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寧
(哈爾濱石油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現今,在第二外語的學習中,兩種重要的語言就是英語和漢語, 可以說英語教學和漢語教學的目的是一樣的,即讓非母語學生掌握英語或漢語這一外語,因為都是語言教學,所以兩者中存在相似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但是,在這兩種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又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下面筆者通過自己的一些經驗,淺析大學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異同。
大學英語教學一直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也是多元化的。相對于大學英語,對外漢語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雖然都是語言教學,但從教學主體、教學對象和語言環境等角度看,兩者之間是不同的[1]。
以筆者所在的哈爾濱石油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我們的教師隊伍和大部分國內大學的教師隊伍相似,主要由國內本土教師和外籍教師兩部分組成。其中,國內本土教師主要負責大學英語課程,包括綜合課和聽說課,而外籍教師只負責專業學生的聽、說教學,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能聽到外籍教師的課,這說明國內大部分大學英語的教學主體是那些以漢語為母語、英語或其他小語種為第二外語的中國本土教師。
目前,國內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師與英語教師類似,大部分是畢業于對外漢語專業,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然而,與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師相比,國外的對外漢語教師構成相對復雜, 以筆者赴英國任教的英國赫爾大學中文系為例,既有漢語為母語的漢辦公派教師,也有本土招聘選拔的漢語教師。兩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認知結構不同,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是不同,這就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安排還是教材的選擇和應用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在國內,就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來說,他們都是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生。在多年的英語學習中,他們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同時,大學英語的課程大綱在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后,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也是很成熟的。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通常比較規范,對學生來說也容易實施和接受。
與國內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習者比較, 對外漢語的教學對象更加多樣化。以哈爾濱石油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為例,這些漢語學習者主要是非華裔的留學生。但是,在國外,漢語學習者的年齡參差不齊、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師的課堂組織形式就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而變化。就英國赫爾大學孔子學院教師承擔的課程來看,既有大學的學分課程,也有非學分的成人課程;既有班額比較大的集體授課,也有一對一的個別教學;既有針對成人、根據漢語水平程度不同進行的分班教學, 也有針對中小學生按照統一方案進行的混合編班教學。面對這樣復雜的教學對象,教師無論是在設置課程、選擇教材還是教學實踐方面,都遇到了極大的挑戰[2]。
語言環境主要包括社會語言環境和目標語教學環境。當今,國內的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習慣,所以學生在很早就習慣了學習中與英語建立起來的聯系, 有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英語學習者很容易通過網絡上的各種資源營造出“仿母語”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模擬社會環境中有助于幫助他們學習英語。在整個英語教育的體系中,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環境也繼承了中小學的英語教學環境, 學生們適應了這種相似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考核標準。
對于漢語教學來說, 關注更多的是教學環境,對外漢語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出漢語的語言環境,并根據學生的情況選取相應的教材, 在教授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要重視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等[3]。此外, 社會語言環境也是影響漢語學習的因素之一,孔子學院的建立就給漢語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同時也提升了漢語在當地社會的地位,教師應不斷思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如何使漢語教學獲得更大的成功。
對于外語的學習,只研究目標語的自身特點并不能滿足于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和學習的需求,因此教師不僅在迅速發展的全球化環境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還要處理好目標語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當地的語言及其文化之間的碰撞和磨合。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要想達到理想的語言教學模式,就要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滿足教學需求,不斷實踐并反思,總結出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差異化的教學思路。
語言的產生離不開其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發展,也就是說,語言教學必須以文化背景為前提,因此,必須堅持“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學習語言的同時開展相應的文化教學,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更容易掌握目標語,既能減少語言障礙,又能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常情況下,對于新的語言學習者來說,需要時間適應新的文化環境,所以文化教學也要堅持適度原則,這個過程中學習者要經歷開始適應、基本適應和完全適應3 個階段。教師要在教材選擇和課堂安排上把握學習者經歷的這3個階段,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要時刻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滲透。
在文化滲透方面大學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存在著一些區別:首先,大學英語教學時進行文化滲透的原則主要通過教材,國內大學英語教材比較成熟,每一個單元都會編排與其主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形式多樣,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最終的教學效果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4]。其次,對外漢語教師進行文化滲透時, 要充分了解學習者的水平和接受能力, 以筆者曾經工作過的英國赫爾大學孔子學院為例,不同的年級和層次,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師要注重分級教學,通過教材的主題查找相關的文化知識,課堂上通過不同的任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對漢語文化有基本的認知。
