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倩 龐麗銣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二十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人才振興及鄉村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1]。而作為其中一個方面的鄉村文化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能夠有效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等方面中村民主體意識覺醒、提升村民綜合素質等問題。然而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鄉村文化自身的缺陷,鄉村文化日漸式微,鄉村文化振興迫在眉睫。因此,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關注其文化層面的發展,還應與經濟、文明、生態、社會等層面相互聯系,遵循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總要求,統籌推進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以此來維護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首先,將區域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結合,將現代消費文化與鄉村旅游結合,將鄉村文化的鄉村休閑體驗與鄉村旅游業結合起來。以振興雄山歡樂谷、振興民俗文化村、振興農業博覽園三個文化旅游基礎設施,打造了北方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勝地,用現代消費文化方式提高鄉村旅游業的吸引力。其次,舉辦鄉村民俗節日文化活動,將鄉村地區的節日與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振興村共計開展過八屆“根祖文化節”,每年定期舉辦“長治振興重陽文化旅游節”,成為了振興村的節慶品牌和當地的鄉村旅游業的支柱。最后,鄉村旅游是由具有特色的鄉村建筑帶動的,通過整合地區建筑和居住文化經驗,打造特色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振興村秉持著開發中保護、傳承中超越的原則,以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為主體建設賦有當地特色的民俗酒店,形成具有振興村特點的文化旅游產品[2]。
首先要推動農林牧副漁業的融合,發展多類型融合產業,帶動產業優化升級。通過統合農業、旅游、教育、康養、文化,推動和提高創造性農業和功能性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振興村按照農業參觀、農務體驗、采摘蔬果、農藝展覽等不同功能,分別建設六處特色化農莊、三處規模化種植基地,以及三處農藝博覽園,采取公司+農業+農戶的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提高了鄉村文化旅游業的品質。其次,整合鄉村土地資源,把鄉村產業融合與城鄉規劃、土地資源使用總體規劃進行有效銜接,振興村通過對鄉村宅基地、土地整治等方式實現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明確鄉村產業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成立了長治縣振興鑫源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共流轉土地6331畝,推動經濟作物種植。中藥材種植、核桃經濟林、油葵種植初具規模,打造出全國農業綠色產品示范基地。最后,產業融合促進建設田園綜合體,振興村因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伴有振興集團這一既自籌資金投入大又有持續投入能力的開發主體的條件,聯合郜則掌村、向陽村等村莊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秉持以“特”為先、以“文”為魂、以“旅”為徑的綱要,以農業資源為核心,將文化資源、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轉化為經濟優勢,轉型走出了一條“三產融合”與農業文化旅游相結合的綠色田園綜合體的道路。
首先,繼承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將天人合一、克己復禮、忠義孝悌、善惡曲直、禮義廉恥等傳統道德規范融入進鄉村文化。振興村繼承了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風氣,形成了和諧的氛圍。其次,秉持革故鼎新的態度,融入時代精神,以現代社會的理性主義原則和時代價值標準為準則,摒棄傳統鄉村文化中的愚忠愚孝、保守封建、重男輕女等不良習俗。振興村在繼承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孝德文化。村里還修了孝廉公園,公園里有24孝雕塑,雕塑下方有24孝的故事,村民經常能受到“孝”文化的熏陶。此外,歷年隆重過重陽節,定期舉行各種各樣具有特色的活動,進行孝德星的選擇,經過推薦、選擇等一系列流程,評選出“好兒媳”“好公婆”“十佳孝星”“孝行典范”等典型,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品。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振興村成功將鄉村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充溢在村民的生活中,形成文明、和諧的良好鄉風,增強文化信心,邁出促進鄉村文明建設新的一步。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鄉村日常生產生活相結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鄉村文明的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中國是基于地域文化的社會,鄉村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都有聯系。振興村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的“倡導新時代文明風尚,杜絕一切不文明行為,嚴禁亂扔垃圾、高空拋物、私搭亂建、非法侵占、強拿索要等行為”“村落委員會有權管理和停止私人電線私拉現象,個人改變管道,浪費水資源”“鄰居相互尊重和友愛”,這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國家價值與日常生產和生活相結合。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家庭風格、民俗、鄉村風格相結合。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支柱。振興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和價值形式綜合起來,走綠色變革和發展道路。在振興家訓的“盡孝祖國,盡忠報國,盡情交友,盡職創業”“以德交友,以友為鄰,誠信為上,幫困扶貧”“子孝父慈,母慈媳敬。兄友弟恭,婦溫夫愛,睦鄰親友,家道始興”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村民要學法、知法、守法,爭做合格公民,維護法律尊嚴”“手持正義,肩挑道義”“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兩袖清風,浩氣長存”[3]等就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融入到日常生產生活中去,潛移默化地培育文明鄉風。
