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芳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江蘇 蘇州 215228)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基于學生思維發展迅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特點,教師需要探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堂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導入是影響一堂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學中采用情境導入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應關注課堂導入的設計。然而,有時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導入,但在課堂上的呈現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在情境導入時,由于過于注重情境本身、忽視師生互動、脫離學生經驗等原因,導致情境導入環節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以“光的折射特點”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有教師以實驗情境導入課題,用鐵架臺將一支激光筆固定在玻璃水槽旁,當水槽中無水時,激光束在槽底形成一個光斑,向水槽中慢慢加水,隨著水面的升高,光斑逐漸移動。教師提出問題:加水時,光斑向哪個方向移動?光斑為什么會移動?繼而進入新知教學環節。
教師在該實驗情境的導入過程中,將情境導入的側重點放在教師的演示實驗操作上,對于學生的要求則是注意觀察實驗現象。由于任務安排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在情境導入環節以旁觀者的身份介入,與學習主體地位脫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但是不夠深刻,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后續學習不能起到預設的渲染作用。
有教師請學生代表參與“硬幣失而復現”的實驗活動,進而導入課題。教師準備了一枚硬幣、一只不透明杯子和水,邀請兩位同學完成這個活動。一位同學負責觀察,從能夠看到硬幣的位置開始,逐漸后退,直到剛好無法看到硬幣時停止移動。然后,要求在不改變人、杯子、硬幣位置的前提下,幫助該同學重新看到硬幣。另一位同學向杯中慢慢倒水,負責觀察的同學發現:硬幣慢慢“浮”上來了。教師提出問題:加水后硬幣“浮”了上來,又被看到,硬幣真的在水中上浮了嗎?看到的真是硬幣本身嗎?
人們的探索起源于對自然的驚異而提出的問題,該情境導入的目的也緣于此。該活動情境的設計有一舉多得的功效,在后續的學習中會多次運用到“硬幣變淺”的光學現象。但是該活動的學生參與率太低,只有一位同學親身經歷了硬幣從消失到再現的全過程。感覺經驗是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其余同學只是聽取實驗描述,無法引發學生的共鳴,難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有教師以自己的叉魚經歷作為導入情境,該教師在童年時與父親一起坐著小船去抓魚,河里魚很多,父親拿起魚叉,慢慢瞄準,迅速投擲,一條魚就被穩穩叉住。教師模仿父親的做法,卻一無所獲,然后提出疑問:怎樣操作才能叉到魚呢?
情境導入時,教師利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聲情并茂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學生在認真聆聽故事的同時,也在用心思考教師的問題。教師在情境導入時,把自己的人生經歷一廂情愿地嫁接在學生身上,讓學生代入到教師角色中去思考問題。事實上,學生與教師的成長經歷不同,學生不能切身體會到叉魚時會遇到的問題。雖然教師具有這個意識,即要基于生活經驗來創設情境,如果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脫節,那么,學生就無法產生情境感知、反思和體悟。
教學有法,卻又因學習內容、對象、環境、學習條件不同而異。物理教學的課堂情境導入方式多樣,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情景導入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物理教學的課堂導入,不必拘泥于導入時間的長短,而應關注導入環節的情境呈現方式,才能將導入環節的作用發揮到位,下面仍以“光的折射特點”為例進行說明。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知識的關聯特征,將新舊知識通過課堂導入進行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順利過渡到新的學習任務,達到學習進階的目標。
在談及意境的時候,往往不可忽略一種關系,即身心關系。自王國維始,關于意境的定義就一直存有爭論,但主導性的意見依然存在,即境由心造。徐上瀛先生在“遠”況中提及:“遠以神行”。而在中國古代的心理結構中,神一方面是與心相連,一方面又與身體的形相聯,神是關聯著整體心身的。在其與心相聯來說,可以就是心,在其與身的關聯來說,又大于心。由于有了理性之心,神就有了超于心的意義,由心而神。既然,神是與心相連的部分,那么,境由心造,也可以在徐上瀛先生這里體現為:境由神造。因而,“遠”可以說就是意境。那么,意境究竟是什么呢?
例如,在上述向水槽加水的實驗中,為了達到更佳的觀察效果,建議在課堂上采用視頻播放的方式呈現。當水槽中無水時,激光照射到水槽底出現一個光斑。
師:這個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生:是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師:如何證明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生:可以在光的傳播路徑上噴水霧。
師:當向水槽中加水后,光斑如何移動?
生:向左移動。
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可能光不沿直線傳播了。
師:如何證明?
生:向水中滴入少許牛奶,觀察水中的光路。
在本環節中,教師精心預設情境,予以對比呈現,結合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學生運用舊知識逐漸過渡到新的問題解決,銜接自然,有助于學生自主建構物理知識的意義,提高知識表征能力。
經驗是一個人的親身經歷,學生在實踐中會感知到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但這種經驗尚有待于深化。教師需要把學生的已有經驗發掘出來,并且作為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幫助學生將已有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并反作用于實踐。
例如,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完成一段微視頻的拍攝。
視頻1:教師將學生帶到游泳池,讓學生穿上泳衣,慢慢下到水中,并從淺水區慢慢走到深水區,將下水的過程錄制下來。
視頻2:將2米長的塑料管,以10厘米為間隔,漆成紅白相間的條紋,然后慢慢放入水中,下到中間時停止,將塑料管放入水中的過程錄制下來。
在課堂導入時先播放視頻1,因為是學生自己錄制的視頻,所以,學生在觀看的時候,很容易接受視頻傳遞的信息,并自覺轉化為自身經驗。那么,學生是否真有此生活經驗?基本上都有,學生在交流時反映,自己在玩水時,發現手伸到水里就會變短,拿出來又變回來。然后播放視頻2,將原來的感知進一步直觀化、具體化。
情境是學生學習的載體,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基于學生經驗,借助情境將學生的抽象經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轉變為具象經驗,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進一步生長經驗。
留白是中國繪畫在創作中的一種手法,目的是能夠給作品留有想象空間。在物理教學中,同樣需要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
例如,教師給學生每人一個底面粘有硬幣的不透明紙杯,學生將紙杯逐漸推遠,直到看不到硬幣。提問:為什么看不到硬幣?在不改變人和紙杯、硬幣的位置,以及不破壞杯子的前提下,如何讓硬幣重現?在學生討論無果時,教師再給學生每人一杯水,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學生拿到水后,其實是不明白水的作用的。不過,學生基于經驗知道,此時應該是將水倒進紙杯中。于是,學生嘗試著將水倒入紙杯,有人倒得少,有人倒得多,倒得少的學生無法達到使硬幣重現的目的,而倒得多的學生,則驚喜地發現:硬幣重現了。驚喜過后,學生就會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原理,并積極主動地開啟下一步的探索。
留白是教師對課堂教學能力的自信,更是對學生學習的激勵,為學生創造動手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并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物理教學的情境導入,就是以情境為載體提出問題,而問題提出的質量決定了問題解決的效率,因此,課堂的情境導入策略值得我們大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