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嬌嬌 李華山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肛腸科,北京 100053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的黏膜層或全層自肛門脫出的盆底衰弱性疾病,常見于老年女性和兒童[1-3]。一般認為,盆底肌肉和直腸周圍結締組織的松弛是老年女性直腸脫垂的主要原因;便秘和腹瀉是小兒直腸脫垂的主要原因。社會壓力可能是引起直腸脫垂治療后復發的因素[4-6]。另外,絕大多數完全性直腸脫垂患者術后的盆底功能并沒有明顯改善[7-8]。中醫在治療方面一直注重整體原則[9],其中針灸療法具有簡、便、廉、效且無不良反應等優點,在治療直腸脫垂方面效果顯著[10-12]。目前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用穴規律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其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上直腸脫垂的針灸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同時也為相關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
針對“針灸治療直腸脫垂”主題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時間限定為“建庫至2019 年12 月”,數據庫檢索策略如下:
中國知網:SU=(“針灸”+“針刺”+“艾灸”+“耳針”+“電針”+“埋線”+“埋針”+“穴位注射”)*(“直腸脫垂”+“直腸黏膜脫垂”+“完全性直腸脫垂”+“直腸黏膜內脫垂”+“直腸內脫垂”+“脫肛”)。萬方數據:主題(直腸脫垂+直腸黏膜脫垂+完全性直腸脫垂+直腸黏膜內脫垂+直腸內脫垂+脫肛)* 主題(針灸+針刺+艾灸+耳針+電針+埋線+埋針+穴位注射),且智能檢索主題詞擴展。維普期刊:M=(直腸脫垂OR 直腸黏膜脫垂OR完全性直腸脫垂OR 直腸黏膜內脫垂OR 直腸內脫垂OR 脫肛)和M=(針灸OR 針刺OR 艾灸OR 耳針OR 電針OR 埋線OR 埋針OR 穴位注射)。PubMed:(“Acupuncture Therapy”[Mesh])AND“Rectal Prolapse”[Mesh]。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TS=(moxibustion OR acupuncture OR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OR ear-acu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implanting catgut in acupoint OR acupoint)AND TS=Rectal Prolapse。
將檢索文獻去重并依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全文的人工檢索,最終確定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文獻和處方。納入標準:研究對象是“人”的療效觀察或專家經驗或個案報道等;明確診斷為直腸脫垂;治療上以針灸治療為主,且效果確切;明確給出針灸處方,且僅分析主穴;所采用的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均為國內同行公認的通用標準[13];不同文章中針灸處方相同的或者文章重復發表的,均計為一條處方。排除標準:綜述類或古代文獻探討類文章。
參照現代文獻以及《腧穴名稱與定位》[14],對所選用實施部位的名稱、定位、歸經、特定穴等進行規范。
將符合納入標準的處方,錄入Microsoft Excel 2007,構建處方數據庫,并進行頻次統計。利用CiteSpace 將處方規律可視化呈現,并進行聚類分析。
具體技術路線圖見圖1。共94 篇文獻納入研究,獲得112 條處方,其中8 篇為多條處方,余86 篇均為1 條處方;共有具體措施22 種(表1),則每種治療措施的平均處方為5 個,高于平均處方數的治療措施有4 種,分別為針刺、針刺+艾灸、艾灸和電針。
圖1 技術路線圖
表1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處方統計
運用CiteSpace 對處方進行聚類分析,見圖2。前十共現頻次、前十中介中心性的處方統計分別見表2~3。可知:艾灸脾俞和針刺脾俞的中介中心性數值最大;共現頻次最多的處方是針刺長強和針刺百會;共獲得7 個聚類(模塊值為0.6995,平均輪廓值為0.6849)。
圖2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處方共現圖
