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媛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為了積極有效地解決轉型發展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各高校必須抓好轉型做文章。轉型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創新發展,牢固樹立并深入貫徹落實轉型發展理念,調整人才培養側重點,并根據實際情況改革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尋求新的載體、制定科學機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事業順利推進并收獲可喜的成果。因此,雖然歷經多年的發展,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經積累了諸多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轉型發展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十分艱巨。
我國的經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實體經濟的迅速壯大迫切需要相當規模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作為推動經濟前進的強力支撐,地方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是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這是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倒逼高等教育的改革。[1]2015年10月,我國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及財政部三個部門聯合宣布頒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鼓勵有條件的院校以應用型為目標進行轉變,適應并帶動經濟發展,驅動服務創新。
轉型發展,即在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形勢下,各地方本科院校要轉變辦學思路,將以往的教學重點轉向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廣泛開展校企產學研合作,重點培養應用型、技術型專業人才,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發展所需的有用之才。為新產業、新技術及新業態提供對應服務,是各地方本科院校開展轉型發展工作的突破口,采取校企合作的手段,使培養學術性人才轉向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一類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更加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操及創新能力,專業教學課程的課時與實習操作課程的課時之間的比例將達到7∶3以上。簡單來說,各高校為了轉型與企業之間達成合作,借助企業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理論知識之外,走出課堂,步入社會,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創新意識。
今日之中國正在經歷經濟態勢轉變、經濟發展轉型、產業機構升級等新的變革趨勢。知識經濟日漸替代傳統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形態,集約型經濟替代粗放型經濟。經濟轉型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人才結構模式的變化。[2]但是,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企業的人才聘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在此背景下,各大轉型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目標,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展現出新特點,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教育環境復雜化、主體趨于多元化
注重學術性人才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以課堂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其教學環境及教學主體相對單一。在新形勢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環境由課堂走進企業,學生在企業環境中進行自我鍛煉,教育主體除了教師之外,還涉及社會組織及企業管理者等,相較于之前的教學環境更加復雜。
2.教育內容更加豐富
在學校課堂學習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比如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文明禮儀等。在企業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以實踐為主,例如職業道德等理論知識在企業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內容更廣泛。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其本質要求是“鑄魂育人”,在宏觀層面上,通過規范性設計、程序化安排,形成系統完善的育人體系;在微觀層面上,通過對學生的感染觸動、價值內化、塑造靈魂,對大學生產生價值引領和行為規范的效果,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3]在相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下形成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雖然在某些程度上將學校的教學理論與企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有效結合,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和靈活性,但是由于增加了實習、實訓等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難題。
相關數據顯示,大學生參與實習的地點相對分散,帶隊老師的精力有限,在時間、距離等因素的限制下,帶隊老師無法顧及所有學生。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頻次普遍較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出于自我保護,往往不會選擇與企業管理人員進行交流,仍然會選擇向老師、家長等傾訴,導致企業短時間內無法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政治情況。此外,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實現盈利是其經營的核心,對于實習生的管理和培養偏向專業技能,忽略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無法在第一時間對學生存在的思想政治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并進行有效的疏導。此外,部分學校還存在思想誤區,認為實習只是教學計劃中的部分內容,單純地為了完成計劃而開展工作,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企業實踐過程中未達到應該有的重視程度。
“地方高校轉型”是地方高校在原有地域范圍內積極響應國家頒布的新型人才培養政策、文件,對原有的學術型、研究型或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理念、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進行必要性更新或改變,是對自身發展的更新。[4]但是,目前部分院校對轉型發展的認識不盡全面,一方面,宣傳不精準,使學生對于轉型發展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地方高校轉型類似于職業院校以技術性人才培養為重點,反而忽視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宣傳場所相對單一,只重視課堂教育,忽視企業作為學生實踐教育平臺的重要性。如何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業實踐之中,仍然缺乏有效的解決途徑。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普遍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第一,長期任職的教師思維模式相對固化,在開展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無法切實貼近轉型發展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學需求。第二,教師的工作方式相對比較單一,缺乏與社會的密切接觸,師生之間主要通過說教及開會兩種方式,在實踐場所進行思想教育的經驗少甚至沒有,教學手段無法滿足轉型發展時期的教學要求。第三,缺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背景下雙師型輔導員人才。[5]也就是說,由于教師專業與轉型發展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契合,教師需要在工作過程中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和鉆研,實現角色轉變。
家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社會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家庭是教育的初始場域,自古以來講究“蒙養以正”,所以,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6]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成長,但是,目前學校、企業及家庭三者之間并沒有創建合作機制,開展行之有效的合作,致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斷層現象,違背教育部所提倡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為完善產教融合育人機制,作為育人主體的高校和企業要加強校企主體間的動力機制建設,探索校企主體間的協調機制建設,要注重校企主體間的制約機制建設。[7]一方面,應該搭建實踐領導機構,全面負責學生的實踐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關于學生實習的制度及獎懲規矩,并明確各個教育主體對于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從制度上約束校企合作,提高對學生課外實踐的重視程度。此外,為了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思想狀況,學校與企業之間可以采取“雙導師”制度,即學校指定一批教師作為實習學生的校方導師,全方位遠程地把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思想狀態;企業委派一批思想素質高、業務水平好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作為學生實習階段的企業導師,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把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學生傳授職業道德等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融入企業隊伍。“雙導師”制度能夠打破學生在實習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現象。
各個企業經過長時間發展和經營實踐,已經逐漸形成固有的價值觀念、經營思想、行為準則、企業文化等,其中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例如,企業家的奮斗品質對學生樹立理想、形成志向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客觀的管理制度能夠幫助學生深切體會到行業規章制度的重要性。此外,企業員工間的人際關系相對多樣化,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能健全學生的人格。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學校老師應與企業保持緊密的聯系和溝通,充分利用企業的制度、管理及特色文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努力挖掘企業中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愛國奉獻精神等隱形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整合成典型案例融入思想政治教材之中。[8]通過學校與企業間的資源互補,能夠實現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之間的融合,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更加切合實際,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轉型發展視域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要求授課老師不僅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解決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問題。學校與企業之間達成合作,是雙方在互惠互利基礎上進行的,做好學生在實習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學校而言,符合立德樹人的培養理念;對于企業而言,滿足自身對于人才的需求。二者之間應該資源互補,互利共贏,共同搭建一支思想端正、業務精湛的教學團隊,共同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學校可以專門指派教師深入企業考察或者掛職鍛煉,優化思想政治教學課程體系,豐富實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企業組織工作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的管理員工作為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導師,結合企業文化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學和管理,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順利步入社會。
此外,家庭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轉型發展視域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融合家庭元素,拉近學校與家庭、企業之間的關系,讓家長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后盾,多主體協同育人,共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各地方院校在進行轉型發展時要不斷嘗試并探索“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可謂是一次重大的變革,既促進了本科教育理念的升級,又給各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還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了環境復雜化、主體多元化等特點。因此,想要構建與院校轉型發展階段相呼應,且科學又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首先,從制度上入手,統一安排,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程序的執行規范化。其次,深入挖掘院校與企業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優勢,并將其有機結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內容相互融合,協同發展。最后,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因素,優秀的師資隊伍能夠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質量。轉型發展視域下,各大本科院校均采用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及企業共同承擔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因此,學校和企業之間要協商交流,為搭建專業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團隊注入力量。此外,學生的教育引導離不開家庭,學校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家長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