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鑫 趙雪涵 邢澤璞 李 琰 馬金葉 于 翔
(1.山東科技大學公共課教學部,泰安 271000;2.山東科技大學資源學院,泰安 271000)
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2021年恰逢建黨100周年,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展黨史學習主題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主流推動與被動接收的二元逆差擴大、歷史虛無與核心價值的沖突加重,以及學習系統性不強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本文以大學生黨史學習為背景,結合駐泰高校及其他高校黨史學習活動開展情況,梳理當前黨史學習的有益經驗,總結問題與不足,從多個角度探索新時代大學生黨史學習的新方法,從而助力高校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改革,提高黨史學習的實效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各種外來思潮的沖擊下,我國長期存在著各種思潮,其中以歷史虛無主義最為典型。歷史虛無主義借口“重新評價”歷史,歪曲近現代革命史、黨史和國家史,甚至抹殺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造成人們思想混亂。而當前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新媒體平臺的流行與發展,更是為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傳播途徑,使其大量傳播成為可能。而大學生自我求知欲較強,知識素養和人生經歷有限,對于各種錯誤傾向的辨別能力還較差,極容易受到錯誤傾向影響。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黨史學習,讓大學生在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示、汲取力量。
當今,大學生既有就業難、升學難的實際困境,又有階層固化等各種因素所致的青年焦慮。以“廢柴”“躺平”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新時代我國青年精神特質的一個縮影,體現了青年人的集體焦慮和頹廢心態。加強大學生黨史學習,有助于大學生了解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艱辛與不易,學習各個時期涌現出的模范榜樣事跡,從中體悟革命精神,從而激發大學生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奮斗精神,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此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對800余名在讀高校大學生展開調查,成功回收有效問卷735份。從性別來看,男性占34.69 %,女性占65.31 %;從調查樣本政治面貌來看,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占12.24 %,群眾及少數民主黨派人士占13.61 %,共青團員占74.15 %;從學生年級上看,樣本充分涵蓋高校本科階段所有年級,其中大一和大三階段的學生樣本數量較大,分別占32.65 %、38.1 %,大二學生占比為16.33 %,大四學生占比為12.93 %;從專業分布來看,人文社科管理類、理工農醫類、藝術體育類、其他類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8.1 %、39.46 %、2.72 %、19.73 %(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1.大學生對黨史學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認識深刻
問卷調查顯示,關于大學生黨史學習開展的必要性,僅有0.68 %的學生認為黨史學習沒必要也不重要,并且有69.99 %的同學表示是自愿參加黨史學習的。
2.主流推動與被動接受的二元對立問題依然存在
主流推動與被動接受的二元對立問題是當前思政教育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各大高校想方設法,積極開展了多種活動,力圖打破傳統教育中“教育者硬性灌輸,受教育者被動學習”的對峙局面。問卷調查顯示,這些活動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比如,教育部主辦的“四史競賽答題活動”,有68.5 %的同學表示“形式新穎,愿意學習”。但取得效果并不意味著問題的完全解決,調查顯示,當前黨史學習活動的開展方式依然以舉辦紅色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等傳統方式為主,有70.75 %的同學認為“活動內容枯燥,形式單一老套,學習意義不大”,55.78 %的同學表示“學習效果不好”。另外,我們在實地訪談中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都認為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等傳統活動的受益者更多是歌唱者、演講者,但對聽眾來說,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就很難感受其中的力量。
3.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干擾因素分析
調查問卷顯示,對于大學生黨史學習的干擾因素(多選題):76.19 %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考試考證密集,影響黨史學習”;61.9 %的學生認為“與上網娛樂相比,黨史學習缺乏吸引力,有這時間不如打游戲看電影自我放松”;53.74 %的同學認為“黨史學習方式單一老套,學習內容‘高大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47.62 %的同學認為“團委、學生會強制參加,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4.大學生黨史學習的興趣機制分析
問卷調查顯示,在活動形式方面(多選題),觀看影視作品、觀看同學知識分享、觀看文藝演出分別有82.99 %、63.95 %、53.06 %的同學選擇,而參加紅色征文、演講比賽等傳統形式只有25.85 %的同學選擇。值得一提的是,89.88 %的同學表示非常愿意觀看一些利用VR等新技術制作的黨史視頻(表2)。

表2 大學生感興趣的黨史學習活動形式(多選題)
在內容方面:從縱向來講,抗日戰爭時期的黨史題材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其次是國民革命時期;從橫向來講,關于政治的黨史題材受到較多關注,其次是軍事和文化。
在學習地點方面:多數學生認為有關黨史的報告、講座、論壇等校內活動“內容單調枯燥或專業性過強,缺乏吸引力,聽不懂”。而校外活動地點中,大學生更青睞革命遺址、革命烈士陵園、博物館和檔案館等場所,只有30 %的大學生選擇了主題黨日活動中心、黨史學習主題文化長廊等活動場所。