表2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處方共現頻次統計(前十)
表3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處方中介中心性統計(前十)
所選腧穴累計應用451 次,共涉及腧穴67 個,平均每個腧穴應用6.73 次,高于平均頻次的有14 個(表4),占20.90%,其中長強和百會選用最多。
表4 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腧穴應用高于平均頻次的腧穴統計
選用腧穴按照所在經絡用穴個數和頻次統計見表5。可知:所選腧穴涉及10 條正經、任脈、督脈以及21 個經外奇穴;其中督脈、膀胱經、任脈和胃經的使用頻次較高。
按照人體分為頭面頸項部、胸膺脅腹部、肩背腰尻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等五個部分,對腧穴所在部位選用的個數和總頻次進行統計,見表6。結果顯示:肩背腰尻部的腧穴個數和應用總頻次均最多,其中長強應用最多,為68 次。
表5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腧穴歸經統計
表6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腧穴所在部位統計
所用腧穴共67 個,其中特定穴有36 個,占53.73%,見表7。可知:特定穴的總應用297 次,平均每個應用8.25 次;高于平均使用頻次的有絡穴中的長強,背俞穴中的大腸俞、脾俞和腎俞,同屬于下合穴、合穴中的足三里,募穴中的關元,原穴中的氣海。
直腸脫垂屬于中醫“脫肛”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氣虛下陷,腸道收攝無權而出,也有部分研究認為其為濕熱下注,迫使大腸隨邪氣而出[15-16]。病位在大腸,與脾、胃、腎等相關[17]。本研究發現針灸治療直腸脫垂方式有22 種,以針刺、針刺+艾灸、艾灸和電針為主,其中針刺可和氣血、通經絡及調臟腑,具有簡、便、效、廉且安全的優點[18-19],使用最為頻繁。
表7 現代文獻中針灸治療直腸脫垂的特定穴統計
艾灸脾俞和針刺脾俞作為高中介中心性節點,屬于關鍵處方[20]。而脾俞是脾的背俞穴,可調節脾的功能[21]。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以及氣機升降之樞[22],說明治療中注重調節脾的功能。針刺長強和針刺百會是共現頻次最多的處方,亦說明了針刺的重要性。
所用腧穴共67 個,以長強和百會居多,說明選穴相對集中。所用腧穴以督脈、膀胱經、任脈、胃經為主。元代滑壽在《十四經發揮》中提及督脈為“陽脈之都綱”[23],即督脈為陽脈之海,督領全身陽氣[24],而位于下腹部的任脈穴具有補虛復元、益氣扶正的作用[25],即選用督脈和任脈的腧穴符合直腸脫垂的氣虛下陷證;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很廣,其分支從腰中下挾脊貫臀[26],即經過肛門,體現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主治規律;足陽明胃經屬于胃,絡于脾,因此與脾胃關系密切,故可用于直腸脫垂的治療。
肩背腰尻部應用最多的長強稟賦督脈盛陽之精氣,升陽力極強[27],體現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其次是頭面頸項部中的百會,其位于督脈和手足三陽經的交會之處,具有百脈朝宗之勢,為治療氣虛下陷證的要穴[28],體現了腧穴的遠治作用。背俞穴可調節臟腑功能,直腸脫垂的病位在大腸,與脾、胃、腎相關,故大腸俞、脾俞和腎俞的應用頻次最多。合穴可反映并調節經絡之氣及臟腑氣血[29],經云“合治內府”即下合穴可治六腑病癥[30],而足三里既是胃經的合穴,又是胃的下合穴,且直腸脫垂與胃相關,故足三里為常用腧穴。募穴是指臟腑之氣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與其所屬臟腑聯系密切[31]。關元是小腸的募穴[32],具有調節小腸分清泌濁的功能,對泄瀉、便秘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且可用于慢性虛損性疾病[28],故可作為常用之穴。原穴能反映臟腑生理病理的狀態[33],氣海為肓之原穴,是腎精化氣所在之處,而直腸脫垂與腎相關,且一般為氣虛下陷證,故常用于治療直腸脫垂。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直腸脫垂以針刺為主,選穴以長強、百會為主,注重腧穴配伍。取督脈、任脈、胃經之穴以補虛復元、益氣扶正,取膀胱經之穴以達“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且注重特定穴應用以達調理臟腑、升陽止陷之功。這些規律可為臨床與科研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