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玲
在多媒體盛行的當下,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飆升,促進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在穩定的生產活動及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人們將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娛樂中。數字媒介時代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爆炸式的信息時代不僅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也極大觸動了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或具體的審美活動。網絡提供了五花八門的審美資源,審美奇觀也隨著人們的感官需求被認知。隨即,審美活動在網絡空間中的互動性越來越強烈,而緊扣于互聯網活動空間的審美觀也逐漸明顯,并表現出同傳統審美觀念迥異的變化。
互聯網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活動,21世紀之下的時代風貌和一些審美風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其中,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審美對象的病態化,尤其在對兩性的審美上,傳統的自然、和諧、內外相濟、剛柔有別等標準發生逆轉或邊界模糊。
中國古代的女性審美,側重強調溫婉純潔的陰柔之美。《詩經·衛風·碩人》中寫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僅僅八個字就將女子的美貌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顰一笑都完美地達到所謂的“傳神寫照”的效果。《國風·陳風·月出》“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在月光的渲染下,更是將女子的“容色之美”“姿態之美”與自然完美融合起來,女子的魅力綻放出來,可以說是“增一分太腴,減一分太瘦”。總之,無論是唐代的“以胖為美”的豐腴美,還是清代的“以纖瘦為美”的輕盈美,都是描寫女子和諧、干凈以及純潔。古代的男性審美,不同的時代審美要求也各有千秋,有崇尚孔武有力之力量美的,有對玉樹臨風津津樂道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在孟子筆下的“充實之謂美”,與孔子的文質彬彬不同,孟子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大丈夫品格,突出男性的陽剛力量之美。
西方亦重視審美對象的和諧、勻稱。如,畢達哥拉斯學派強調“美就是和諧”[1]。從最先的在音樂中強調和諧發展到建筑、雕塑、“黃金分割”等都講究比例的和諧之美。米隆的《擲鐵餅者》以正在投鐵餅的運動員的一個身形,詮釋了當時男性追求的一種莊重、健壯以及和諧力量之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新的生產方式登上歷史舞臺,生產力的發展帶動商品生產的快速運轉,“個人與社會都被極其強有力的刺激劑激發出來;一切都經常的一次次爆發燃燒,一切都奔向廣闊的天地。人的精神想竭力的超越自我,飛躍現實造成的障礙。所以誕生了全新的人,具有全新的觀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前后,女性皮膚晶瑩剔透,肌如白雪,豐腴柔美,勻稱和諧才算是美[2],與中國論美相類。簡單地說就是富態的女人才是最美的。而男性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也同樣被迷戀。健康強壯能帶動生產力的發展,展現出一種力量美。
人之所以能在東西方成為重要的審美對象,原因正如“人體到處都顯示出人是一種受到生氣灌注的能感覺的整體。他的皮膚不像植物那樣被一層無生命的外殼遮蓋住,血脈流行在全部皮膚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動的、有生命的心好像無處不在,顯現為人所特有的生氣活躍,生命的擴張。就連皮膚也到處顯得是敏感的,顯出溫柔細膩的肉與血脈的色澤,使畫家束手無策[3]。”外表的美和內在的靈魂氣質成就生氣灌注的整體,因此,古往今來雖有具體標準的差異,但自然、和諧、內外相濟成為共通的人體審美理想。
而在互聯網時代,審美觀念發生轉變。在消費文化的影響下,豐腴、勻稱和諧的美不再受追捧。男女兩性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所接受的文化氛圍的不同,導致呈現出不同的氣質特點,人們改變對以往男女性的外在形象和氣質上的嚴格定義,不再是追求女性的“窈窕淑女”形象,男性的陽剛堅毅形象。
葉朗先生曾說過:“審美趣味是一個人的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審美理想的綜合,是一個人審美觀的集中體現,它制約著主體的審美行為,決定著審美主體的審美指向[4]164。”審美趣味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審美體驗,同時也影響著審美體驗中的意象世界,例如兩個人同時讀杜甫的詩,欣賞莫奈的畫,美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傳統審美觀注重無功利、超越性、凈化、提升,并且追求崇高的無限性,超越性,不會局限于單一。康德認為:“崇高對象的特征是無形式的,即對象形式無規律、無限制[4]176。”以巴赫為代表的巴洛克音樂以及哥特式教堂,音樂和建筑中賦予藝術的是連綿不絕的宏大與崇高。休謨認為審美趣味是一種情感能力,能憑借著想象產生的美,它不僅與民族、時代與個人的差異有相對性,而且也是因為人的自然本性相同而產生的一致性。西方強調的審美體驗從來不是固定的,審美趣味需要去想象、去感覺甚至于去超越。
在中國的傳統審美觀中更多的以“言志”“緣情”為主。強調一種美善統一的審美趣味,起到協調社會政治關系從而達到穩固國家政權。傳統的審美觀是無功利性的,追求一種超越性以及擁戴真實的美,無可復制的美不再是局限于現有的知識去追求美,更多的是超越主體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并且達到教化,提升道德的作用。
互聯網時代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人們的審美標準,審美體驗都局限于固有的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逐漸脫離原本對精英文化的追求,更多是把目光轉向土味文化和審丑現象。2017年,土味文化正式進入大眾視野,在抖音、快手等各大平臺以“土味視頻”“土味情話”等方式進行演繹。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李子柒,早期李子柒的內容也只能用“土味視頻”進行概括,拍攝和剪輯都比較粗糙。而后期李子柒的視頻主要以親情、傳統文化及傳統美食為主,題材大部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將從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來進行剖析。存在的外部因素在于,依托于互聯網的發展還有自媒體的興起,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大力發展,平臺的興起使得制作門檻不斷降低,加之網絡文化所固有的包容性,人員龐大,群體立場不一致在平臺里相互摩擦,產生了思想上的差異。
