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麗 盧方芳
摘 要:本文在成果導向理念的基礎上,從定位課程目標、設計教學方案、評價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持續改進,對《概率論》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具體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相關闡述。研究結果可以做為師范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實踐。
關鍵詞:成果導向理念 ;師范院校; 人才培養模式
“雙創時代”的大學生應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及能力。師范生是基礎教育人員的主要來源,是未來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師范生要想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就應該主動找尋創新創業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飽滿的熱情創新與探索,抓住一切機會提高自己的能力。成果導向教育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核心,近年來在學術理論界得到了普遍的關注[1]。現有的成果導向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幾部分:成果導向理念具體概念的認識與介紹;工程教育中成果導向理念在我國開展情況;具體學科中成果導向理念的普及情況;分析成果導向理念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為專業教育服務,在專業課教學中應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優秀教師的基地,在師范院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立足于師范專業獨有的師范特點,研究師范教育和雙創教育各自的特點并將兩者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雙創意識、理念,學生提前具備創新思維以及創新精神,將來更容易成為一位具有創新精神一線教師,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一、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
成果導向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具有新穎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成果導向遵循以需求或人才培養的成果為起點的反向設計原則,并通過教學評價的反饋形成設計閉環。傳統教育是學科導向下,從教學內容開始層層推進,讓國家、社會、行業等外部“需求”來被動接受教育結果。基于成果導向理念的課程設計,外部“需求”決定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決定畢業目標,這樣就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統一[2]。
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主張“教主于學”,也就是說通過學生需要學什么教師選擇教什么、通過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設計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評判教學效果。Spady認為,任何學生都能通過學習取得成果,有收獲的學習會促進更高效的學習,教育的目的是為每個學生找到成功的學習方法。成果導向理念的教育,學校和教師在明確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式的反向設計,再營造出多元、彈性的學習環境,定制出個性化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完成深度學習和自我挑戰[3]。
二、成果導向理念下《概率論》教學改革研究
本項目挑選的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專業課《概率論》,傳統教學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培養能力為輔。成果導向理念下的課程教學是課程目標的設計,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增加實踐性學習任務等多種策略的新型學習模式。成果導向理念下的課程教學要對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此來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需制定出貫穿教學全過程和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方式。通過具體教學運行總結教學改革中的優點和缺點,給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達到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
1.建構了新的教學模式
學生中心確立了學生位于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教學從“教得好”向“學得好”轉變。《概率論》研究是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它理論方法嚴謹,理論體系完整。它的統計思想、方法都是來源于生活,并在實踐中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內容陳舊、方法和手段單一。在教學內容上,延襲了重理論基礎、輕應用的思想,教學內容幾十年幾乎一成不變,教學內容和應用嚴重脫節。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以老師講授為主,注重對學生的公式推導、計算能力的培養,對概念的起源,思想介紹不足,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只知道概率論的基礎知識,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該用所學的什么知識來解決問題。成果導向模式的教學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策略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力求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使學生勇于探索和主動學習,達到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另外,成果導向教育模式通常讓學生自主完成一些挑戰性的任務,在探索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思考、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因此,基于成果導向模式的教學過程,學生身處發展其實踐能力的環境之中,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團隊中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學生的創新能力、整合能力、策劃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1)思維發展 辯證思維和科學思維:隨機現象與必然現象的辯證關系、頻率與概率的偶然與必然的對立統一、中心極限定理從量變到質變等,通過這些概率知識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中國革命成功和黨的領導是歷史的必然,通過學習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辯證思維和科學思維都得到了培養;創新意識:講解乘法公式的推導與應用時,借助與案例教學與問題教學等多種方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勇敢探索,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動力,潛移默化的達到到對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的目的。
(2)社會交往 協作精神:講解事件的獨立性時,以“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說起,創設案例借助于數據,學生真切感受到合作的意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能夠主動尋求合作;樂觀的人生態度:在學生遇到難題時,通過攻克難題的過程,鍛煉學生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勇敢面對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能夠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生活態度健康向上、積極樂觀;嚴謹務實的學習、工作態度:通過“小概率事件原理”警示同學們重視小概率事件的影響。教育同學們認識到學習中出現的小錯誤、日常行為中的小問題、性格中的小缺陷,對自己的小缺點不要忽視,不然就會釀成大禍。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做題步驟要嚴謹,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的學習、工作態度。
