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輝
(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滕州 27759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余年的發展所積累形成的文化精髓,生命力尤為強大,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首要前提,是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保障,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根基。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及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并堅定文化自信具備重要時代意義。本文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融合路徑展開探討。
從世界發展視角出發,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具備的民族情懷尤為鮮明,中華傳統歷經五千余年發展,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由此可見,針對炎黃子孫展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除可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認同感外,還可提高精神文明追求,推動文化自信的形成。此外,中華文化具備獨特魅力,是實現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珍貴教育資源。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諸多人文墨客均提出多種文化思想,針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均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如莊子指出的“天人合一”,即表達出人與自然相通,為推動人類發展需以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為前提,現代人的發展不可建立在犧牲環境的基礎上,是現代社會發展中需積極落實的可持續發展觀;孔子指出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表現出行為準則層面、道德準則層面古人的高尚情操,將重義輕利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由此可見,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為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需對民族精神命脈加以了解,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具備的教育價值,推動當代大學生形成文化自信。
縱觀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各歷史階段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現代社會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即以我國仁人志士所傳承的精神作為基礎,由此不斷演變,最終形成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文化。此外,中國共產黨無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或抗日戰爭時期,所遵循的文化精神均以社會現狀為基礎,結合時代變化不斷創新精神文化,使精神文化具備較強的時代特色,如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及延安精神等,均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正是由于上述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人民群眾的思想加以鼓舞,引導人民群眾獲取解放,實現民族獨立。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教育工作而言,各高校需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性及多樣性等特點加以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分析現階段社會發展結構可知,社會生產、經濟建設的主要人才來源是大學生,是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力軍。由此可見,大學生是否具備文化自信,是否堅定文化自信同中華民族能否發展、強盛密切相關,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與否也有重要影響。各高校需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作為重點內容。首先,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可同高校重要育人目標相契合,高校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校的核心育人觀念為立德樹人,高校展開教育活動的重要目的是推動社會發展而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因此,高校在教育活動中需將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作為重點,將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融入高校教育活動中,實現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其次是高校實施思政管理工作實效性的重要衡量標準,即學生是否可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大學生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陣地是高校,為社會發展、國家強盛提供高素質的建設者及接班人是高校育人活動的重要目標。因此,高校需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合理應對外來文化沖擊作為重點,堅定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再次,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實現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是構建優秀校園文化的首要前提。大學校園的本職為文化的創新與傳承,大學生不僅承擔著優秀文化傳承者的角色,還是實現文化創新的中堅力量。因此,在此過程中,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將校內及多種社會資源應用至學生文化自信培養過程中,借助多渠道、多種資源的應用實現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展開。最后,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即為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分析現階段國際形勢,文化強國的建設為黨中央精準把握國際形勢后制定的發展戰略,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崗位后,可以社會團體或個人、家庭等方式發揮文化力量,可隱性,或顯性地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由此可見,在我國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具備重要的時代意義。
中華民族在五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諸多璀璨的文化成果,不僅存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文化思想觀念,還存在同時代發展不符的封建糟粕思想。當代大學生需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繼承并弘揚,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針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應秉持揭露及堅決批判的態度。當代大學生需從人民、黨中央的立場出發,借助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應用完成文化精華的繼承與文化糟粕的評判。為此,高校要不斷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培養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在此觀念引導下針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諸多思想加以分析,實現文化精華的弘揚及文化糟粕的摒棄,推動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不斷形成。除此之外,構建健全的傳統文化教育制度還是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分析大學生傳統文化培育活動發現,高校發揮重要作用,并承擔重要職責。因此,高校為實現傳統文化在學生文化自信培養中的融入,需重視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對原有教育制度加以轉變,對功利化傾向的教育加以矯正,將“以文化人”作為重要教育理念,強化頂層設計,健全相應的保障體系、激勵體系、領導體系,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所具備的立德樹人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高校還應重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靈活化設計,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教育同教材、課堂良好融合。高校還應以“人格修養、家國情懷”等作為重點,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對學生政治素養、健全人格、文化自信的形成均可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此外,教師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教師除應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外,還應重視自身的育人職責,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的一項重要構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素養,因此,教師需重視自身傳統文化素養的形成,積極履行傳道授業解惑職責,為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形成創造良好條件,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新時代大學生需將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學習作為重點,對中華文明發揮的重要、積極作用加以認知。中華文明曾同其他人類文明交互繁榮,在世界文化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即便在西方工業革命劇烈沖擊的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未被動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曾同其他種族、地區文化在文化發展歷史中交相輝映,曾為人類文明的高點,分析近現代西方文化發現,其中存在中華文化的影子,且在文藝復興后繁榮發展,為中華文化復興提供歷史依據。新中國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所獲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此種發展、進步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堅實基礎。當代大學生需對可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多種典籍加以閱讀,對典籍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精神實質加以感知,推動自身傳統文化修養不斷提升。借助文化典籍的學習對我國古代圣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廣闊情懷加以感知,還可促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入理解,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分析高?,F階段思政課程開設情況發現,借助中華傳統文化的引入可為課程的展開提供教育資源,是提高思政課程實效性的保障。在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教師需對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意加以挖掘,并將文化深意向學生闡述,促使大學生深層次理解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弘揚、繼承傳統文化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推動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此外,高校還應積極引導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如可設立“經典誦讀”“國學概論”等課程,為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打下基礎,有助于學生強化文化自信。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根植沃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大學生需對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道德理念及哲學思想加以認知,借助知廉恥、辨善惡及明是非等理念的踐行,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發展、形成的重要來源,同時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傳承的重要體現,是無數戰士英勇奮斗而形成的戰時文化,支撐他們的正是自身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新時代大學生在接受高校教育時需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積極主動地接受革命文化,對革命先輩無私奉獻、熱愛人民及堅定信念等優良品質加以學習,以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英勇事跡激勵自己,以此堅定文化自信。
此外,高校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以對學生展開的理論教育為基礎,設計相應實踐活動,將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作為重點,推動學生文化自信的加強。為此,高校主要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首先為高校需對校園文化在學生優良行為習慣、健康價值理念養成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加以認知,借助校風、校訓及校歌等內容的構建,實現良好校園氛圍的營造,對校訓、校歌及校風中的深層次教育價值加以發掘,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及愛心公益等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借助實踐活動的展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層次認知。再次,高校應引導并鼓勵學生以專業特色,或學校特色為依據,完成具備優秀傳統文化特點社團的建立,還應定期組織社團活動,促使學生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最后,學校應將先進的網絡技術應用至傳統文化弘揚中,營造文化教育網絡環境,借助校園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設立專欄,完成相應主題活動的策劃,彰顯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可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需重視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為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持。高校在此過程中需從多方面著手,為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還可借助社會實踐及經典國學課本等活動的展開,推動自身文化自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