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湯先萍
(新疆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對提升青年學生勞動教育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當前,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分析馬克思的勞動教育思想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國的勞動教育將起到指導作用。
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1]這種“改變”便是人根據自己的意識,為達到目的所進行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從古希臘哲學對勞動概念的定義、解釋的基礎上出發,透徹研究“勞動”這一概念的本質及其內涵,經過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對“勞動”這一概念的剖析愈發深刻,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
“勞動”在古希臘中指的是營生活動和自然代謝活動。在古希臘時期,全社會熱衷于參與政治、軍事和公共辯論,認為從事生產勞動是恥辱的,有損身份和地位,只有奴隸才從事生產勞動工作。勞動在古希臘時期是遭到輕視甚至是鄙視,柏拉圖認為作為下等人的勞動者只配成為自身勞動統治的對象。亞里士多德認為奴隸和勞動者是卑賤、鄙俗的。在羅馬帝國時期,從事體力勞作的奴隸被看作是牲口或勞動工具,不具備作為人的資格。[2]
大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只是用來滿足人的物質與財富需求的一種方式,被重視的是通過勞動所生產的產品,而不是勞動本身,這就造成了勞動物化,而并非視勞動為人的本質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們逐漸把視野聚焦在勞動的問題上,開創并不斷豐富勞動思想。黑格爾在哲學范疇對勞動進行闡述,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另一方面他認為勞動只是一種抽象的精神活動,把具體的人抽象為單純的自我意識。對勞動做出全新理解的馬克思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人通過勞動來改變自然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同時,馬克思還批判了為追逐資本利潤使勞動異化的現象。
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理論是我國實施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教育要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終極目的,全面的發展不單純是指人的腦力、智力得到提升,也包含了身體力量的增強。同時,馬克思還指出工人在進行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會同時運用腦力和體力,形成腦力和體力的聯合之后的合力,以此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有助于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和運用,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社會化生產不斷擴大,機器逐漸代替手工工具,勞動趨向簡單化,人在整個生產中的地位發生改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也逐步走向智力化,科學技術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注意到生產過程中不僅需要勞動技術,也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識,生產過程就是二者結合運用的過程。馬克思所主張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即通過人人接受文化教育并同時充分了解生產過程,逐步縮小并最終取消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鴻溝,從而使得未來社會的每個人既是文化人也是勞動者。
1.人的層面
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顯示出了人的主體性,使人從變質的勞動中得到身體及精神的解放。當人所從事的勞動喪失了人的主體性時,意味著勞動異化的開始。在人的身體、精神壓抑的情況下,要實現人的解放就要揚棄異化勞動,進行勞動教育,使勞動解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人在勞動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情緒、需求、意愿、追求,指出了人存在的意義,及如何實現人的自我價值。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是推動人各方面共同發展的理論基礎,它使大眾的視野聚焦在人本身和勞動教育的重要問題上來。
2.在社會發展層面
勞動教育不僅可以使個人熟悉掌握勞動技能,還能培養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創造物質財富。由此可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升了勞動力的質量,調動了生產積極性,對社會的進步具有推動作用。
勞動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于青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培養熱愛勞動的精神具有現實意義。當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在培育青年中的作用,但同國家的要求對照,目前關于青年的勞動教育仍需改進和完善。
勞動教育對于青年學生具有多重意義,不僅可以讓青年學生掌握豐富的勞動技能,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也可以讓青年學生在勞動中提升精神風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反復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仍反映出對勞動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將勞動教育形式化、缺少專業指導教師、教育和活動經費不足,這些情況都使勞動教育不能有計劃地進行,更談不上正式教學。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學生很少投身勞動,也很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教育的缺位和對勞動的輕視,使好逸惡勞、坐享其成的思想在青年學生中蔓延,不利于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勞動教育形式缺乏多樣性
由于教育者對勞動教育的錯誤理解,出現了將勞動教育單純地等同于粗重的體力勞動的現象。勞動教育不是單純地干粗活、重活,也不是刻板的課堂說教,而是通過教育的干預使青年對勞動形成正確的認知,鼓勵、組織青年參與勞動活動,加強社會參與,自覺服務社會。
2.青年勞動教育的體系不夠健全
勞動教育的科學性水平較低,缺少監督和保障教育實施的機制。此外,若要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助力青年的全方位發展,還要準確解讀勞動教育的內涵及目標,認清教育,不能等同于體罰,不能使勞動教育成為懲戒和規訓青年的手段。
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理論教育是前提,正確的理論成果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目前,勞動教育中存在排斥書本和理論的問題,使書本和理論同勞動實踐結合得不夠緊密。書本和理論是無數前人智慧的結晶,離開了這種知識的積淀,勞動實踐就失去了科學性,這是嚴重背離勞動教育要求的。馬克思說:“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第三,技術教育。”[4]在教育的“三件事”中,馬克思將智育擺在第一位,而理論教育是智育的主要方式。書本理論與勞動實踐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書本理論使青年學生更準確地了解勞動教育的本義并提供方法論指導,勞動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使書本理論得到驗證和補充。
當代青年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青年的學識和人格是其今后發展和立足的關鍵所在。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也為當代青年勞動教育提供新思路,青年勞動教育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與時代相結合,促進青年的全面發展。
不同時期的勞動教育的側重點不同,對于不同階段的要求,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形式要不斷更新,使勞動教育與新時期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青年的思想、觀念、行為具有較強的動態性和可塑性,價值觀也處在形成和變化的階段。因此,對于青年的勞動教育要立足于青年的訴求,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及面臨的問題,幫助青年解決困惑。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變化,及時調整勞動教育的內容、形式,讓青年學生愿意接受勞動教育,并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滿足其自身需求。
對青年學生實施勞動教育就是在青年群體中弘揚勞動精神,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和鑄牢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觀念。目標看似容易,但落實起來卻稍為抽象。如何在勞動教育中將高度凝練的勞動精神由抽象化轉變為具體化,如何使勞動精神更加生動形象,這就要有效利用勞動模范事跡。勞動模范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具有卓越成績的勞動者,是廣大勞動者的學習典范。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是勞動精神的具體體現,極具教育意義,可以作為勞動教育的元素。在青年群體中大力宣傳勞動模范事跡和工匠精神,充分利用現實的榜樣事跡,有利于在青年群體中弘揚勞動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對青年實施勞動教育要充分利用新的理論成果和技術工藝,激勵青年學生發揮創新精神,靠自己的勞動迎接和化解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青年學生在投身勞動時還要注意汲取經驗,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社會主義勞動之間的聯系,勵志為社會和人民奉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在勞動中得到歷練,砥礪奮斗,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牢牢把握育人的最終目標和培養準則。青年群體的教育不能只是泛泛空談,不觸及核心問題,只處在問題的邊緣,而是最終要讓青年掌握勞動技能,為社會主義建設蓄力。因此,不僅要對青年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該注重實踐操作,讓他們把握科學的理論知識并應用于實踐操作,這一教育過程就要求理論知識與勞動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對青年進行勞動教育時,要使青年學生深刻掌握勞動科學知識,同時將課堂延伸到社會,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使勞動教育由名詞變為動詞,使青年學生從聽“勞動”變為真勞動,進一步促進青年學生實現理論知識與勞動實踐的良性互動。
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是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閃耀著新的光芒。當前,總結分析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在社會層面,有助于提升社會大眾對青年勞動教育的關注度,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我國進一步深入實施勞動教育。在青年教育層面,有利于及時彌補勞動教育在青年教育中的缺失,為青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職業觀,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