(3)價值取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講解我國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研究的先驅者—許寶騄教授;學習數學期望時,介紹我國的彭實戈教授;以前輩獻身科學的精神,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為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刻苦努力;誠信:學習貝葉斯公式時,借用“狼來了”這則寓言故事,用真實的數字告知學生說謊的后果,教育學生要誠信;友善:案例分析以小組形式完成,幫助學生合理分工,虛心求教,學習和他人和諧相處的方法;責任感和使命感:講解概率論研究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最新的學科研究前沿時,說明概率論中多數概念、定義、方法都是外國學者給出的,讓學生明白由于歷史原因現階段我們與他國還存在一些差距,以此來激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懈努力。
2.展現了新的教學思維和新的教學評價標準。
成果導向的基本思路是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依據,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進行科學的設計,教學方法的確立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的學習成果來評價教學效果。以新的教學思維和新的教學評價標準全面轉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1)教學定位與目標確定 課程的教學定位和目標的確定以培養目標為起點,達成畢業要求為最終目的,規劃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定位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畢業要求的哪些方面需要本課程支撐;課程性質;課程學分等。課程教學定位后,緊接著確定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體現課程教學特點它明確給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是成果導向理念下的課程產出標準。教學目標確定后,還要把教學目標與所支撐畢業要求對應關系構建起來。教學目標的指標點與畢業要求的指標點相互對應,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度的計算依據的是課程學習完成后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2)教學方案設計 課程教學方案的設計以教學目標為準,目的是幫助學生達成目標要求的學習成果。設計教學方案從以下方面入手:教學知識點的選擇,每個知識點具體教學設計等,選擇教學內容要促進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對應的教學手段,教學手段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概率論》課程,教學目標是學生自學、協作和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實現課程目標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構建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從課程的形式、方法、時空、資源等方面進行教學模式的全面革新,幫助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課程的學習,完成教學目標中要求的學生的學習成果。為確保教學效果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教學大綱和方案執行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把握教學目標的核心,通過過程性評價,了解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迅速采取應對措施。通過作業、課堂展示與研討、階段性測試、個人階段小結、輔導答疑、問卷調查等各種多樣的形式,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確定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對癥下藥,及時的改進、調整與補救。
(3)考核方式的設計與制定 成果導向理念下的課程考核有兩個作用:一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響應,過程性學習中不間斷的督促學生,逐步完成課程教學目標;二是在課程結束后,總結課程教學目標中要求的指標點學生完成情況,評價方式采取總結性評價。以往總結性考試的方式是固定的,考核結果由平時評價與期末考核構成,期末考核占60%。平時評價學生學習態度的方式方法不明確,評價結果也不客觀。成果導向理念下的課程考核重點是評價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課程考核變成常態化工作,采用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課堂外利用QQ、建立網上題庫、網上答疑,自主學習和討論平臺,群討論,搭建“互聯網+”模式,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讓學習討論無處不在。
3、課程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的構建
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不是整個教學中某個階段,它伴隨著整個課程教學過程。要培養高質量的人才隊伍離不開課程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課程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機制三要素:目標達成、閉環運行和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目標達成幫助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預期結果可以通過學生反饋來評價,教師對照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與“學”的效果。閉環運行通過過程性和終結性的成果評價,發現、診斷并反饋教學設計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法,將改進方法落實于下一輪課程教學,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師生雙向交流的課程教學新模式。課程教學質量持續改進機制中的教師持續不斷的優化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當代教育培養的是創新型人才更需要成果導向教育理念。
三、小結
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課程教學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變革:任務導向——產出導向、教師中心——學生中心、抱成守缺——持續改進。它對院校與專業的課程教學影響巨大,通過教學改革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培養的人才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實施成果導向理念的教學改革,需要所有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更新教學理念,決策層要堅定改革決心,教師教學能力要全面提升,教師要全心全意投入教學,教學質量保障機制與制度要改善,引入線上課程教學資源減輕工作負荷。總的來說,需要課程教學環節中的參與者自覺、投入、協同,以建立成果導向理念下的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和體系,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洪杰, 張東鳴, 李爭一. OBE理念下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研究--基于應用型課程建設的視角[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3); 101-107.
[2] 李志義. 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 2015 (3); 32-39
[3] 李志義. 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2014(17); 7-10.
基金項目:
1.湖北文理學院2021年“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專項《OBE理念下“課程思政”在《概率論》課程改革中的路徑探究》(SZ20211013)
2.湖北文理學院2021年度“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研究專項《產出導向理念下數學師范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CX20211010)
作者簡介:王華麗(1981-),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