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 鄧可卉
摘 要:昌邑印染技術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自建國以來已有七十多年。建國初期昌邑印染業處于探索建設階段,后經過一段時期的曲折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后才隨著國家工業調整和省內政策扶持重新趨于穩定,因此對昌邑印染業的轉型研究以改革開放為節點,并根據其發展實情分為“設備更新”、“管理變革”、“產業集群”與“生態治理”四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改革開放;昌邑印染;產業轉型
近代隨著昌邑絲綢生產與貿易的繁榮,許多個體小型染坊應運而生,昌邑印染業便發跡于其中,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漸成規模,并經歷了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印染作為昌邑的支柱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從設備革新到企業體制、從經營管理到生態治理,實現了全新轉型。如今在昌邑專門的印染企業已有40多家,多數染整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銷售過億的企業占一半之多,逐漸形成了集印染、加工、營銷、技術開發等于一體的多元化、全能型印染產業。
1.機械設備的更新
印染業的生產狀況,往往取決于企業的技術水平,而技術水平主要通過設備的先進程度得以體現。近代國外紡織印染設備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在國內紡織印染業機械生產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直至改革開放進行工業經濟調整之際,昌邑印染業在全省紡織印染業的帶動下開始了技術轉型,首先將重點放于機械設備的更新上,包括加大先進設備引進力度,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研發投資等。
在設備引進和技術交流上,昌邑印染業中的許多企業根據產業高新技術化的具體要求,與國內外一些較為先進的紡織機械制造產地建立了貿易關系,先后從德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引進了先進的染整設備,逐漸形成絲綢印染、棉麻印染、化纖印染等類別較為豐富的產業鏈。
在設備和技術的研發上,自1949年到1976年近30年間,包括印染設備在內的紡織機械生產在昌邑地區是空白。直到1978年,不夠景氣的機械制造業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染織設備的生產和開發上,同年昌邑紡織機械廠成立,主要生產棉、麻紡織和印染設備及配件,其中自主生產的染整設備包括各種型號的燒毛機、漿絲機、圓網涂漿機等,主要工藝有中長化纖織物的紡毛染整、涂料印花、滌綸紡真絲整理等。
2.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
改革開放后,一些印染企業在體制上再次經歷了較大轉型,產權制度的變化成為昌邑印染業體制改革的主要特點。企業之間的投資方式也呈現多元化發展,出現了股份合作制、有限公司、承包、兼并等形式。隨著企業改制的逐步深化,產業印染業在管理模式上也有較大革新。
首先在生產管理上,企業改制后,大多開始實行生產責任制。主要是建立職責分明的廠長責任制,廠長下設主管、組長等職務,負責管理監督各個車間;另外,雇用技術顧問,以便在規范生產的同時,解決職工在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將產品品質、個人貢獻與職工的經濟利益掛鉤,從而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克服以往分配的“平均主義”,實現增產增收。
在質量管理方面,注重質量監督和產品升級,嚴格執行品質規定及要求。與50年代昌邑成立絲綢檢查所,僅能通過客觀專業部門對產品進行檢查的“專檢”方式不同,改革開放后昌邑印染業中的染織產品質檢模式由單一逐漸轉變為企業內部“自檢”、企業之間 “互檢”以及專業機構“專檢”三者并存。在多元化的質檢模式下,紡織或印染企業需設立QC辦公室或QC活動小組,將生產過程中難以及時解決的質量問題作為主攻目標,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初步探究和實驗攻關,并通過制定產品質量升級計劃,進一步完善質量控制標準,從而加強攻關和生產過程中的計量和監測手段。
在財務管理方面的變革主要是成本核算制度的變化。過去昌邑印染業中的許多合營企業采用廠部一級核算制度,即通過廠部財會部門,統計企業所有車間的產品總量,并根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類別,計算各個車間消耗的原材料和實際成本。企業改制后,成本核算方式改為廠、車間、班組或承包多級核算,各級單獨進行成本管理,有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對染織產品成本影響較大的問題,同時細化物資管理、定額消耗原材料,從而節能降耗,增收節支。
3.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探索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行業領域內的競爭性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互動關聯的合作機構及其支撐體系大量聚集在某特定地域并呈現規?;l展的現象,由哈佛商學院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產業集群是地方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因此在改革開放后,昌邑根據企業集團化戰略,鼓勵大中小型企業建設,同時注重集群效應,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將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聯系起來,與縣、鎮、鄉村、戶形成一條龍生產的橫向經濟聯系;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交流,積極與高等院校或科研單位開展經濟技術協作,突破較為封閉的舊經濟模式,形成“產-學-研”三位一體和寬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橫向經濟聯系新格局,從而為產業擴張奠定基礎。縱觀其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昌邑印染業經歷了 “從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 “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兩大階段。
4、生態治理中的污水處理工藝升級
印染業的發展無法規避對地區的生態影響,因此針對其帶來的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各個企業內部在設立污水處理設備實現初級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加緊技術改造,通過升級污水處理工藝,利用生物的氧化性或厭氧處理將印染工業廢水的“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有機結合,實現向環保生產的轉型。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昌邑印染業中的各個企業在政府引導下,努力做到設備運轉和廢水治理同步,但印染“零污染”的時代還未來臨。如今印染廢水治理技術不斷變化升級,尤其針對水和染料的資源回收方面,一些企業在盡可能地將流程廢水循環使用的情況下,也進一步對廢水生態處理系統進行深層次地研發探索。能否合理解決印染廢水的處理問題,密切關系到將來紡織印染企業是否能夠實現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5.總結
總體而言,昌邑印染業發展至今,有優勢也有不足,但與建國初期相比,改革開放后的產業轉型呈現出企業技術設備先進性水平提高、產品創新和品牌開發能力增強、工業產值增長、產業規模擴大等特點,這其實也是許多地方印染業的縮影。
參考文獻:
[1] 鐘銀. 山東昌邑:與眾不同的印染基地[N]. 中國工業報,2010-03-31.
[2] 韓淑明.“中國印染名城”昌邑市創建紡織印染基地的調查與思考[J].山東紡織印染經濟,2005(03).
[3] 劉紀營.山東昌邑市紡織印染產業集群特點分析[J].山東紡織印染經濟,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