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萍 任珍葉

摘 ? 要:從省到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導下,本文從內部審計業務流程的角度出發,結合案例分析論證,找出教育內部審計業務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改善學校管理,提高教育經費利用效率,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教育;內部審計;問題;對策
1、教育內部審計政策環境變化
1.1 近年來,在國家、省、市、縣對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下,教育經費總投入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呈逐年增長趨勢,國家各級各類學校數量、各級各類學歷學生人數以及專任教師人數大幅度增加,教育均衡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伴隨教育基礎設施增加、師生量大幅度提升、教育經費大量投入使用,如何更好的保障師生權益,改善學校管理,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學校管理的內部審計,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治理以及反饋作用。
1.2從財政部、教育部、省財廳等權威部門門戶網站教育發展相關公告可以分析整理生成圖表1、圖表2、圖表3。
1.3 2020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7號公布,《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已經2020年2月25日教育部第2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規定》所稱內部審計,是指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實施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的活動。
1.4 為了適應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需要,規范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制定并頒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財會[2017]25號)。
1.5 為深入貫徹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進一步促進《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有效施行,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更好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審計署辦公廳印發了《2019年度內部審計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審辦內審發〔2019〕39號)。
1.6 教育事業發展新規劃
在“十三五”建設期間,我國教育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提升、高等教育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從省到國家的未來十五年發展規劃遠景目標可知,未來教育事業發展將會在公共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等方面狠下功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革完善經費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教育事業發展新規劃。
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經費的不斷投入,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陸續出臺內部審計相關政策,對教育發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內部審計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運用內部審計促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2、內部審計及風險防控
2.1內部審計的內涵
不同學者、組織對內部審計的定義都各有見解,本文引用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IA)在其框架性文件《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IPPF)中的定義。它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鑒證與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評估和改進組織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有效性,以幫助組織增加價值和改善經營”。內部審計的主要業務包括財務審計、風險管理審計、內部績效審計、信息系統審計、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五大板塊,它的本質屬性是一種治理機制。內部審計流程包括審計計劃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審計報告階段和后續跟蹤階段。
2.2內部審計與風險識別防控
為了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率和效果,現代內部審計多是在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抽樣審計,風險的識別及防控則多在內部審計實施階段進行,而內部風險的識別及評估則影響內部審計結果。教育管理內部風險識別及防控主要考慮單位負責人的觀念和職業操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管理方式、業務流程的實施、信息技術的運用、財務狀況等因素。
內部審計實施多是從制度建設和查賬上入手,但是決不止步于單純的看制度建設和查賬,而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有問題的制度框架體系建設、業務流程、策略、措施,從而發現制度建設、財務管理、內部控制與風險防控等方面有無改進優化的地方。
3、案例分析
3.1國家審計署2021年審計結果2號公告公布了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相關審計情況,重點審計了17個省本級、1個計劃單列市本級和48個縣 (市、區、旗,以下統稱縣)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管理使用等情況。審計發現:一是部分地區教育資金申報不精準、分配不合理、撥付不及時。1個計劃單列市和 3個省的 3 個縣多獲得教育補助經費 9548.31 萬元;1個省本級和 1個省的2個縣未按標準或范圍分配教育補助經費,造成 2003.3萬元資金閑置;41 所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低于國家基準定額標準;2個省本級和12個省的16個縣未按規定時間及時分解撥付教育補助經費。二是部分資金被擠占挪用或閑置。1個省本級和12個省22個縣擠占挪用教育補助經費1.97億元,用于人員經費、償還債務等支出;1 個省的1個縣 1308.93 萬元教育補助經費閑置超過2年。三是部分項目進展緩慢,資金績效評價工作不到3位。
從以上案例情況我們分析案例中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是未完善預算收支管理控制制度,導致資金申報、分配及撥付出現問題;
二是政策法規意識單薄,未按照教育部、財政部2005年01月19日和2006年1月19日印發的《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執行,造成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偏低、擠占挪用教育經費、項目進展緩慢等問題;
三是單位負責人管理理念存在偏頗,對內部審計工作不夠重視,未建立或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和內審機構,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內部審計工作獨立性缺失,出現資金績效評價不到位問題;
四是內部審計流程不規范,后續跟蹤審計缺失導致問題整改不及時至被國家審計署審計發現;
五是內部審計人員專業能力欠缺,導致內部審計業務單一,未能起到督促單位內部控制和風險防控制度進一步完善的作用;
六是未建立健全內部審計信息共享機制,內部審計結果反饋和結果運用力度大打折扣,導致內部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未及時內部消化整改;
