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康 吳志達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農業農村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領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機械設備逐漸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將農民群眾從繁重的農業勞作中解脫出來,提升了經濟收益,轉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我國農業逐漸向著多元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在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品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加快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更好的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建設進程,同時還能夠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優化調整,轉變小農生產模式,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提出了實現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加快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方面能夠顯著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確保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綠色安全,生態健康,不產生嚴重的藥物殘留,市場上供不應求,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綠色農作物相對于普通農作物來講,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并且自身具有很強的病蟲害抵御能力,尤其是在對品種進行改良之后,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種植環境,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作為農業科學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能夠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特點,氣候特征,種植制度,土壤條件,制定針對性的技術方案,確保農作物能夠在更加適合的環境當中生長。從當前的科研項目來看,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迎合了氣候環境條件所開發應用的一種新型種植模式,更好的滿足了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1]。通過對農作物生長環節的溫度濕度以及種植條件等各個因素進行有效的調整,利用精確化的自然條件,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品質更高,營養價值更好。
為了切實推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并保證先進的農業技術能夠在廣大基層地區得以推廣應用,就要求國家和地方部門加強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政策性傾斜,加大對實施區域范圍內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方針、方案、措施等方面的投入。還應該整合現有的農業生產資源,加快構建綠色種植技術推廣實踐平臺[2]。標依托該平臺,將轄區范圍內那些種植效益較低,品質較低,低附價值的農作物品種加快去除,在規定的區域內實施土地資源的重新分配整合,選擇適應能力較對較強、生產潛力較大、便于推廣、符合當地農業勞動愿景的農作物進行種植。
現階段在很多基層地區,農民群眾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一直是影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再加上農村地區的勞動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先進技術的接受能力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觀望思想比較嚴重。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相對于傳統生產模式有著更為嚴格的技術要求,操作環節比較復雜,要想實現技術的高效推廣應用,就需要地方政府部門構建完善的扶持政策,使農民群眾能夠充分認識到先進生產技術對改進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作物產量以及帶來經濟收入的重要作用,從而能夠主動接受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看到綠色農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激發農民群眾學習的積極性。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應該與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有效結合。因此在具體的技術方案推行實施過程中,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土質條件,日照小時數,土壤養分以及可以循環利用的肥料物質、農作物的種類等各個要素,搭建合理的綠色農業種植體系。不管是經濟類作物種植還是糧食類作物種植在生產過程中都應該從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農藥化肥殘留,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增加有機質積累等角度入手,確保農作物能夠蓄積更多的營養物質。在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還應該從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改良農藥種類,降低化學物質對農作物的損害等方面努力,嚴格把控農藥化肥使用,加強對農藥化肥生產廢料等物質的回收、分類、利用,真正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科學利用。
農民群眾參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積極性是決定了技術應用成效的關鍵,因此就需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通過舉辦文化課堂、技術宣傳教育、科技進村等多種形式,為農民群眾搭建綠色種植技術應用的平臺,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技術應用后續的技術服務,加深農民群眾對綠色種植技術的認知,更好的理解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性。
結語:綜上所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因其良好的實踐特性,對改善農業種植條件,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實現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加快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勢在必行。技術推廣應用期間,應該結合當地農業資源的實際情況,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出發點,選擇合適的技術,以技術升級和職業技能培養為后續支撐,在短期內實現綠色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轉變傳統農業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