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沈陽鐵道報社
引言: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我國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當代人們獲取資訊、傳播消息和發表個人觀點的主要陣地,網絡言論對社會輿情的發展和走勢有著巨大的推動和影響作用。同時,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與傳播資訊的方式變得更為簡單快捷,也使得大量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在網絡環境肆意散播,嚴重影響了網絡環境。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指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網絡輿情的引導和治理能力直接關系著民眾在互聯網上言論素養,也影響著社會網絡輿論的整體導向。針對網絡輿情的嚴峻形式,相關部門應不斷提升對網絡輿情問題的關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和凈化網絡環境,提高民眾的綜合素質,有效管理自身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論,保障網絡環境與輿論導向的健康、正向。
第一,碎片化。新媒體時代的突出特征是人們在接收訊息時的碎片化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幾乎占據了每個人的絕大部分時間,在這樣的形勢下,人們對媒體的需求表現出了碎片化的趨勢,人們需要新媒體將信息打碎,分散到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的縫隙當中,以滿足當代人對社會熱點、潮流與娛樂的需求,因此,碎片化特征是新媒體時代的典型特征。
第二,靈活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與移動終端已經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互聯網與移動終端在媒體中的應用,使得人們不需在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形式接收信息,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與移動終端實現實時的信息接收及互動,因此新媒體具備高度的靈活性,為信息的隨時隨地傳播提供了便利。
第三,娛樂性。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面臨著比較巨大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因此,人們對媒體的需求不僅只是單純的信息傳播媒介,而是應當兼具娛樂性。尤其是自媒體在我國的高速發展,就是順應了人們娛樂性的要求而產生的產物。
第四,自主性。信息化時代的特征是人們每天需要面對和處理海量的信息,而自主化的選擇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人們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自主進行篩選,選擇適合自己實際需要的內容,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選擇。
第五,個性化。個性化特征也是新媒體的主要特征之一,媒體的存在不再是單純的傳播信息的媒介,而是可以為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媒介,通過個性化的服務,提升新媒體傳播的多樣化與差異性,同時提升媒體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六,互動性。新媒體的傳播具有極強的互動性,通過各大平臺,受眾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或移動終端實現實時的互動溝通,表達自我主張和觀念,這也是新媒體增強用戶粘性、提高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資訊的創造者與傳播者,隨著大量自媒體的快速崛起,使得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訊不斷擴充,也給網絡環境的治理以及網絡輿情的引導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輿情環境已經呈現出全民主導、全民圍觀的特征,這就使得大量以個人為主導的信息咨詢在網絡環境下肆意散播,其中不乏一些為博眼球或求關注所傳播的劣質、低俗、有害信息,給網絡輿情的引導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其次,由于我國尚未實行實名上網制度,網民在網絡上的言論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束,這就使得網絡言論烏龍混雜、真假難辨,其中不乏一些現有明顯引導性、迷惑性或煽動性的言論在網絡環境中肆意傳播,而部分缺乏判斷能力或獨立思考能力的網民很容易受這些言論的迷惑,給社會和諧安定發展帶來一定的隱患[2];再次,由于新媒體環境下信息資訊實時傳播和高度的交互性也增加了網絡輿情引導和控制的難度,面對一些突發的網絡輿情事件或一些為吸引關注所散步的虛假信息,很難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導致大量虛假有害信息的散步。例如,部分利益之上的網絡公關公司為謀取私利在網絡上雇傭“水軍”,捏造事實,散布虛假信息,導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網民上當受騙,而這些隱藏在網絡背后的水軍整治難度較大,引導了不良的網絡輿情。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與擴散速度不斷加快,除了提升了人們獲取資訊的速度之外,同樣也帶來了各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弊端,很多缺乏客觀印證的虛假資訊一旦得到傳播,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良的影響,給相關單位和個人帶來較為嚴重的聲譽及信譽損害,尤其是“自媒體”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缺乏專業性、客觀性的媒體平臺混入其中,這也就代表了網絡輿情引導所需要面對的環境更為復雜。當各類突發事件爆發后,會在短時間內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迅速發酵,且伴隨著各種真假難辨的資訊及評論,而有關部門查清并發布聲明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個時間內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整體而言,目前處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上的能力都比較有限,且應急機制較為僵化,需要逐級上報并通過復雜的流程進行處理,這就給各方網絡評論的發酵帶來了機會。