在文化建設方面,首先需要發揮新鄉賢文化的治理功能,發揮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頭羊”作用,積極打造新鄉賢回歸機制,同時挖掘和培育本土人才。振興村成立了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并且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吸引了大量的鄉村知識分子和文化能人,同時還培訓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其次,在制度方面,發揮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培育發展協同治理機構,增強農民群體的參與感,鄉村黨員處于農民群眾中的鄉村精英的地位,做好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其他農民。振興村黨支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施黨員管理積分制、六制一體等管理制度。六制一體指的是村干部坐班制、村級例會制、例會排名制、末位約談制、工作督查制、年終獎懲制六種制度,確保了黨員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正規化、長效化。創辦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促進了村民參與決策,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改善了村落級別的治理機制,提高振興村村民自治水平,確保振興村村民可以便捷地使用自己的民主權利。
為了確保鄉村自治的長期有效性,必須建立合理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理想化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然是“以政府主導、農民需求為核心、企業及第三組織參與”的多元參與合作模式[4]。一方面,作為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制度的領導者和創立者,政府必須占有主導地位。其主要責任是制定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主要政策,制定保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正常運營的制度,監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的投資、生產、供應;還要成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投資主體,而在振興村,振興集團的投資主體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另一方面,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存在著農民的文化需求表達不清,只管“送”不管“種”的困境,這時候第三部門和企業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供給中就承擔起了獨一無二的重要角色。它是政府和市場以外的社會力量,是對政府和市場的補助和平衡。它提供了一種公共文化產品,可以及時適應農民的多樣化和變化需求,迅速滿足農民的多種文化需求。因此,振興村確立了多文化資本投資機制,加強了鄉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推動了鄉村治理形成和諧氛圍。
為了推進農耕文化,必須激活農耕文化豐富的物質遺產,開拓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振興村不僅充分繼承了農耕文化中的精耕細作傳統,既種植基礎的糧食作物又種植經濟作物,如金銀花、油葵、油牡丹、核桃、中藥材等,還保護并恢復古建筑,槐蔭寺在舊址重建,新修建了3座茅草小屋,新建成具有新活力的振興壇和振興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振興村歷史悠久,農耕文明影響深遠,民俗活動特色鮮明,有農忙時節的家庭民俗活動和農閑時節的群體民俗活動,用來勉勵農事、祈求豐收、祭祀土地、慶賀壽誕等,如祭祀活動、豐收慶祝、根祖文化、孝道文化等延傳至今。另一方面,為了推進農耕文化,必須培養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學文化概念,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生態意識。而振興村的田園型休閑度假旅游體系是以生態培育為基礎,以現代農業為主導,以休閑觀光為主線,以避暑康養為特色,實現了鄉村文化旅游業的循環利用與生態發展的綠色轉型。
打造生態宜居的鄉土社會,不僅要做到傳承農耕文化,保障村民有良好環境,還應當打造精神上的綠色家園。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相對封閉的鄉土社會逐漸打開,城鄉差距過大也引發了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觀念的滋生,加之傳統的鄉村倫理文化中的小農思想和家長制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鄉村倫理文化正在逐漸衰退,失去了村民在精神上的價值認同。為打造村民們生態宜居的精神家園,應復興鄉村倫理文化。一方面,傳承優秀的鄉村倫理文化,要將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價值理念相結合,既要傳承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也要弘揚現代社會井然有序的生活理想;既要主張仁愛民本,也要鼓勵遵紀守法。為弘揚優秀的倫理文化,振興村將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這些優秀鄉村倫理文化精髓加崇字打頭命名,叫作崇仁路、崇義路、崇禮路、崇智路、崇信路、崇賢路、崇德路、崇文路、崇明路,打造村民純凈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要給傳統的鄉村倫理文化注入時代內涵,將城市的科學理性、政治理性融入鄉村倫理文化之中,用先進的規章制度抑制不良觀念的滋長。振興村創建了特有的一約四會,即“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章程、禁毒會、道德評議會”[5],用規章制度打造生態宜居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