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熹曈 上海市淞浦中學
2020年8月,廣東省佛山市一老人在街道邊停留時,一只白色的大狗從其身邊飛奔而過,白狗身上拖著的繩索瞬間將老人絆倒,致使老人頭部著地。隨后被救護車拉至附近醫院進行搶救,最終因醫治無效死亡。從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在老人倒地之后一名小女孩追上白狗之后離開事故現場。隨后,根據記者的報道了解到,那名小女孩只有12歲并非白色大狗的主人,且白狗約40公斤左右。事發前,白色大狗是由小女孩用繩牽引的,但因為小女孩力氣不及白色大狗的力氣,根本拉不住它才導致白色大狗掙脫后發生了該起慘劇。這起意外事件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但是卻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造成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狗主人管理疏忽導致女孩將狗牽走釀成悲劇;還有些人認為這件事件的主要原因還在女孩身上,她私自牽走別人家的狗導致老人被絆身亡。那么,針對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事件,侵權責任如何認定及責任如何承擔的問題則是本案的焦點問題。因此,本文以該事件為切入點,以相關法律規定為基礎對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相關責任問題進行研究,進而對本事件中的責任承擔問題進行分析。
不管是《民法典》,還是《侵權責任法》均未對家庭飼養動物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目前學界認為,家庭飼養動物需要滿足以下條件:首先,該動物為某個特定的人所有或占有;其次,該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對它具有控制的能力。[1]由此可見,家庭飼養動物是指在家庭范圍內,依靠家庭成員喂養而生存的,與家庭成員有密切關系且能夠為家庭成員的生產、生活所服務的動物。比如,貓、狗、家禽、家畜等。
我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第1245條至第1251是有關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承擔認定規則。而有關家庭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問題,主要規定在第1245條、第1246條、第1247條以及第1251條。其中,第1245條對飼養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作了一般性規定,即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飼養動物給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飼養者或管理人只有在證明被害者有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才能不負責任或減輕責任。除此之外,應當承擔責任。第1246條規定了違反管理規定應承擔的責任,以及減輕責任的條件,即受害人有故意行為。第1247條則規定了因禁止飼養的動物侵權導致的責任承擔問題。第1251條則是宣示性規定,即飼養動物不能違法,違反公德,妨礙他人生活。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家庭飼養動物致人損害是指,家庭飼養的動物給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損害的,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依據無過錯責任原則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根據《民法典》,侵權責任的承擔主體是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因為飼養人或管理人是動物的實際占有人或控制人。然而,在實踐中,實際管理人和飼養人之間存在著分離,比如,狗繩絆倒老人事件。在這種情況下,侵權責任承擔主體需要在不同的情況下進行探討。一些學者從兩個層面界定了飼養人和管理人的范圍。[2]第一層面是以日本和德國的立法為基礎,從飼養者或管理者自身利益出發,對動物危險進行實際控制。在動物看管人的定義上,強調了接管合同的兩個要素和看管人的獨立性。例如,動物寄養機構。第二個層面是從我國相關立法對責任承擔主體范圍的解釋,即只要動物處于被實際控制狀態,就應納入《民法典》第1245條的范圍。[3]責任承擔主體還應區分飼養人和管理人是否是同一主體。當飼養人和管理人是同一主體時,可以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但是,當飼養人和管理人不是同一主體時,按照第1245條的規定,實際的動物管理主體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原因在于當飼養人不在實際控制動物時,他們對動物危險的實際控制力下降,應當適用一般過錯規定。如果飼養人有過錯,飼養人和管理人應共同承擔不真實的連帶責任。所謂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個人基于不同的原因違反對同一個民事主體應該負有的法定義務,且需要對同一個損害后果進行賠償,只要其中一個債務人的履行就可以使得全體債務歸于消滅的責任形式。那么這么多人之間所負有的責任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本文認為,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首先當飼養人和管理人是同一個人時,按照第1245條的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即可。飼養員和管理人如果不是同一個人,主要看動物是由誰來管理和控制的。如果飼養人對動物脫離管控有一定責任時,需要與實際管控人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比如,就上述案例中,該大白狗的主人明知道女孩管控不了大白狗仍同意由女孩來管控,那么大白狗的主人應該與女孩一起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如果女孩是在未經大白狗的主人同意的情況下,偷偷牽走大白狗時,狗的主人不承擔侵權責任,全部侵權責任應該由女孩來承擔。
根據《民法典》中的相關法律規定,對于飼養動物致人損害類的侵權案件的構成要件而言,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有侵權行為存在。飼養動物給人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動物自身的獨立行為,不是飼養人和管理人的直接行為,例如,慫恿飼養的動物對他人進行侵害的行為。如果有這種行為,就可能是構成故意傷害的犯罪行為。但是,不可否認,動物自身的致害行為與飼養人和管理人的管理是否恰當有一定的關系。概言之,侵權行為是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承擔的前提條件。