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類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多元化的輿論傳播形式對社會網絡輿情的管理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方式方法也需要相應的進行不斷的創新。在傳統模式下,有關管理部門和平臺一般會采取刪帖、封號、行政處罰等方式處理一些不當的網絡言論。但隨著各類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發表言論或主張的渠道變得更為復雜,僅依靠這種單一、落后的網絡輿情管理手段已經難以保障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此外,目前我國針對網絡輿情的立法與執法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尤其是一些涉及個人隱私、名譽、言論自由等的網絡事件在實際的維權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難度,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尚不健全,且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使得網上執法的難度不斷增大,給網絡輿情的管理和引導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的處理手段也應與時俱進,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和網絡輿情信息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征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維護網絡環境,提升國民的信息素養。
首先,對待網絡輿情應保持著正確的態度。能夠充分認識到網絡輿情引導的重要性,并采取積極的態度應對網絡輿情的相關之間,打通網絡渠道,而非一味采取封閉、回避等消極的網絡輿情應對措施。一方面,要充分為網民提供表達訴求的機會,關注網民所反映的社會熱點問題,積極的加以應對和反饋,提高與網民之間的信息交互;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網絡環境的優勢,為廣大群眾提供反饋意見與建議的平臺,提升網絡輿情的服務與相應能力,轉變傳統的執政觀念,深入群眾當中,耐心傾聽群眾的意見,不斷優化政務服務水平,從而借助網絡渠道與群眾形成良性的互動[3];
其次,重視對負面信息的分析和判斷。網絡渠道中出現負面信息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當各類負面信息出現時,借助各類傳播渠道會實現快速的擴散,如得不到適當的處理,很容易引導輿論的方向,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當負面信息出現時,相關部門和平臺應當重視對負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既不能以粗暴的封號、刪帖等方式進行處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應當通過客觀公正的調查和對負面信息的準確判斷,把握信息和事件發展的動態,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澄清、說明或引導;
再次,加快網絡輿情的反應速度。當發生突發性網絡事件時,一般而言事后一小時內是最為適當的處理時間,如果應急處理機制過于落后或僵化,在層層上報和審批的過程中,事件已經在網絡環境下不斷發酵,給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針對各類突發的網絡事件,應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處理機制,減少各類審批程序,提供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理方案,從而減少因事件發酵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再給公眾帶來更為快捷的信息資訊、更為靈活的學習與工作模式和更為便利的生活娛樂方式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加開放的言論平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部分網民將網絡作為了宣泄個人情緒、表達不滿的場所,甚至是不負責任的在網絡渠道中恣意發表不良言論,影響了網絡輿論的風氣和方向。因此,應當針對網絡輿情環境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首先,提高政府多部門的聯動,借助宣傳、文化、公安、網絡等部門建立網絡輿情處理平臺,通過多部門聯動制定相應的網絡輿情引導計劃,提高工作效率與服務意識,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處理機制;其次,選拔與培養一直專業的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理隊伍,聘請專業人才建立網絡輿情的分析、處理與反饋的新聞發言人團隊,提高政府的權威性,為公眾還原網絡事件的真相;再次,加強對網民的教育與引導,借助新媒體渠道積極開展健康上網的宣傳活動,秉持客觀、嚴謹、文明的態度,引導網民在捍衛自身言論自由的同時,文明上網,維護網絡環境。
為避免網絡輿情危機的發生,減少各類突發事件或負面信息的過度渲染與發酵,相關部門應加強網絡輿情的監管力度,并建立系統完善的網絡輿情處理機制。首先,加快網絡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管作用,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其次,加大網絡執法力度,針對利用網絡環境散布虛假有害信息、煽動反動思想、造謠誹謗、人身攻擊、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等違法亂紀應為,應加大懲處力度,引導健康正向的網絡風氣[4];再次,當各類突發事件或負面信息出現時,本著盡職盡責的態度進行充分的調查,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訪談、評論等,從而幫助大眾了解事件的全貌,還原事件真相,引導大眾客觀、理性的對待各類網絡評論;最后,加快網絡實名制建設,借助法律效力震懾躲在網絡之中危害他人的不良行為,從而通過各種方式加強網絡輿情的治理與監管力度,保障網絡環境的健康。
結語: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情管理,應深入分析網絡輿情呈現出的多元化的特點,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強化網絡輿情引導與管理水平,快加網絡輿情的法制建設,本著客觀、理性、公正的態度,有效引導網絡輿論,打造健康、積極、正向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