七是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務人員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欠缺, 出現業務實施環節重大風險防控漏洞。
3.2四川省某縣教育系統內部審計案例分析。四川省某局2020年度開展常規內部審計工作,從學校臨時抽用8位有財務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組成小組(工作經費回學校單位報銷),對11所學校(8所小學、2所中學、1所特殊學校)實施內部審計,最終形成審計報告,報告中反應了學校師生基本情況,財務機構設置情況、對學校審計金額情況、審計中發現的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會計業務處理不規范等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生均公用經費使用不規范。部分學校存在占用生均公用經費解決教師超課時、代占課時津貼甚至營養午餐經費等支出;(2)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單位未建立完整的固定資產臺賬,資產管理交接不完善、資產領用、新增、報廢登記不及時、不規范,缺少必要的監督,資產臺賬與賬務系統資產數據不符且與實際情況差距大;(3)會計人員大多未持證上崗或沒有相關專業背景,業務能力較弱;(4)會計人員變更沒有專門的交接導致會計業務工作出現斷層;(5)絕大部分單位會計核算存在問題,例如會計科目使用不規范、資產負債表不平、帳表、帳帳、帳實不符等問題;(6)單位收支預算管理未建立完整嚴謹的審批執行流程,導致收支預算管理混亂。
從案例反饋問題分析原因:
一是政策法規意識淡薄,未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使用教育經費,未按照《會計法》等相關規定執行財務人員任用和離職相關要求,導致單位業務事項會計核算不規范,具體表現為往來賬款核算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等,會計人員離職未進行工作交接出現斷層;
二是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按照財政部2006年5月30日頒布的《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按照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相分離的管理制度;
三是收支預算管理混亂,業務事項的審批流程存在重大防控風險。
綜合以上兩個案例分析,針對內部審計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成因,本文從內部審計視角探討解決內審實施過程發現的風險問題提出改善措施或建議。
4、改善措施或建議
4.1完善預算收支管控制度,強化全面預算管控
加強單位預算收支管理,建立預算管理與業務、資金、信息、人事管理相結合的指標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單位業務流程的規范性、資金使用的合理性、信息技術的共享度和人事考核的參考性,強化內部控制管理,降低管理風險,正確進行績效評價,避免預算執行過程中產生多支、少支、支出不規范、資金挪用等風險,同時為單位管理層科學、民主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管理目標。
4.2規范業務事項會計核算,提高內部審計的有效性
專業的財務人員和規范的業務事項會計核算是內部審計有效性的重要條件之一。而現有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不適應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學校管理中未設立適合財務人員的專技崗位,財務人員多是半路出家,沒有專業知識和相關工作經歷,導致財務管理混亂、業務事項會計核算專業性缺失,內部審計實施的前提條件失效。從實際需要出發,可以根據財政部2016年2月16日公布的《代理記賬管理辦法》引入代理記賬制度作為單位財務管理的補充,提高業務事項會計核算專業化,為內部審計實施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4.3改善管理制度,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1)財務管理制度與人事管理制度結合。
設立財務人員專技崗位,建立財務人員異地任職制度,財務人員任命權力收回教育主管部門。為了降低財務管理中的風險,各學校財務人員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任命,且實行財務人員編制單位與任職單位相分離,降低財務人員業務事項獨立核算與行政管理的關聯性,從而達到降低財務管理風險。
(2)內部審計制度與人事管理制度結合。
設立審計人員專技崗位,建立內部審計人員異地任職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內審人員的任命、調動、升遷考核。內審人事考核權集中制和異地任職制的實行,能有效的降低學校管理人員對內部審計的干預,也能為內審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客觀公正的發現管理和業務上的問題,從而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4.4強化內部審計業務培訓,提升內審人員業務能力。
由于教育系統的特殊性,內審工作設計點多面廣,工作業務量大。故必須定期對學校領導人和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法規、職業道德、業務知識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以強化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審計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引起學校負責人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視,轉變觀念,變被動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成積極主動開展內部審計工作。
4.5建立內部審計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內部審計結果運用執行力度。
建立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巡視巡察、組織人事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共用機制,將內部審計結果與運用與行政處罰、人員考評、調動、晉升及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強化內部審計結果運用的執行力度。
4.6強化風險識別及防控意識,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主動性。
風險識別及防控是內部審計實現優化管理,促進資源使用效率,增加價值的重要手段。強化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的風險識別及防控意識,有利于內部審計工作高效推進,激勵內部審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育興則國興,實施內部審計,規范財務管理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保障。完善內部審計制度,拓寬內部審計業務領域,強化風險識別及防控有利于杜絕預算收支不及時、不準確、不規范等問題,提升內部審計獨立性、權威性、有效性,能優化單位管理、改善財務狀況,從而促進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最終實現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漢文£?韓洪靈審計理論與實務[M].中國國人民大學出版社£?μú1°?£?2019£o46-357.
[2]宋建波,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17::9-87.
[3]朱春燕,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現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0):004.
[4]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于2015-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EB/OL) .
[5]四川省教育廳 四川省統計局 四川省財政廳關于2015-2019年全省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EB/OL).
[6]2017-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7]2021年第2號公告:2020年第四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EB/OL).
10925005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