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炳林 煙臺市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
隨著我們國家的旅游、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終身教育”的發展背景之下,博物館作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漸漸進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之中,對于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發展服務并向大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的永久機構,也是為社會大眾提供知識、教育、文化的機構。博物館只有不斷發展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進一步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一)直接性。博物館教育職能實施的載體是陳列展覽中的文物,這些文物不同于只是以文字或者插圖來顯示的教科書,不同于任何藝術創作,而且所展示的觀眾也是比較真實、直觀的印象,這種印象可以直接在受教育群體的腦海中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二)科學性和趣味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主要目的是向社會大眾傳遞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所以,科學性是首要位置。為了能夠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的注意力,促使社會大眾對陳列展覽的興趣始終保持不變,所以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趣味性、藝術性、娛樂性都是不能缺少的[1]。
(三)社會性。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是包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因此,博物館能夠對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產生比較寬泛的教育影響。
我們國家博物館的館外教育活動開展的還不夠,大部分的博物館對于館外活動的教育職能的認識性不夠全面,就算開展教育活動,大部分也都沒有制度體系進行管理,導致活動形式比較簡單,活動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在教內容講解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門博物館的講解人員對于業務知識不夠精通,對于所講解的內容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部分工作人員的服務素養較低等等[2]。最后,經費短缺、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門票價格較低,陳列方式比較刻板,宣傳力度較小等等,都會限制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揮。
(一)將展覽“走出去”。博物館不能坐等觀眾、游客上門參觀,需要主動走到人民群眾之中。部分學者認為,出門搞展覽有兩種路徑:第一,是將某些中國特色的展覽向國外展出,不僅能夠增加中外人民群眾之間的友誼,還能進一步加強學術之間的交流,同時還能提升外匯收入,對我們國家的博物館的良好形象的展示具有重要的影響。第二,將人民群眾愛看的一些小型展覽向全國各地進行展出,進一步向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普及博物館的科學、文化、歷史知識。博物館通過把文物展覽“走出去”,促使展覽和更多的人民群眾多多見面,幫助更多的人民群眾接受更好的教育知識,以此來發揮博物館全面的教育職能[3]。
(二)創新教育形式,增強互動體驗。博物館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宣傳教育,如何創新宣傳教育功能,是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實質目的。首先,重視講解的質量,陳列講解是將博物館和觀眾游客聯系在一起的橋梁,也是博物館教育宣傳職能中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所以,講解人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素養,不斷積累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從而才能為更多的人民群眾服務,通過精彩的講解,讓觀眾在獲取知識的時候也能享受到精神層面的熏陶。其次,強化志愿團隊,加強聯動機制。博物館不僅要舉辦精品展覽,還需要組織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通過和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到學校、社區、老年院等地方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還需要借助社會大眾的支持,通過招聘志愿者能夠有效實現群眾支持這一結果,通過舉辦博物館活動,進一步建立輕松、歡愉的參觀氛圍。對此,博物館應該建立長期穩定的志愿者服務團隊,促使博物館和社會大眾的距離更近一步。
(三)借助媒體資源,發揮教育職能。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廣大人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渠道獲得更多的博物館信息資源,就博物館來說,通過互聯網等媒體渠道來進行宣傳,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網絡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寬泛的特點,因此,網絡媒體的宣傳效果比較好。比如:博物館可以建立官方網站,并設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定期更新博物館的信息動態,進一步促使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博物館相關文物活動。借助電視、廣播等相關媒體媒介,將其作為博物館教育宣傳的主要渠道,在上面發布博物館的一些活動信息,從而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打破時空距離上的限制,隨時隨地的了解博物館的信息活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良好形象,打造博物館的品牌形象。
總的來說,博物館具有一個持久不變的職能就是教育職能,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相關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必須要解放思想、做到務實創新,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地位。在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工作的不足之處,豐富展覽的內容,促使博物館的展覽活動更加親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為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而不斷地探索,幫助博物館的教育職能達到一個全新的教育高度,推動博物館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