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灝
摘 ? ?要:前段時間,一則關于意定監護協議的新聞沖上熱搜:一位上海市民馬先生與一位水果攤主共同辦理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馬老先生要將自己價值幾百萬的房產留給一直照顧自己的水果攤主,而馬老先生此后的生活和身后事也要由水果攤主來照料。意定監護制度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恰恰說明了當今社會所面臨的人口老齡化、養老難等問題日益突出。
關鍵詞:公證制度;意定監護
一、意定監護制度
自今年開始施行的《民法典》對意定監護制度也做出了規定,且確立了其優先地位。意定監護大致有四種類別:委托監護、遺囑指定監護、協議監護和成年人意定監護。委托監護是指監護人在特殊狀況下因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行使職責,將權責委托給其他人。遺囑指定監護是指父母可以為其未成年子女,或仍需照看的成年子女指定監護人,以保障子女在作為監護人的父母過世后,仍能受到照料。協議監護發生于擁有監護權的人之間,通過協議的方式確定監護人,但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被監護人的意愿,保障被監護人的權益。成年人意定監護是指思維意識清醒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為自己指定日后的監護人。
二、意定監護與公證制度的結合
我國對于意定監護的法律規定啟動較晚,因此現有的意定監護體系中,多為原則性概括,少有具體的實施細則。這就使得其設立和監督仍有較多的阻礙,因此為完善相關制度,我們需要統一意定監護類公證制度,需要探索并完善監督機制。
目前無論是大陸法系的德國、日本,還是英美法系的美國、英國,對其都有相對完善的法律規定,各國對其稱謂或有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意定監護是區別于法定監護的,意定監護更尊重意思自治,更尊重個人意愿。并且我國的法律規定將意定監護的效力優先于法定監護,足以體現出我國在監護問題上對個人意愿與選擇的重視。但當事人如何能保證自己的意思能夠實現?公證登記制度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當事人在訂立意定監護協議時應當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協議的生效往往開始于委托人或被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或部分行為能力。這時候若因為協議的真實性或合法性導致協議的效力出現問題,往往會使得需要被照顧的委托人或者被監護人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照料,其生活亦無法得到保障。若能夠建立統一的公證制度,委托人與受托人間的監護協議全部由公證機構來審理并出具公證書,則能夠有效保障協議的真實性與合法性。
公證機構辦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書,應當建立詳細的辦理流程和實施細則。在辦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前,公證人員應仔細審查各方當事人,確認其主體資格。申請方在辦理時應思維清晰,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目前來申請辦理意定監護公證的當事人多為老年人,公證人員應當在與當事人的交流中多方溝通、詢問,查看當事人的對答是否順暢、清楚,來判斷其是否神志清楚、思維清晰。年齡實在較大,公證人員不好把握的,可由專業的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相關報告。對于監護人的審查更需慎重,根據法律規定,意定監護的監護人人數并無限制,身份也沒有制約。親屬或非親屬,自然人或組織都可以作為監護人。因此在審查階段,公證人員應當仔細審查監護人是否有監護意愿和監護能力。設立監督人也應當是意定監護協議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意定監護協議生效時往往意味著當事人已經無法照料自己,無法處置重大事項。監護人根據協議取得監護資格后對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醫療方案、財產處分均有權處理,一旦缺少必要的監督和監管,很容易使得被監護人的重大權益遭受損害。監督人作為善意的第三方,可以由申請人指定,也可由民政部門、公證機構來監督。
意定監護制度的核心內容是簽署協議文本,協議可由公證員根據當事人的情況和要求進行起草。協議中需明確各方主體,需要明確生效條件,需要規范各方的權利、義務。協議內容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愿,應當優先保障申請方的人身及財產權益。
三、公證機構或可建立備案及監督機制
目前社會中已經有相關機構或者組織申請作為老年人的監護人并監管資金,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其實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何保證監護人能夠及時履行監護職責,保障被監護人的利益,因此設立第三方監督機構至關重要。近日南京有位李阿姨(化名)長年照料有智力殘疾的兒子,但李阿姨愈發年邁愈發擔心兒子以后的生活是否能得到妥善的照料。李阿姨現有房產、存款近千萬,經濟條件很好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來作為兒子日后的監護人,因此李阿姨向媒體求助,想尋求一家機構在自己百年之后能作為兒子的監護人。而且兒子因為有智力殘疾,無法管理這些資產,李阿姨還想尋找一家托管機構將資產進行代管。政府部門牽頭專門組織了一次研討會,社區、公證處、媒體均參與了此次研討。公證處為其提供了一套組合公證方案,涉及委托監護、意定監護、遺囑指定監護、提存公證等多種類別以供選擇。目前已經有幾家托管機構在進行接洽,想作為托管方來管理資產并作為李阿姨兒子日后的監護人。
筆者認為讓商業機構成為監護人,進入商業化運營是對養老或撫養模式的一種開拓性創新,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當被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之后,財產的管理權限都交由了監護人,監護人若不及時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權益如何保障?公證機構作為中立的第三方機構,可以將其設定為監管方。由公證機構定時或不定時的考察監護機構的履行情況,能夠促使監護機構按約履行監護職責。而這也需要有配套的意定監護登記制度進行輔助,公證人員應當及時將協議登記在公證行業管理系統進行備案,以類似于遺囑的形式進行管理。在這樣的模式下,每一份意定監護協議都不再是獨立、隱蔽的,公證機構可以通過相關權限查詢到所需信息,以便進行監督和救濟。
在當今社會老齡化日趨嚴峻的環境下,養老問題已經是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意定監護制度為其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對很多老年人來說算是一種解決養老問題的出路。但只有完善的制度和體系才能夠平穩的運轉下去,因此我們在意定監護制度上要走的路還很長。但筆者相信在多方努力下,經過完善立法、完備機制,我國一定會逐漸建立起一套完備的監護機制。
參考文獻:
[1]成年監護制度的現代轉向[J]. 李霞. ?中國法學. 2015(02).
[2]成年人監護制度之反思[J]. 趙虎,張繼承.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2).
[3]成年人監護適用對象比較研究[J]. 余純,虞振威. ?理論月刊. 2006(07).
234250051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