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正 高 宏 安明昊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無錫 214000
乳腺癌主要是指乳房腺上皮細胞、導管上皮細胞等遭受致癌因子侵襲致使基因突變,引起細胞增生失控,細胞形態、功能發生變異所致的一類疾病[1]。據統計,乳腺癌的全球發病率為11.9%,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的第二位,僅次于肺癌[2]。乳腺癌根治術是治療乳腺癌最有效的方式,可有效阻止疾病進展[3]。但由于乳腺癌根治術屬于創傷性手術,圍術期會不可避免地引起患者術后疼痛及應激反應,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靜脈自控鎮痛(PCIA)是臨床常用術后鎮痛方式,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羥考酮均是臨床常用的鎮痛藥物[4]。其中舒芬太尼為芬太尼的衍生物,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現依賴性,而羥考酮屬于阿片類藥物,鎮痛效果強,但具有一定成癮性[5]。現臨床有關乳腺癌術后患者鎮痛方案的選擇尚無統一觀點,本研究就此展開分析,以期為臨床乳腺癌術后鎮痛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8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0 例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本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斷規范》[6]中有乳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符合手術指征者;③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7]Ⅰ~Ⅱ級;④意識清楚,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者;⑤均為初治患者,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⑥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執行;⑦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伴有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⑥預計生存期<3 個月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兩組年齡、體重指數、臨床分期、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1 麻醉方法 選取全憑靜脈麻醉,術前常規禁飲、禁食,麻醉0.5 h 前肌注咪達唑侖(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171023,規格:3 mL∶15 mg)0.05 mg/kg。入室后常規開放靜脈通路,常規心電監護。麻醉誘導: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114,規格:1 mg(以瑞芬太尼計)]4 μg/kg,依托咪酯(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0918,規格:10 mL∶20 mg)0.3 mg/kg,順式阿曲庫銨[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205,規格:5 mg(以順阿曲庫銨計)]0.2 mg/kg,靜脈推注,誘導成功后氣管插管,呼吸比1∶1.5,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5~45 mmHg,呼吸頻率12 次/min。麻醉維持:丙泊酚(廣東嘉博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171119,規格:50 mL:500 mg)4~12 mg/(kg·h),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116,規格:2 mg(以瑞芬太尼計)]8~10 μg/(kg·h)。術畢停藥,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氣管導管。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2 術后鎮痛方法 術后均采用PCIA 方式鎮痛,鎮痛泵配置藥物及其劑量:對照組給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0815,規格:5 mL∶50 mg)3 m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171023,規格:按C22H30N2O2S 計5 mL∶250 μg)1.5 μg/kg;研究組則給予鹽酸羥考酮注射液(北京華素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71208,規格:5 mg)0.15 mg/k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3 mg/kg,鎮痛泵藥物配制方法:將上述兩組設置的藥物分別稀釋至10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鎮痛泵背景劑量2 mL/h,追加劑量為3 mL,鎖定時間15 min。手術結束時給予5 mL PCIA 泵負荷劑量。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48 h 內PCIA 泵使用情況,包括PCIA 泵總消耗量、PCIA 泵按壓次數。②于患者術后回病房即刻(T1)、術后4 h(T2)、術后12 h(T3)、術后24 h(T4)、術后48 h(T5)時間點采用視覺模擬評分[8](VAS)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其中VAS 為0~10 分,10 分表示難以忍受的疼痛,0 分表示無痛,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③抽取兩組患者術前(T0)、T3、T4、T5時間點的周靜脈血3 mL,采用美國BD 公司生產的FACSCalibur 型生產的流式細胞儀檢測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8+,計算CD4+/CD8+。④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
所有研究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組間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重復測量數據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提示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治療者的免疫抑制程度更輕。兩組T0時間點CD3+、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T3、T4、T5時間點CD3+、CD4+、CD4+/CD8+呈先降低后升高狀態,CD8+呈先升高后降低狀態(P <0.05);研究組T3、T4、T5時間點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而CD8+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免疫功能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免疫功能情況比較()
注:與本組T0時間點比較,aP <0.05;與本組T3時間點比較,bP <0.05;與本組T4時間點比較,c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dP<0.05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時間、組間、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提示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效果確切。兩組T1時間點VAS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T2~T5時VAS 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 比較
研究組術后48 h 內PCIA 泵按壓次數、PCIA 泵總消耗量均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48 h 內PCIA 泵使用情況()
表4 兩組患者術后48 h 內PCIA 泵使用情況()
注:PCIA:靜脈自控鎮痛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乳腺癌作為女性腫瘤發病率首位的惡性疾病之一,給女性生命健康帶來威脅的同時,還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9]。乳腺癌根治術作為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10]。疼痛是一種主觀上不愉快的情緒感受,乳腺癌根治術作為一種有創操作,術后疼痛不可避免,而患者常常因術后難以忍受的疼痛而拒絕活動,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概率增加,影響預后[11]。此外,腫瘤患者因自身疾病的特殊性,術前已處于免疫力低下狀態,若術后未能給予恰當的鎮痛,會導致免疫力進一步低下,不利于術后快速康復。目前,術后鎮痛藥物的首選依舊是阿片類藥物,舒芬太尼作為鎮痛藥物中最常見的藥物之一,其鎮痛效果確切且時間持久,但引起的不良反應也較多[12]。羥考酮是從生物堿蒂巴因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類藥物,臨床廣泛用于治療癌性疼痛及術后急、慢性疼痛[13-14]。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 均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可見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效果確切。分析其原因,氟比洛芬酯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具有靶向鎮痛作用,可降低機體外周環氧合酶及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從而發揮鎮痛作用[15-17]。但是氟比洛芬酯單獨鎮痛作用較弱,常用于圍術期輔助鎮痛。舒芬太尼的鎮痛效價是芬太尼的9~10 倍,主要通過激動中樞阿片類μ 受體而產生鎮痛效應[18-19]。而羥考酮則具有阿片類藥物雙受體激動效應,表現為完全的μ 受體激動以及半κ 受體激動作用,與μ 受體結合能夠阻斷傷口帶來的急性疼痛,與κ 受體結合能夠發揮顯著抑制內臟性疼痛效果,從而發揮更佳的鎮痛作用[20-21]。此外,研究組術后48 h 內PCIA 泵按壓次數、PCIA 泵總消耗量均少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效果的確切性。既往研究結果顯示,抗腫瘤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以T 淋巴細胞亞群的應激反應為主[22-23]。本次研究中,兩組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所下降,但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治療者的免疫抑制程度更輕。魏光武等[24]學者研究顯示,芬太尼可抑制T 淋巴細胞功能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且呈劑量依賴性。而羥考酮其鎮痛效果更強,降低神經末梢痛覺傳導,可減少機體應激,減弱T 淋巴細胞功能以及細胞因子產生的刺激作用[20]。另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治療用藥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羥考酮復合氟比洛芬酯鎮痛治療,效果確切,同時還可減少機體免疫抑制,減少PCIA 泵按壓次數、PCIA 泵總消耗量,且用藥安全性較好,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