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文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生130 周年了,他告別這個世界也已經75 年了。但我們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延長線上。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人求真”“學做真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等精辟的教育觀點,就像是針對當下的教育問題提出的,與當今黨和國家提倡的“雙減”等素質教育舉措不謀而合。結合當下的教育現狀,我們的教師仍然可以從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獲得直接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教師職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他主張教師要始終把建設理想的社會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牢記自己肩負著改造國民的大責任。教師“必得有個理想的社會懸在心中”。教師的胸懷決定了教師的格局。如果只看到自己眼下的空間,就不會覺得教師職業有什么價值,這樣的教師必然是走不遠的。相反,教師如果有足夠開闊的視野、足夠遠大的理想,有改造社會的勇氣,他就會看見教育的未來,就會為此而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發展自己,最終造福于兒童和國家。“在教師的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所以,我們的老師不要眼睛只盯住分數,那樣的格局就小了,那樣的教育,方向就錯了。
教育的非功利性決定了教師要有奉獻精神。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四言詩形象地表達了這一思想:“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從早到晚都能夠快快樂樂地享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不抱怨、不煩惱,把教育的每一天變成陽光燦爛的日子。
“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
“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金錢主義,最足破壞教師職業的尊貴”。陶行知先生認為要保證每位教師的收入能夠“足供生活之要求”,足以過體面的生活。但這與倡導教師的服務精神并不矛盾,只有教師的服務精神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命脈”。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孔子提出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基本品質,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礎。他認為,“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保證教材教法的“一天長進一天”,不能夠年年“賣舊貨”,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師的讀書、做事、做人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偏廢。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成為“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的國民”,而不是只會坐而論道的書呆子。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僅僅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也要甘心情愿地向自己的學生和老百姓學習:這樣的學習才能把教師“思想的青春”留住,從而“永遠不落伍”。
“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這是教師的偉大之處,也是教師快樂幸福的源泉。所以,最好的教師應該是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教師。教師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教師。教師與學生一起彼此成就,共同成長,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