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顏色使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姿態萬千。它包圍在人們的身邊,應用于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如物理學、地質學、化學等。色彩的存在是顏色詞產生的先決條件,它的微觀變化促進了顏色詞的不斷發展。同時,單純的顏色詞背后往往會有其他的文化聯想義,這種聯想與社會集團的生活習慣、風俗、文藝、以及歷史事件密切相關。顏色詞深植于社會環境和時代的土壤中,同一個顏色詞在不同的社會中解讀不盡相同。
顏色的不斷變化和增加客觀上豐富了顏色詞的描述,顏色詞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
1.單純顏色詞
單純顏色詞源自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基本顏色,它是人類認知中最為普遍的顏色,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和包容性,泛指某一大類的顏色,這一色系中可以分成若干小類。體現了人類對顏色最基本的認知。例如:紅、黃、藍、綠、黑、白、紫等。
到時,大概只能進養老院,天天坐著輪椅,孤獨地看著墻外的樹葉發芽、變綠、變黃,又一片片飄落在地上……年復一年,就這樣度日過月,寂寞地等待死亡的到來……死亡!
——路遙《平凡的世界》
上述例子中,所出現的顏色詞均是對物體顏色和感官體驗的最基本描述。
2.衍生顏色詞
隸屬于同一個色系,分類更加細化,描述客觀事物更加準確形象。
紅色:緋紅、深紅、淺紅、暗紅、磚紅、大紅、棗紅、酒紅、西瓜紅、桃紅、鮮紅、血紅、朱紅、玫紅、紫紅、粉紅等;
藍色:深藍、淺藍、水藍、天藍、寶藍、湖藍、海藍、孔雀藍等;
黃色:深黃、淺黃、嫩黃、焦黃、鵝黃、土黃、姜黃、杏黃、明黃、米黃、金黃、橘黃等;
綠色:深綠、淺綠、草綠、嫩綠、翠綠、墨綠、青綠、碧綠、豆綠、薄荷綠、橄欖綠等。
六月,長江岸上一片碧綠蔥蔥,無論是樹、稻田,還是湖泊,都像油畫一樣在深淺不一的綠的層次上涂上層亮油,油菜花一片片嫩黃、鵝黃、奶油黃,像是在一塊綠臺布上擺著幾塊黃澄澄的蒸糕。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
例子中“碧綠”描述了整體的視覺效果,而“嫩黃”“鵝黃”和“奶油黃”則勾畫出了顏色的深淺不一和層次感,如果單獨用黃色,達不到這一使用效果。
3.流行顏色詞
顏色詞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中也添加了時代的元素,在它們的身上能看到流行的印記。比如,死亡芭比粉、土豪金、霧霾藍、香檳金、誘惑紫等,流行顏色詞在表示色彩的同時影射了人們內心的情緒,更偏重于主觀感受,它甚至可以單獨使用,不再像單純顏色詞和衍生顏色詞是用語言單純地描述和形容客觀事物。
先是,“土豪”短短一個月在微博上被提及5000萬余次,讓“高富帥”等流行語黯然失色;接著,“土豪金 ”在營銷市場獨領風騷,敘說著人人都愛土豪金的傳奇。
——2014年1月21日《人民日報》
例子中的“土豪金”從心里層面折射出人們對財富的強烈渴望。
詞義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結果,但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不斷向前發展和變化,認識具有時代局限性。一個詞的詞義分為概念義和色彩義,概念義直指詞義中直接反映客觀事物那部分內容;色彩義直指人們的主觀認識。在顏色詞中,色彩義主要體現為感情色彩義和民族文化色彩義[1]。
1.具有感情色彩義的顏色詞
大部分的顏色詞不具有感情色彩義,僅限于客觀描述物體的顏色。但多數單純顏色詞,后面加上特殊后綴,可通過顏色表現出內心的厭惡與不喜歡。表現形式為單純顏色詞+后綴,如×了吧唧、×不溜秋、×吧刺啦。
×了吧唧:紅了吧唧、黃了吧唧、藍了吧唧、綠了吧唧、黑了吧唧、白了吧唧、紫了吧唧;
×不溜秋:黑不溜秋、灰不溜秋、黃不溜秋、綠不溜秋、紫不溜秋;
×吧刺啦:白吧刺啦、黃吧刺啦。
通過組合會發現,×了吧唧比×不溜秋和×吧刺啦的組合能力更強,幾乎適用于所有的單純顏色詞。
老天爺,真沒想到,這位老先生竟然也戴上了脖圈!這是什么脖圈喲!黑不溜秋,皺皺巴巴,要多窩囊有多窩囊,我撇了撇嘴,轉過臉來。
——莫言《丑兵》
例子中,用“黑不溜秋”這個顏色,形容老先生的邋遢和不體面。
2.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義的顏色詞
某些顏色詞在歷史文化的積淀中有特殊含義,用于特殊場合。這些特殊的含義經時間考驗后,穩定地成為該詞的文化內涵。如紅色在中國歷史中源遠流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今天,大型慶典的布色,仍以紅色為主。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生種花家”(注:種花=中華),這是很多網友看《了不起的匠人》時的彈幕評論,真實的語言反映了年輕人在面對偉大匠人和古老手藝時內心的澎湃和感動。
——2017年6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現在“紅色”在很多正式場合已被譽為“中國紅”,增添了民族色彩和愛國的意味。
