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硯,牛志杰,井 沆,武紅權
(貴州省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貴陽 550002)
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多例不明原因引起的肺炎,2020年1月7日我國明確該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1],2 月11 日 WHO 正式將該病命名為 COVID-19,并將該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2-3]。隨著COVID-19疫情的蔓延,我國其他省市也相繼出現了確診病例[4-6]。本次疫情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貴州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派出醫療隊、防疫隊、中醫專家隊對湖北省鄂州市進行定點醫療援助。本研究對2020年2月10日至3月4日鄂州市第三醫院和鄂州市雷山醫院347例臨床診斷為COVID-19的患者實驗室檢查資料進行了分析總結,為COVID-19防控及診療提供參考。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7],回顧性分析2020年2月10日至3月4日鄂州市第三醫院和鄂州市雷山醫院住院的347例臨床診斷為COVID-19的患者。
1.1.2儀器與試劑 主要儀器包括東芝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BA-40FR、邁瑞全自動血液分析儀 BC-5390、希森美康全自動凝血儀CS-1300及配套試劑。
1.2方法 抽取COVID-19患者靜脈血3 mL,采用東芝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BA-40FR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清蛋白(Alb)、乳酸脫氫酶(LDH)、降鈣素原(PCT);抽取抗凝靜脈血 2 mL,采用邁瑞全自動血液分析儀 BC-5390檢測白細胞計數(WBC)、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EOS)、中性粒細胞絕對值(NEUT)、淋巴細胞絕對值(LYMPH)、血小板計數(PLT)、紅細胞沉降率(ESR)、全程C 反應蛋白(FR-CRP);抽取2 mL抗凝靜脈血,采用希森美康全自動凝血儀CS-1300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D-D)。

2.1一般資料 347例COVID-19臨床確診患者中男180例(51.9%),女167例(48.1%)。最小年齡5歲,最大87歲,平均(52.9±15.1)歲。見表1。

表1 347例COVID-19患者年齡分布
2.2實驗室檢查結果
2.2.1血常規項目結果 SARS-CoV-2可導致部分患者EOS(17.87%)、NEUT(11.99%)降低及PLT(11.24%)升高,WBC(24.78%)、 LYMPH(30.84%)、NEUT/LYMPH(36.31%)升高較為明顯,大部分患者的ESR加快(57.93%)。 見表2。
2.2.2生化指標檢測結果 47.55%的患者Alb水平降低,同時ALT(30.55%)、AST(21.61%)、GGT(24.21%)、LDH(20.46)、FR-CRP(18.44%)升高,總膽紅素(TB)、直接膽紅素(DB)、間接膽紅素(IB)均無明顯異常。20歲以下的青少年幾項指標未發現異常,而20~<60歲人群中約1/3患者ALT升高,30~<70歲人群中約1/3患者GGT升高,Alb降低在大于20歲的各年齡階段均常見。見表3、4。

表2 347例COVID-19患者血常規檢查結果

表3 347例COVID-19患者生化檢查結果

續表3 347例COVID-19患者生化檢查結果
2.2.3凝血機制項目結果 347例COVID-19患者入院后,有286例監測了APTT、PT、INR、TT、D-D水平。其中D-D(44.06%)和Fbg(20.28%)升高。20歲以下的青少年Fbg、D-D結果未發現異常,20~<30歲患者Fbg和D-D升高的比例,隨年齡增長呈正增長趨勢,尤其應關注60~<70、≥70歲患者的Fbg、D-D水平及變化趨勢。見表5、 6。

表4 347例COVID-19患者生化結果異常的年齡分布情況[n(%)]

表5 286例COVID-19患者凝血機制檢查結果

表6 286例COVID-19患者凝血結果異常的年齡分布情況[n(%)]
目前,有研究結果顯示,SARS-CoV-2是一種新型β屬冠狀病毒,為當前發現的第7個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科[8-9]。本研究347例確診患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1.08∶1,30~<70歲人群占總確診人數80.97%,感染人群年齡分布廣,性別分布未見明顯差異。
本研究COVID-19患者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中,大部分WBC(99.71%)、NEUT(95.68%)正常或減少,LYMPH(30.84%)減少較為明顯,而NEUT/LYMPH(36.31%)升高,該指標為判斷腫瘤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和炎性反應敏感性指標[10-11],提示其可能作為COVID-19診斷的輔助指標。同時,FR-CRP是炎性反應發生時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12],本研究發現,18.44%患者FR-CRP水平升高,結合WBC及分類結果可見,SARS-CoV-2可引起機體炎性反應,與其他病毒感染有相似之處。本研究未發現PCT的顯著變化,有學者發現COVID-19患者后期繼發細菌感染可能引起PCT升高[13],因此對患者PCT水平進行監測,同時監測炎性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2、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6、干擾素(IFN)-γ等[14],可防止發生嚴重器官損傷,并可評估患者預后。此外,17.87%的患者EOS減少也是本病的特點之一。
本研究生化指標檢查中,Alb降低較為明顯(47.55%),且在21歲以上的各年齡階段均易見,可能與患者普遍存在食欲不振有關。而ALT(30.55%)、AST(21.61%)、GGT(24.21%)升高也較常見,可能與SARS-CoV-2結合細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損害肝臟功能有關[15]。但本研究中,從年齡組成情況來看,≤20歲的青少年轉氨酶水平未見升高,30~<60歲的青壯年患者ALT、GGT廣泛可見升高,且未發現患者TB、DB、IB水平有明顯異常。因此,轉氨酶異常不能排除與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的相關藥物有關,應在診療過程中及時對患者肝臟損傷情況進行評估,尤其是30~<60歲的患者。而本研究發現,患者LDH水平升高(20.46%),且年齡分布未發現明顯特異性,由于LDH同工酶分布于機體多個器官中,目前尚不清楚其升高的原因。
本研究對監測凝血機制的286例患者進行分析,發現SARS-CoV-2可能引發凝血功能障礙。本研究中雖然患者的APTT、PT、TT未發現明顯異常,但是發現20.28%的患者Fbg升高,44.06%的患者D-D升高,且小于20歲以上患者2項指標的升高,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尤其是大于或等于60歲患者。該變化可能由于COVID-19患者肝功能受損及炎性反應導致。所以應密切觀察高齡患者Fbg、D-D水平及變化趨勢并應進一步監測Fbg降解產物及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等變化,降低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
通過對湖北省鄂州市第三醫院鄂州市雷山醫院347例COVID-19臨床確診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以期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然而,本研究由于疫區防疫形式嚴峻,未能收集完整的流行病學治療及臨床治療等資料,可能導致對疾病的認識和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研究尚待后期進一步證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