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叢芳,楊 英,陳明秀,宋沉思,陸顯環
(1.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畢節 551700;2.貴州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3.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4)
產后抑郁是指產婦在產褥期間出現的抑郁癥狀,是產褥期精神異常綜合征中最常見的類型[1]。《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指出,產后抑郁發病時間一般在產后4周內,而以前通常定義在產后6周內[2]。產后抑郁是孕產婦常見的心理問題,發病率較高,會對母嬰健康和家庭和諧產生消極影響,嚴重者可發生自傷、自殺,甚至殺嬰,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有必要給予及時的心理干預和支持[3]。
畢節市1988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畢節試驗區,人口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節奏加快,產婦身心健康的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產后抑郁現象逐漸增多。本研究對655例產婦進行量表評估、問卷調查,以了解影響畢節市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的高危因素,旨在后期為臨床婦幼心理保健工作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 對畢節市婦幼保健院、畢節市黔西縣人民醫院、畢節市大方縣人民醫院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產后復查的655例產婦進行量表評估及調查(隨機抽取市、縣級醫院為數據來源)。產婦年齡18~45歲,分娩37~41+6周,接受調查的時間為產后6周左右。納入標準:知情同意;無溝通障礙;無精神病史。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和嚴重的軀體疾病。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產婦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分為3個方面:基本情況、產科因素、家庭因素。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職業、遺傳史等;產科因素包括胎次、產前焦慮、母親角色等;家庭因素包括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對丈夫照護的滿意度等。
1.2.2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 EPDS是世界范圍內篩查產后抑郁狀態狀最廣泛應用的量表之一,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對不同國家地區及不同語言的人群均有效[4]。本研究以EPDS評分大于或等于10分為界,作為篩查產后抑郁的標準,10~<13分為輕、中度抑郁,≥13分為重度抑郁[5]。
1.2.3調查方法 調查人員都接受專業培訓,符合調查條件。通過電話問答、現場發放問卷的方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680份,收回問卷680份,有效問卷655份,有效率為96.3%。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發生率 納入研究的655例產婦中,有239例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發生率為36.5%。
2.2基本情況對產后抑郁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在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遺傳史、睡眠質量這5個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產后抑郁發生的基本情況的單因素分析[n(%)]

續表1 產后抑郁發生的基本情況的單因素分析[n(%)]
2.3產科因素對產后抑郁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在對分娩的了解、產前焦慮、育兒壓力、母親角色、產后身材變化這5個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產后抑郁發生的產科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續表2 產后抑郁發生的產科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
2.4家庭因素對產后抑郁影響的單因素分析 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在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對丈夫照護的滿意度、丈夫對婦產情緒的認知、丈夫參與照顧新生兒這5個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產后抑郁發生的家庭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3 產后抑郁發生的家庭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2.5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年齡、文化程度、對分娩的了解、產前焦慮、母親角色的適應、產后身材變化、丈夫對新生兒照護均為影響產后抑郁的獨立的影響因素,其中年齡、文化程度、母親角色的適應、產后身材、丈夫對新生兒照護均為獨立保護因素,其余均為獨立危險因素。

表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續表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1產后抑郁發生的情況 根據以往研究報道,產后抑郁國際發病率為3.5%~33.0%,國內發病率為3.42%~38.70%,呈上升趨勢[6]。本研究結果顯示,有239例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發生率為36.5%,處于較高水平。其原因可能與本地區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水平相關。
3.2產后抑郁的高危因素分析
3.2.1生理因素 神經遞質、神經內分泌激素及遺傳因素的改變是導致產后抑郁的主要生物因素。神經遞質主要包括單胺類(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營養因子及肽類物質(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孤啡肽等)[7]。分娩后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時產婦表現抑郁,且產后激素分泌紊亂,產后孕激素水平下降,性腺功能減退及丘腦下部-腦垂體-甲狀腺軸(HPT軸)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產婦產后抑郁的可能性[8]。
3.2.2產婦基本資料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睡眠質量是產后抑郁發生的高危因素,與文獻[9]報道相符;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文化程度為產后抑郁發生的獨立保護因素。此外,相關研究發現,與無精神病家族史的產婦相比,有精神病家族史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病率較高,其中約有55%的產后抑郁癥患者存在家族抑郁癥病史[10]。
3.2.3產科因素 對分娩的了解、產前焦慮是產后抑郁發生的高危因素,這與其他研究報道[11]相符。雖然本研究多因素回歸性分析結果顯示,對分娩的了解、產前焦慮是獨立危險因素,但也應引起重視。本研究抑郁組有87%的產婦感覺有育兒壓力,由此可見,承受較大的育兒壓力使產婦的身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產后抑郁的發生。此外,少數產婦尚未適應母親角色的轉變,對母親角色認同度較低,在照顧新生兒及自身護理、康復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和疑慮,此時更易導致產后抑郁情況的發生[12]。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女性對身材的在意度逐漸上升,產婦對產后身材變化的不滿意度也相應增強,從而加重產褥期的心理負擔。
3.2.4家庭因素 有研究顯示,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是引起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13],本次調查結果與之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基本資料、產科因素、家庭因素中,后者引起產后抑郁發生率偏高,且丈夫的支持與產后抑郁的發生密切相關。由于產后生理和心理變化,產婦較為敏感,這時候愛與歸宿感的需要相對增加,在產后這一特殊時期,家屬尤其是丈夫要在情感和物質上給予產婦更多的支持和幫助[14]。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涉及生理、心理、社會和遺傳等各個方面[15]。本研究從產婦的基本情況、產科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調查分析出引發產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為產婦產前產后提出有目的、有計劃的預防及護理方案,幫助抑郁產婦恢復身心健康,從而提高本市的婦幼保健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