1.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直面各種爭論點
當前,教育和研究領域存在著“禁區”意識,而這些禁區往往是不同觀點和思潮激烈爭奪的戰場,也是敵對勢力猖獗的地方。因此,高校思政課老師要“敢于講并且善于講那些在黨史上評價比較復雜,存在一定爭議,一般教科書涉及較少的事件、會議和人物”,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來看待與分析黨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將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中,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模式,學會用多元的視角去容納兩者共同存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
2.將黨史學習融入學生專業課程與實踐
選用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積極探索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學生專業學習的新路徑、新方法。對于文學、哲學等本身就具有豐富的黨史知識的人文學科,在專業課程與實踐中可以充分挖掘與本專業相關的黨史知識,進而使其走進課堂。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一課程,可以結合各類文學思潮對所涉及的相關黨史進行介紹。其他學科如工學、農學、經濟學中雖然專業知識本身不包括黨史知識,但可以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而案例融入又恰恰是“思政元素最直接、最直觀、最簡單的引入,學生感興趣,教師好發揮,能將課堂教學發揮到最佳效果”。例如,《中國稅制》這一課程講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可以穿插講授朱镕基總理在經濟改革時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從而在“潤物細無聲”的專業課程與實踐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1.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打造“行走課堂”
要以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為依據,充分利用本行政區內的紅色教育基地和黨史學習實踐基地,打造“行走課堂”,將黨史學習的知識點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景,豐富學生的體驗感。以泰安市的紅色文化資源為例,泰安現有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紀念地等20個市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新泰市龍廷紅色研學基地等3個省級紅色研學基地。駐泰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進老革命根據地,參觀各大教育基地,通過情景體驗、現場感受等,讓學生接受黨史教育的精神洗禮。
由于當前疫情及學校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大批量學生參觀教育基地存在一定困難,為此,課題組認為,相關部門應該鼓勵一部分創新型人才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博主以紅色教育基地和黨史學習實踐基地為基礎,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水墨畫、“二次元動漫”等形式對上述基地進行二次加工,打造線上黨史學習基地,構筑線上線下打卡聯動體驗平臺。與此同時,在二次加工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制定有關標準與政策,處理好量與度的關系,做好監管工作。
2.增添科技手段,打造“黨史+科技”模式
當前,以5G、VR等新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時代,黨史學習要主動擁抱新變化和新技術,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革。
首先,VR、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成熟,高校可以因勢而為,將高科技引入黨史學習過程中,營造出體驗式和互動式的學習環境,讓歷史“動”起來,讓理論“活”起來,讓課堂“炫”起來。例如,鄭州科技學院利用VR虛擬情景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了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其次,高校可以將全息投影技術應用到傳統的歌唱、朗誦比賽中,進行舞臺設計,還原真實場地背景,讓演員和觀眾走進情節,營造沉浸式黨史學習環境。最后,新媒體視頻創作正當時,我們可以利用新形勢,從短視頻與動漫入手呈現黨史學習新方法。一是有關部門可以把黨史學習內容分門別類視頻化,將其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小視頻讓學生隨時隨地學黨史,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學生的碎片化時間。二是可以利用動漫制作技術把黨史學習內容動漫化,增強黨史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在滿足自身興趣的同時進行黨史學習,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就贏得了觀眾的一片稱贊。
1.以講促學,互講互評
朋輩教育是推動青年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的有益探索,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種原因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教育方法”。大學生通過朋輩交流來以講促學、互講互評,既可以增長朋輩教育參與者的黨史知識,又可以激發其學習探究興趣。因此,高校可以遴選一批榜樣學生組建大學生黨史宣講團和開展“黨史故事我來講”主題活動,動員大學生講述個人熟知的歷史。
2.搭建朋輩教育網絡學習平臺
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建立關于黨史學習的活動小組,采取話題討論等形式,鼓勵同學積極發言,突破舊思維的束縛,對黨史進行創造性、創新性解讀。同時,可以鼓勵老師參與到平臺討論之中,對學生的各種觀點進行積極引導。
總之,好的形式往往能“四兩撥千斤”,既能讓黨史“舊貌換新顏”,彰顯出生命力、親和力和感召力,又能激發大學生黨史學習的自覺性、能動性、自為性,推動黨史學習真正與當代大學生心相通、情相連,實現靈魂的觸動、思想的共鳴、精神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