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娟,龔圣兵,譚 亮
(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400)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1]。目前,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國外疫情仍在蔓延,境外輸入性病例仍在增加,防控形勢不容樂觀。本院作為揚州市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現對近期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疫情防控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1日至2月29日本院集中收治的37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進行診斷和分型[2]。
1.2方法 回顧性收集并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1)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基礎疾?。?2)流行病學資料:包括 ①發病前14 d內有疫情高風險地區,或其他有病例報告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發病前14 d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③發病前14 d內曾接觸過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或來自有病例報告社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癥狀;④聚集性發病;(3)診治經過:發病日期、首發癥狀、首診時間、確診時間、入院時間、入院時癥狀及體征、入院后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治療方案、咽拭子轉陰時間、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好轉時間、出院時間等。由2名影像科醫師共同讀取入選患者胸部CT,記錄肺部病灶肺葉分布特征、病灶類型等,并取得一致意見。

2.1一般情況 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29日本院共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37例,年齡8個月至74歲,平均(45.1±2.3)歲。無癥狀感染者14例(37.8%),其中男7例(50%),平均(47.1±1.5)歲。新冠肺炎普通型23例(62.2%),無一例重型、危重型。見表1。 23例普通型患者中男10例(43.5%),女13例(56.5%),男女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23~72歲,平均(50.3±3.5)歲,以青壯年居多。10例(43.5%)合并基礎疾病,其中高血壓6例,2型糖尿病3例,冠心病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2例,甲狀腺功能減退1例?;颊叱霈F癥狀后約4.4 d到醫院就診,5.3 d開始隔離治療,20例(87%)在揚州首診后即隔離治療,7.8 d得到確診。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無一例進展為重型、危重型。
2.2流行病學特點 23例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中有14例(60.9%)為疫情高風險地區輸入型病例,2例來揚州前已出現癥狀,其余到達揚州后2~11 d出現癥狀,平均4.4 d出現癥狀。3例在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后平均5.3 d出現癥狀,最長11 d。2例接觸疫情高風險地區歸來人員后發病,疫情高風險地區歸來人員無癥狀,因未普遍篩查無法確定所接觸人員是否為無癥狀感染者。1例無明確流行病學史。家族聚集性發病1起,涉及9例,家庭聚會后相繼發病。第1例確診者長期在山西省工作,無明確流行病學史,春節返回揚州家庭聚會,其因出現癥狀被確診后,與其同桌就餐的另2例也相繼出現癥狀被確診,其余同桌就餐者在醫學隔離期間病毒學篩查檢出6例無癥狀感染者,最小感染者年齡8個月。14例無癥狀感染者中,除上述6例為聚集性發病外,其余均因疫情高風險地區回來或接觸確診患者后醫學隔離期間病毒學篩查而獲得診斷。

表1 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2.3臨床表現 23例普通型患者的首發癥狀主要為發熱、干咳,均達87.0%,胸悶氣喘11例,占47.8%,乏力、咳痰各7例(30.4%),痰血1例。未見鼻塞、流涕,少見咽痛/咽部不適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部分患者出現納差,少數伴有惡心、腹瀉。入院時生命體征監測:有7例發熱,體溫最高38 ℃,心率67~105次/分,呼吸15~22 次/分,經皮氧飽和度94%~98%。見表2。

表2 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的臨床資料
2.4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23例普通型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5例(66.2%)正常,8例(34.8%)減少。淋巴細胞計數平均為0.95×109L-1,約69.6%低于正常。7例中性粒細胞比率高于正常。3例血小板水平下降。21例(91.3%)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降鈣素原水平基本正常。2例(8.7%)出現轉氨酶升高,4例(17.4%)出現心肌酶譜輕度異常。見表3。

表3 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的輔助檢查
2.5影像學檢查 19例(82.6%)病灶累及3葉及以上,肺內各葉均可受累,23例(100.0%)均累及肺葉外周或胸膜下。病灶形態:23例均可見磨玻璃模糊影,部分可見網格索條影、實變影伴支氣管充氣征、暈征、胸膜平行征、病灶區血管增粗征、胸膜下透亮帶等(圖1)。動態隨訪胸部CT(12.1±3.9)d 肺部病灶有吸收好轉。見圖2。
2.6治療與轉歸 所有患者均按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頒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進行診療。23例普通型患者中,使用洛匹拉韋/利托拉韋治療18 例,阿比多爾5例,其中3例聯合利巴韋林抗病毒;使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21例;使用莫西沙星、頭孢哌酮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經驗性抗感染21例;住院期間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治療9 例;中藥湯藥、連花清瘟膠囊等中藥治療18例;鼻導管吸氧治療9例;部分患者使用靜脈用人免疫球蛋白及皮下注射胸腺肽增強免疫力。3例因服用洛匹拉韋/利托拉韋后出現惡心、腹瀉不適,對癥后好轉。治療后(8.3±5.6)d 臨床癥狀消失,(12.1±3.9)d胸部CT有吸收好轉,(11.0±4.2)d 咽拭子第1次轉陰,(13.6±3.9)d咽拭子第2次轉陰,所有患者均達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所規定的標準出院,住院時間(18.2±5.7)d。隨訪至3月8日為止,2例患者出現咽拭子轉陽,1例出現肛拭子轉陽。