存在的內部條件在于,土味文化審丑現象的出現,其實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消弭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的界限。人們不再追求高層次的、高質量的精英文化,反而轉向日常的、瑣碎的土味文化。實質是一種非理性意識的表現,也是大眾內心的一個反射。那么丑作為廣義的美,那它的審美價值到底體現在何處?葉朗先生在《美學原理》中曾提過:“一種丑是作為美的對照和襯托,也就是說,因為有了丑,所以美的更美了;另一種是生活丑轉化為藝術美,也就是說‘美麗的描寫’生活中丑的東西,丑就變成美了[4]329。”其實,在土味視頻中的大多數內容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平常的話說就是比較“接地氣”,滿足大眾追求的娛樂心理,“泡沫式”的文化稍縱即逝,即使當時帶來一時的快感,但凡理性一點可以發現,這樣的視頻就是快餐經濟,幾乎毫無營養。
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互聯網的確給我們帶來寬闊的審美視野,并且使我們的審美活動愈發頻繁,對人們的審美活動產生影響,如果聚焦在每個人身上,更為集中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不管是抖音快手還是嗶哩嗶哩的土味視頻,內容都以一些夸張、惡搞以及扮丑的話語消除比較嚴肅的話語,越來越模糊審美的界限,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并且在審美活動中有更多展示的機會。但是,在大技術的推動下更多的人從追求精英文化到降低審美標準反而追捧較低俗的審美。
數字媒介時代下的人們漸漸遠離自然靈動感,而偏向生硬刻板的形象。不可否認的是數字媒介給更多的物體帶來更加精致的深加工,不僅提高生產力或生產技術,也給物的包裝提供一定的有效裝飾,更能滿足現當代人的審美,從而造就這一時代的審美風尚和時代風貌。“審美風尚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中流行的審美趣味,時代風貌則是一個社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顯示的相對比較穩定的審美風貌[4]359。”時尚也體現出互聯網時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追求及生活方式,并且在這個時期形成為整個社會的一種精神氛圍。但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精神氣氛中,人們并沒有將互聯網合理發揮,反而審美意識受到了扭曲,對于物的審美變得更加的刻板且沒有了靈動。
傳統審美觀念強調美對個性的助成作用,強調多樣化的美的表現。中西方傳統的審美觀念作比較,中國古代傳統的審美意識重在寫意,而西方重在寫實。“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池塘生春草”等都是通過審美視覺而聯想出的意象世界,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還強調“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與天地之間達到和諧協調,成就審美的最高境界。傳統的審美將“情”與“景”結合起來,構成獨特的審美個性,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審美意識占有重要地位。通過這樣的審美創造出的任何東西都是獨一無二且不能重復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等所表達出不同的審美意象,即審美觀念也不同,所以風格迥異的審美精神對美的個性有促成的作用,從不同的詩人中呈現出多樣性的美。
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已提出“美是和諧的”這樣著名的話題,只不過他們所提出的“和諧”是以數和線條的比例的關系為基礎的,如:“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目[5]。”而亞里士多德認為美的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6]。”不管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審美還是古希臘時期的審美都比較重視“和”,只不過所表達的形式不一樣,古代中國注重從自然中發現美,西方也提倡要學會模仿自然。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亦重視意象。狄德羅在《畫論》這樣說過:“凡是自然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沒有不正確的。”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中也強調了傳統的藝術品是不能進行復制粘貼的,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風格,并且藝術品經過藝術家的精心打造而變得獨一無二。同時他們也認為不僅是模仿自然更多的是超越自然,所以,他們在這樣大環境中不甘于只是滿足視覺上的真實視角,更多的是通過想象和創造成就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作品。
數字化網絡時代成就大量的工藝作品,可以說得到量的積累,但是并沒有實現質的飛躍。傳統的人工刺繡講究的是一種中和、協調以及對稱的美學原則,這更能體現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相認可,達到“美美相和”的美感。在互聯網技術時代,千篇一律的藝術作品呈現在大眾面前,作品沒有靈魂,人們的審美視野也變得狹隘。傣族的手帕與絲巾,兩者選材比較有講究,眾所周知傣族在德宏、西雙版納比較多,自然看到這一類的飾品也比較多。飾品恰好是傣族人民用來展現自己傳統手工藝的一種標志,但是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西雙版納,這樣的飾品已經喪失原有的靈氣,更多的展現是一種刻板的樣式。更多的是機器的大批量生產,這并不能體現甚至是達到“美美相和”的美感。
在這樣的時代人們一邊高喊著自由與個性,實際上卻陷入批量生產生活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在傳統的審美理念中,任何稱得上是藝術作品的都應該給人帶來一些反思,并且能在作品中發現美、創造美以及欣賞美。然而可笑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和審美高度去深挖解讀作品的傳統意義。不管是審美意識還是審美精神都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獨特性,反而更多地去追逐一些毫無審美意義的東西。
在數字媒介時代,人們的審美觀較之傳統媒介時代確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無可厚非的是,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考驗,也是一塊極具挑戰性的墊腳石。在這樣的時代面對審美嬗變的現象要學會正確地認識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聯系。我們要學會培養審美認識,提高審美標準,培養審美能力。“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光中,世界永遠是那么暗淡,千篇一律,缺乏生氣。但你一旦擁有審美的態度、審美的心胸,那么在你面前,感性世界永遠是新鮮的,五彩繽紛的,富有詩意的[4]408。”即使我們處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這并不阻礙我們走到生活中去發現美,走到自然中去感受美,走到藝術館中去想象美。世界的一切美都在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客體散發的魅力在于主體的理解。我們作為審美主體要學會追求一個審美的人生,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去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