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蓉 王 婕 李林蔚 李春雨
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四川廣元 6280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能完全根治,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呼吸機治療、管理及控制干預,可達到延緩病情的效果[1]。家用無創呼吸機的使用可保證患者在居家期間得到很好的治療,并降低來院醫療費用,目前被廣泛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2]。盡管患者得到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支持,其整體肺康復效果不理想,再入院率仍居高不下[3]。自我管理能力與慢性病患者病情存在密切聯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加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從而改善患者原發病主要癥狀[4]。有研究顯示[5],自我管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控制重要環節,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效增加患者活動耐力達到延緩患者病情的目的。本研究分析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其肺康復的相關性,為后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延緩及降低再入院率提供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7 年8 月—2019 年2 月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診治后接受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資料。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52 例,女28 例;年齡45~72 歲,平均(59.43±4.35)歲;病程10~22 年,平均(17.53±2.12)年。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6]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肺結核或癌癥;②合并肺性腦病、慢性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③合并缺血性心臟病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④血流動力學不穩定;⑤需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或持續性的無創機械通氣。
1.3.1 自我管理能力評價及分組方法 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參照張彩虹[7]所編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評估,量表包括5 個維度,共51 個條目,按5 級評分分為1~5 分,總分51~255 分,評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分組方法:根據“劃界分”,將治療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三組。高水平:自我管理量表評分總分>均值+標準差;低水平:自我管理量表評分總分<均值-標準差;中水平:介于高水平與低水平之間。
1.3.2 肺部功能檢查方法 治療前與治療3 個月后,使用肺功能檢測儀(上海益聯科教設備有限公司,piko-6 型),檢測患者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用力呼氣量占所有呼氣量的比例(FEV1/FVC)。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 檢驗;多組間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檢驗,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雙變量Pearson 直線相關性檢驗各指標間的相關性。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無創呼吸機治療3 個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各主要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無創呼吸機治療3 個月后,患者FEV1、FEV1/FVC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進行分級,自我管理能力低水平組14 例,中水平組54 例,高水平組12 例。見表3。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氣量占所有呼氣量的比例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自我管理能力分布(分,)
表3 各組患者治療前自我管理能力分布(分,)
治療前,各組FEV1、FEV1/FV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高水平組FEV1、FEV1/FVC高于中水平、低水平組,中水平組FEV1、FEV1/FVC 高于低水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不同自我管理能力分級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4 不同自我管理能力分級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低水平組比較,aP <0.05;與中水平組比較,bP <0.05。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氣量占所有呼氣量的比例
經雙變量Pearson 相關性分析,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及總分與FEV1、FEV1/FVC 均呈正相關(r >0,P <0.05)。見表5。
表5 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肺康復相關性(r 值)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無法通過臨床治療得到治愈,當下仍主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癥狀等采用各類對癥治療或針對性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延緩病情發展[8]。但是,大部分患者肺功能仍然持續惡化,病情反復發作,再次就醫或住院治療率高[9]。
近年來,無創通氣逐漸得到應用和推廣,尤其是家用無創呼吸機,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長期院外治療創造了條件[10]。呼吸機治療效果確切,家用呼吸機具有無創性、便捷性等優勢,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提升患者運動耐受,從而促進肺康復[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3 個月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FEV1/FVC較治療前升高,這與李遠航等[13]研究結果相符。但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仍存在病情控制不佳、住院次數多等情況[14]。有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療期間自我管理能力對其病情恢復起到關鍵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月后,高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患者FEV1、FEV1/FVC 高于中、低水平患者。結果初步顯示,自我管理能力可能對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有一定影響,猜測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可能是導致患者肺康復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堅持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改善患者癥狀的關鍵,但部分患者在癥狀得到一定緩解時可能停止用藥,這可能會造成病情反復[16-18]。呼吸訓練對改善患者的運動耐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高呼吸肌肌力,調節殘氣量與通氣量,從而改善肺功能[19]。居家治療期間,患者得不到正確指導,且無人監督,自我管理能力差;可通過微信、網絡等方式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告知家屬每日監督[20-21]。對疾病知識認知不足,可能造成患者用藥方法錯誤,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擔心增加呼吸困難而減少呼吸訓練、有氧運動等活動,從而對肺康復造成影響[22]。情緒管理能力可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程度具有影響,焦慮和抑郁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應告知家屬給予患者家庭支持,幫助疏導其不良情緒[23-24]。嚴重的呼吸困難等癥狀也是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現,可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堅持鍛煉等行為對疾病的恢復有利[25]。本研究經雙變量Pearson 相關性分析,家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及整體評分均與FEV1、FEV1/FVC呈正相關。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肺功能越好。
綜上所述,家用無創呼吸機的使用,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但肺康復獲益大小與患者治療前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有關,應采取一定措施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這對增強家用無創呼吸機帶來的肺康復效果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