其次,有損害事實存在。飼養動物對他人的傷害行為必須建立在動物本能行為的基礎上。無論是動物的自主行為,還是受到外界刺激后的侵害行為,客觀上都必須造成被害人有實際的損失存在。這也是法院判定具體賠償的基礎。
此外,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被害人受到損害的事實必須是飼養人或管理人飼養的動物造成的,損害的客觀事實與飼養動物的侵害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4]概言之,飼養動物實施的侵害行為是因,客觀上造成的損害事實是果。
最后,飼養人或管理人存在過錯行為。飼養人或管理人的這種過錯行為,可以是因為其疏忽大意造成的,也可以是其放任不管造成的。此外,受害人或第三人的不恰當行為,可能造成損害事實的發生。
就上述案件而言,通過對飼養動物致人損害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大白狗由于奔跑的本能帶動繩索絆倒老人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其次,老人因狗繩被絆倒后死亡屬于損害事實;再者,老人的死與大白狗拖繩跑的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最后,對于大白狗的臨時管領人女孩而言,她有過錯存在,因為狗是從其手中掙脫的。至于大白狗的實際飼養人是否有過錯的問題,本文認為要考量女孩牽走大白狗時,大白狗的實際飼養人是否知情。如果知情,則需要與女孩一起承擔過錯責任;如果不知情,則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首先,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一般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原則。所謂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沒有存在過錯卻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根據法律規定,也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則。[5]換言之,無過錯責任原則就是只要損害結果發生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民法典》第1245條,屬于一般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在被損害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飼養人或管理人可以減免責任。原因在于飼養的動物對他人實施的損害行為,主要是由于動物的本能和隨意性造成的,有時候還表現為自衛反擊的行為。不管飼養的動物出于哪種原因,飼養人或管理人都必須承擔侵權責任。事實上,飼養人或管理人自身并沒有過錯,基于公平原則的考量。法院還規定了飼養人或管理人的兩種免責事由,一是由于被害人的過錯導致的損害結果。比如,上述案件中,如果老太太故意挑逗女孩牽的白色大狗,結果被白色大狗咬傷,那么這個責任就應該由老太太承擔。二是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比如,女孩故意挑唆宋某的狗去咬老太太,結果老太太被咬傷,那么這責任應該由女孩來承擔。但是,飼養的動物對他人實施侵害的,如果飼養人和管理人與被侵權人、第三人都存在過錯的情況下,需要根據各自的過程程度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于飼養動物致人損害屬于特殊類型的民事權利侵害行為,受害人的損害結果是由飼養的動物造成的,在面對飼養動物時,受害人往往屬于弱勢者,在此過程中很難保存相應的證據證明自己是被飼養的動物所侵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受害人舉證就顯得極其不公平。故應該將舉證責任倒置給飼養人或管理人,有他們來提供有利害關系的證據,如果無法舉出免除或減輕自己責任的證據,則就認定其為損害賠償的主體。就上述案件而言,舉證責任主要由女孩和飼養人來承擔,對于女孩而言,顯然無法證明自己有應該免除或減輕責任的證據;而對于飼養人而言,如果能夠舉證證明大白狗是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女孩偷偷牽走的,那么飼養人就可以免除責任。
綜上所述,對前述案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此次事件中針對白色大狗致使老太太死亡的結果。司法實踐中針對責任承擔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角度進行責任判定:首先,需要確定女孩和白色大狗的主人是否有過錯存在。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發現,女孩肯定對白色大狗造成的結果承擔責任。至于其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孩子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需要對狗主人的過錯進行判定。如果狗主人明知女孩管控不了白色大狗的情況下,仍明示或默示其將狗牽走,那么狗主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如果女孩是在狗主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牽走的,那么狗的主人則可以免責。然而現實生活中,老太太的家人并沒有追究女孩和狗主人的責任,雖然對于女孩和狗主人而言沒有任何經濟損失,但是該事件也應該讓所有飼養動物的人而言有所警示。我們在養寵物的同時,一定要對寵物進行嚴加看管。
就目前社會,家庭飼養的動物對于人們的生活而言,已經不再單純的是個小寵物了,而是具備了情感依托的價值。家庭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問題不管是過去還是在將來都會發生,只不過是隨著我國相關法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家庭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糾紛會更容易被解決。但是作為普通老百姓而言,我們一方面要對家庭中飼養的動物進行妥善的看管和照顧;另一方面要明確飼養動物可能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的避免類似事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