A:胸膜下小片絮實變影,內見支氣管充氣征;B:網格索條影、長索條影及胸膜下透亮帶;C:磨玻璃模糊影,局部血管增粗;右肺下葉胸膜下病灶,長軸與胸膜平行。
揚州地區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23例,其中60.9%為疫情高風險地區輸入性病例,除家庭聚集性發病1起外,其余多為密切接觸者發病,提示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新型冠狀病毒與非典型性肺炎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MERS-CoV)一樣,同屬于冠狀病毒β屬,主要是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2-4]。本研究中最小感染者年齡8個月,最大74歲,與其他報道一致,最小報道年齡是出生30 h的新生兒,最大90多歲的老年人,提示人群普遍易感。本研究還發現,揚州地區23例確診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男女患病無顯著差異,總體以青壯年居多,與周生余等[5]研究一致。揚州地區輸入型患者在來揚后4.4 d發病,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多在接觸后5.3 d出現癥狀,最長潛伏期11 d,患者首發癥狀也以發熱、干咳為主,達87.0%。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4]中潛伏期1~14 d,多為3~7 d一致。向天新等[6]分析江西地區49例確診資料亦提示平均發病潛伏期為4.7 d,最長13 d,首發癥狀以發熱(78.7%)、咳嗽(38.8%)為主。程克斌等[7]分析金銀潭醫院康復出院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自發病至確診時間為10(7,13) d,揚州地區平均7.8 d得到確診。在傳染病防治中,控制傳染源尤為重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是傳染源[2]。本研究中87.0%的普通型患者出現癥狀在揚州首診后即得到隔離治療,但多數患者在出現癥狀4 d以上才就診,個別因隱瞞流行病學史而進一步耽擱。因此,患者應提高認知,及時自我隔離,出現癥狀及時就診相當重要。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2]。揚州地區無癥狀感染者14例,達37.8%,因醫學隔離篩查檢出。無癥狀感染者的隔離治療也是該病防治過程中的關鍵。國內本地發病已基本得到控制,目前以境外輸入為主,除癥狀篩查外,需警惕無癥狀感染者,做好病毒學篩查尤為重要,以便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
有研究顯示,本病常淋巴細胞減少,10%左右的患者出現淋巴細胞重度減少,重型組尤為顯著[7-8]。本研究中69.6%的普通型患者出現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推測新型冠狀病毒在機體內可能主要攻擊淋巴細胞,可引起CD4+T淋巴細胞減少,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導致感染。本研究還發現,8.7%的普通型患者出現轉氨酶水平升高,17.4%出現心肌酶譜增高,提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會引起肝損傷、心肌損傷。除全身炎癥反應及免疫紊亂外,病毒通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感染可能直接引起心肌細胞損傷[9]。
在影像學方面,本組患者肺部表現與文獻[6]報道相似,發病時以多肺葉受累為主,平均累及4個肺葉。主要表現為磨玻璃影,是由于病毒感染導致肺泡腫脹、肺泡腔少量滲出及肺泡間隔炎癥所致。新冠肺炎患者治療過程中病灶變化較快,CT表現與臨床病情緊密相關,部分病例經過1~2周抗病毒抗炎等積極治療后病變范圍縮小,密度減低;同時在其他肺野也會出現新的斑片狀影[10]。本研究隨訪胸部CT發現約12.1 d肺部病灶明顯吸收好轉。
揚州地區23例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給予抗病毒、經驗性抗炎、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并輔以中醫中藥,治療效果較好,無一例進展為重型、危重型,平均住院時間18.2 d。但在隨訪中發現有部分患者咽拭子或肛拭子復陽,是仍在排毒或僅為病毒RNA碎片殘留尚未可知,但提醒臨床醫生在患者出院后仍必須按規范給予隔離觀察及復查隨訪。
總之,揚州地區普通型患者23例,以輸入型為主,無癥狀感染者14例(37.8%),多因密切接觸篩查檢出。普通型臨床首發癥狀以發熱、干咳為主,血常規白細胞水平不變,半數以上淋巴細胞降低,胸部CT以磨玻璃影及網格索條影為主,主要分布在肺葉外周或胸膜下,常累及多葉,治療效果多滿意。出院患者需規范隔離觀察及隨訪。在防治過程中,要警惕無癥狀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