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麗,劉盼盼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心臟介入治療是臨床常用的微創新型心臟病診療技術,包括經皮冠狀動脈栓塞術、冠狀動脈造影術、射頻消融術等[1-3]。心臟介入治療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效果,但患者對手術治療、疾病發展和預后缺乏相關信息常會出現不同程度不良心理狀況[4]。有效的心理康復護理干預可疏導患者不良心理狀況,提高其預后效果。本研究以1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心臟康復護理對此類患者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符合《2012年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5]《2013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心血管疾病診療指南》[6]等標準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按介入指南行介入治療。所有患者均無橈動脈穿刺禁忌證,無嚴重凝血功能障礙,無尿毒癥、血液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干預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51~72歲,平均(61.27±4.05)歲;病程3~15年,平均(8.06±4.55)年;高血壓21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14例;冠狀動脈造影術32例,射頻消融術18例;文化程度:碩士研究生及以上1例,本科5例,大專22例,中專及以下22例。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51~73歲,平均(61.32±4.11)歲;病程4~14年,平均(8.10±4.47)年;高血壓20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16例;冠狀動脈造影術34例,射頻消融術16例;文化程度:本科7例,大專21例,中專及以下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由參與本研究的醫務人員告知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嚴密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穿刺點護理、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康復訓練等常規護理干預。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臟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內容如下。(1)熟悉病房及周圍環境。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醫院結構、病房設施及周圍環境,讓患者盡快熟悉環境,降低患者不安、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的發生率,提高其治療依從性。(2)康復護理。對術后病情穩定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早期,采用翻身、四肢按摩、拉伸等床上被動運動。患者適應后,逐漸鼓勵其開展自身主動運動。患者病情好轉后,采取站立、床下行走等運動,也可借助下肢自行車蹬力器,進行主動蹬踩。2種運動的頻率均為每次30 min,每天1次。患者運動前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評估,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患者運動時的情況,若發生突發狀況,需立即暫停運動。鼓勵患者獨立大小便、穿脫衣物、爬樓梯、步行等,逐步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3)飲食護理。加強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以半流食為主。根據患者具體恢復情況,逐漸過渡為普通食物。(4)心理干預。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交流、安慰、鼓勵等方式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信心,提高其治療依從性。(5)出院指導。囑患者出院帶藥,并嚴格按醫囑用藥,定期復查。護理人員應詳細、反復、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用藥劑量、時間及不良反應處理方法等。囑患者定期復診,并遠離煙酒,當出現不適時門診隨診。(6)健康教育。定期舉行心肌梗死相關知識講座、培訓等,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復查、飲食等方法,并囑患者隨時配有硝酸甘油便于急救。所有患者均護理至出院。
1.2.2醫務人員的培訓 培訓護士掌握正確的心臟康復護理方式。對科室護士針對具體內容進行培訓,使每名護士都能認真理解心臟康復護理的含義和重要性,同時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進行現場演練,提高護士在患者護理過程中心臟康復護理意識及能力,同時保證技術的熟練運用。
1.2.3觀察指標 (1)焦慮、抑郁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患者焦慮情況,共有20個評分項目,評分越高,患焦慮的可能性越大[7]。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級患者抑郁情況,共有20個項目,分4級評分;評分越高,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8]。(2)生活質量:患者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74)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好[9]。(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支持、關愛患者、技術水平及服務態度等。問卷由本科參與本研究的護理人員發放給出院患者填寫,并及時收回統計。問卷總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5分)、基本滿意(80~<95分)、滿意(60~<80分)和不滿意(<60分)4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50×100%。(4)并發癥情況:主要包括心包填塞、低血壓、心律失常等。(5)工作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能力掌握、服務意識等。問卷由科室工作人員填寫,并及時收回統計。問卷總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5分)、基本滿意(80~<95分)、滿意(60~<80分)和不滿意(<60分)4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滿意例數)/50×100%。

2.1兩組SAS、SDS、GQOL1-74變化情況 兩組干預前SAS、SDS、GQOL1-74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53、1.40、0.29,P>0.05);兩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下降,GQOL1-74評分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7.37、3.97、8.95,P<0.05);干預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較低,而GQOL1-74評分較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06、5.59、2.81,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SDS、GQOL1-74變化情況分)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干預組非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51,P=0.02)。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n(%)]
2.3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兩組均無一例死亡。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4,P=0.04)。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2.4兩組工作人員滿意度情況比較 干預組工作人員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9,P=0.01)。見表4。

表4 兩組工作人員滿意度情況比較[n(%)]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心臟介入治療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治療方式,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但患者在行心臟介入術時對疾病缺乏一定程度的認識,對手術治療多存在畏懼心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術后恢復和遠期生存持懷疑態度,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恢復[10-11]。有效的心理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心臟介入術后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
本研究采用心臟康復護理模式,從患者對病房環境熟悉、飲食、心理、康復、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方面入手[12-13],對患者進行心理康復疏導,提升術后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干預組干預后抑郁、焦慮及心律失常、低血壓、心包填塞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評分較高,表明心臟康復護理可更好地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并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心臟康復護理通過病房環境介紹、心理疏導等方式,及時疏導患者負性情緒,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治療及康復過程,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積極性,保障治療能夠順利完成。心臟康復護理通過健康宣教方式,使患者及家屬對腦出血的認識不斷加深,可改善患者生活中相關不良行為,對疾病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促使家屬幫助、督促患者進行適當訓練,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心臟康復護理對術后病情穩定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患者通過早期翻身、四肢按摩、拉伸等床上被動運動,后期適應后采取床下站立、行走、下肢自行車蹬力器等主動運動,可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其運動耐量及免疫功能,同時減少壓瘡、動脈血管硬化等的發生,降低冠狀動脈栓塞的發生風險,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另外,患者積極參加鍛煉可減少因長期臥床所致的肌肉萎縮,促進心臟各項功能恢復,減少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此外,本研究對出院患者的用藥劑量、時間及不良反應處理等多次進行叮囑,要求其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并定期復查,不適時及時門診隨診,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用藥安全性,同時改善了患者遵醫行為,進而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患者治療過程中通過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提升工作人員心理康復護理能力,提高患者恢復速度。研究發現,干預組工作人員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通過培訓后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及滿意情況得到較大提升。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護理可提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不良心理狀況,提高術后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