,并且在我國許多小說中的形象也都是以積極正面的角色為主。除此之外,中國傳統文化所積累的尊稱是十分廣泛的,對于長輩而言,晚輩要給予其特定的敬謂,如爺爺、舅舅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群體之間強調的是地位的平等,即便是在親戚面前,也可以直呼其姓名,如“father in law”所指代的就是“岳父”,然而子女卻并不直接稱其岳父為“father”。
在中西方文化中,由于其自身發展歷史的區別,因此群體在部分價值取向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以西方國家的“evolution”思想為例,他們更加強調同自然的競爭,更加強調適者生存,強調個體的集合對自然的征服。而在東方文化中,群體更加強調自身同自然的相輔相成,強調對自然的適應,注重發展兩者之間的和諧交往關系[3]。當然,也有一部分非洲地區認為自然是造世主,人為力量不可能與之抗衡,只能無條件順從。
并且,中西方文化對于歷史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存在差別,西方國家更強調對未來的創造,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支持歷史虛無主義,他們認為歷史皆是過去式,并不存在任何可以借鑒的地方,因此,國家的重點應當放在開創未來的新世界上。然而在中國文化更加重視對歷史的敬畏和反思,重視從歷史的發展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進而積累開創未來的方法和思路,注重推陳出新,去粗存精。除此之外,在“個人英雄主義”這一層次上,東西方文化所持有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如意大利,就拍攝了許多歌頌“個人英雄主義”題材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是《荒野大鏢客》三部曲,隨后,美國也拍攝了諸如個人主義的西部電影,并且也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價值取向。但在東方文化中,個人英雄主義卻并沒有為廣大主流價值觀所接受,國家更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通過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合作,來實現社會的共贏。
當下,盡管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都意識到了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課堂講解上仍舊是以語言知識點為核心,并沒有為學生介紹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因此學生對這一領域的了解仍舊處于較淺顯的層面。同時,沒有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交際的環境和氛圍,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并不高,教師灌溉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也影響學生交際能力的發展。
盡管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但他們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依賴著教師的親身示范和引導,因此,教師自身在跨文化交際能力上的表現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對此,學校應當積極鼓勵教師進行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要鼓勵教師加強對外交流和學習,為教師創造同別國學者溝通的機會和平臺。例如,學校可以每年劃撥出一批外國訪問學者,讓英文教師趕赴外國進行學習,親身體會到異國的文化,吸收有益的經驗和價值,這樣也可以讓教師感受到自身教學的缺陷,在后續的課堂上加以改進,避免空口無憑[4]。除此之外,學校也應當加強對外籍教師的建設,應當適當擴大外國教師的錄用名額,讓外籍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本土文化,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到文化的沖突。另外,該校教師和外籍教師在課下也需要就中西方兩地文化之間的差別進行溝通和交流,互相吸收、借鑒彼此的上課經驗,總結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認知沖突和文化碰撞要點,設計出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接受并運用知識。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教學課堂都已經引進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如何將這些設備的作用發揮出來,就應當歸結于教師的思維和行動。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外來文化的視頻,讓學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在視聽畫面中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進而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好感[5]。播放的視頻類型,可以是訪談節目,也可以是紀錄片,也可以是歷史電影等,教師在選定視頻材料內容的過程中,也要根據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來判斷,不能盲目播放。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被解救的姜戈》,這一電影反映出美國舊時代在黑人種族問題上的沖突,同時也映射了南北不同地區對黑人的態度區別,具有十分可供參考的價值。教師可以在為學生播放的過程中,為學生介紹美國的內戰背景,以及當時的黑人解放運動。同時,在學習與Renaissance 有關的知識時,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展示文藝復興時西方的自由解放思想之外,還可以為學生展示出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元朝后期到明朝過渡階段,此時,中西方兩個地域上的思想發展都經歷了相當程度的動蕩,也展示出了各自的特色,具有十分鮮明的對比性,這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課堂知識,同時也可以激發出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設置特定的交流情境,讓學生以個人的形式,完成不同的演講任務,可以是對西方歷史事件的評論,也可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描述等,然后讓學生按照課件上的提示去繼續組織演講的內容,在課堂分別展示出來,教師需要為學生的課堂演講成績進行點評和打分,幫助他們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查漏補缺。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在于實際訓練和培養,因此教師應當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脫離出來,不能一味以自身為課堂中心,僅僅通過自身的知識灌輸去幫助學生積累經驗,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鍛煉和嘗試,去認識錯誤,反思總結。對此,教師應當為學生設置特定的對話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模擬,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舉辦校內的留學生對話活動,讓學生同留學生之間展開對話和交流,不僅可以增進友誼,同樣也能讓學生在談話中,自行挖掘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6]。另外,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為學生設置階段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問卷調查或者是現場采訪的方式,以全校師生為單位,特別是就留學生來講,詢問他們對文化交流的看法和意見,讓他們對文化的交流提出建議,然后收集整理成報告,學生可以用演講或者是論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報告內容系統地表達出來,交由教師閱覽。這種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練習自己的口語能力,同時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增長他們的閱歷,讓他們以更加客觀和辯證的態度去看待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懂得文化交流時應當特別注意的技巧和方法,避免出現溝通上的誤解,促進文化平等友好交往。
綜上所述,堅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大學英語教學而言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這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水準的應有之策,也是培養學生文化敏感度的有效措施。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主觀和客觀上充分落實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要求,并且要持續推動自身對外來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積累教學經驗,為學生講解有關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激發出自身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的交際訓練,強化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