在明確教學原則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地使課堂教學得到保證,需要教師們準確定位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學科情感3 個方面。教師要以此為出發點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國內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經過了多年的歷史演化,從最初20 世紀50 至60年代遵循的傳統教學法對學生通過直白的翻譯來講解詞匯、語法,到現在強調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培養,在這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教學階段采用的處理方法各不相同, 但最終目的就是提高英語學習者的實際應用能力,近來高校教育中又強調了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與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相比, 對外漢語教學也重點強調聽、說、讀、寫、譯5 個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教師可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其學習漢語的成果。例如,在英國赫爾大學孔子學院,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采用朗讀、背誦、抄寫古詩等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對于中高級階段的學生,采用獨創演講、錄制每日一練的視頻、中英文化的比較等多樣化的形式完成教學目標,很好地提升了學科情感這一目標,實現了以提高應用力為核心的漢語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都大大提升教與學的效率。無論是大學英語教師還是對外漢語教師,都非常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多為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和討論法等,但是具體到真實的大學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中,側重點上又有一些區別[5]。
首先,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教學法也比較成熟,大部分教師已經從最初的直接翻譯法轉換到近年來的任務型教學法,在不斷的實踐和創新中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和教學結果日益提高。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一些挑戰,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由于每個班的學生數多達70~80 人,不能有效地進行任務型教學,教師會盡量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利用手機電腦等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班額進行小組討論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就會有選擇性地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和教授法配合任務型教學法等方法,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由于班級人數很少,以筆者所在孔子學院為例,班額不會超過20 人,這種情況下,采取真實語境和創設情境是很有效很常見的方式,學生自然地通過情境交流,模擬真實交際情景,從而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內容,這種方法普遍被學生所接受,不僅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
無論是哪種外語的學習,文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每種文化都有精深而獨特的特點,即使是本國人也很難全面了解本國的文化, 所以對于第二外語學習者來說更是一種挑戰。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篩選。筆者認為,文化教學中交際文化的學習是尤為重要的,具體來說,交際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語言交際文化, 其中又包含日常口語交際文化和隱藏在詞匯中的交際文化; 另一類是非語言交際文化,其中又分為體態語、社交禮俗、日常生活、傳統觀念4 種。在文化教學中,不管是英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上文提到的文化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者對文化的了解可以幫助其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第二語言。
盡管從宏觀上看,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的文化教學很相似,但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文化教學的側重點是有所區別的。就對外漢語教學來說,學生有很多機會參加專門的文化活動, 以筆者所在的英國赫爾大學孔子學院為例,每周都有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漢語時光,電影俱樂部;每半個月組織一次文化活動;根據不同的中國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活動,因此這些漢語學習者對于文化常識和基本的語言表達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語言交際文化的教學中,側重點一般不會放在日常口語的交際上, 而是把詞匯和語法教學作為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學習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在教授過程中要重點講解一些俗語和慣用語,這些對于學習者來說難度較大,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并引導學生學好原汁原味的漢語[6]。然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試性教學從來沒有被忽視過,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文化教學時,盡可能地設計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文化內容, 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升其英語應用能力。
成績評估對于學習者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學習者可以直接從評估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有效地改進學習策略,從達到最佳效果。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以筆者所在的哈爾濱石油學院為例,成績評估主要來自試卷和非試卷兩部分,分別占期末成績的50%,其中非試卷成績包括平時課堂表現 (40%)、出勤(20%)、作業(20%)和口語(20%),也就是說,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還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這對于班額比較大的大學英語教學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惰性并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最終提升學習成績。然而對于對外漢語教學,考試更加側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以筆者所在的英國赫爾大學中文系為例,成績評估包含4 部分:筆試部分(50%)、聽力(20%)、口語(20%)和寫作(10%),可以看出教師的約束力并沒有體現出來,自主學習力差的學生可能經常缺席,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對于學生的心理來說, 這種評估機制會減少學生在學習和考試中的壓力。
當今,第二外語的學習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其中英語和漢語是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兩種語言,為了在全球經濟化的社會中實現對外交流,國內友人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有很多對外漢語教師向西方傳遞中國文化,因此,不管是英語教學還是對外漢語教學,都將受到國內外學習者的重視。該文淺析比較了大學英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異同點,希望幫助一些語言教學者厘清教學思路,豐富自己課堂的同時,使英語學習者和漢語學習者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