色彩是大自然賦予的,由于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又衍生出種類更加繁多的色彩,為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由此顏色詞應運而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色”字的解釋是:“色,顏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可見,“色”的本義是指臉色,后由于詞義擴大,衍生出色彩之義。顏色詞的不斷增加與細化,能更準確形象地描述人們眼中的客觀事物,同時,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精準程度。顏色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原貌、時代的變遷和當下的特點。比如現在流行的顏色霧霾藍,霧霾是工業化進程中無視環境因素造成的空氣質量下降,導致視覺效果的天空顏色是灰蒙蒙的,人們借用這一特點來形容透明度偏低的藍色。
顏色不僅是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它在某些場合也折射出人們的心理變化。成語“青眼有加”出自唐房玄齡《晉書·阮籍傳》,阮籍是性情中人,母親去世,嵇喜前去吊唁,阮籍因他世俗而不待見他,直翻白眼,及至其弟嵇康到訪,截然不同,阮籍馬上變作青眼熱情招待,“青眼有加”表示對人尊敬;灰色比喻的是頹廢、失望和消沉的心境,如心灰意懶、灰頭土臉;藍色沉穩的特性中含有孤寂的意味,古詩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顏色詞可以渲染客觀環境,使客觀環境主觀化,暗示人物性格命運或者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如《紅樓夢》中王熙鳳首次亮相的服飾顏色,“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金色”反復出現強調了少奶奶王熙鳳在賈府尊貴的地位,凸顯出她咄咄逼人的性格,暗示了她內心的貪婪和虛榮。她的服飾顏色整體搭配鮮艷明麗,眼花繚亂,人生正值春風得意,在當時的服飾文化背景下,折射出她個人較低的文化修養。
紅色在中國傳統中文化象征著團圓、美滿、喜慶、吉祥,這源于中華民族祖先對日神的向往[2]。逢年過節,高掛的大紅燈籠,大門兩旁的紅色春聯,營造了節日喜慶團圓的氣氛,增添了濃郁的年味。洞房花燭夜的擺設,以紅色為主,新娘的嫁衣、蓋頭,燃燒的紅燭,洋溢的是幸福,目的是討吉利。“紅娘”一詞,源于《西廂記》,人物雖是配角,但有“四兩拔千金”的作用。因此,漢語中帶有“紅”字的詞語一般表褒義。譬如,光榮榜稱為紅榜;饋贈和獎勵時用“紅包”;相思子又叫紅豆。
其次,紅色象征著順利與成功。如紅運、開門紅、紅人。紅色還會讓人聯想到革命,有積極之意。如紅軍、紅色政權、紅領巾、紅旗等。當下,文學閱讀中倡導重溫紅色經典,旅游有專門的紅色路線。
白色跟紅色相反,它在中華歷史中與死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喪事稱為白事,要打白幡。自古以來,祭奠已過世的人,以白色為主,胸前別的花,所穿的喪服均為白色。漢語中很多帶“白”字的詞具有貶義。譬如,戲曲中奸臣形象是白臉;封建社會里沒有功名的人是白丁;什么都沒有稱為一窮二白。
白色還象征著反動,有消極之意。如白色政權、白色恐怖。戰爭中表示投降的旗子是白色的。除此之外,白色還有莊嚴、肅穆的聯想義,如國際上公認的正式官方文書,涉及有關政治、外交、財政等重大問題的文件,因封面為白色得名為“白皮書”。
隨著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與滲透,西方國家白色的聯想義漸漸地為國人所接受,白色也被賦予了樸素、雅致、貞潔的意思。在中式婚禮中,舉行儀式時穿婚紗,這成為人們心中美好、純潔、幸福的象征。
黑色讓人聯想到死神、邪惡、陰暗、秘密、隱蔽、不光明等不好的事情。黑話是幫會、流氓和匪徒等所使用的暗語或者是反動而隱晦的話;黑貨指漏稅或違禁的貨物;黑幕指黑暗的內幕;黑錢指從不正當渠道獲取的金錢;黑幫是社會上的犯罪團伙。“天下烏鴉一般黑”形容惡劣的社會氛圍。此外,黑色有莊重、嚴肅的聯想義,現今我國對死者的悼念仍帶黑紗。
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人們出席高級會議時穿黑色西服;學士服的顏色也是黑的;黑色服飾現已走入大眾審美,被稱為永不過時的顏色。
黃色在我國幾千年的帝制社會中一直是高貴的顏色,它和紅色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色調。皇帝的龍袍是明黃色。《漢書·律歷志》云:“黃色,中之色,君之翼也。”先祖們在黃土高原上日夜勞作,抒寫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兒女被稱之為“炎黃子孫”,這些都給黃色蒙上了一層權貴、神圣的色彩。例如“黃袍加身”的故事,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現今河南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部下給他披上了象征著皇權的黃袍,擁立他為皇帝,后來人們用這個詞來指政變成功,奪得政權[3]。
黃金是財富的代名詞,“黃”引申為寶貴的意思。如黃金時間專指晚間八點鐘;黃金時代是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時期或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近年來的十一黃金周已變成上班族心心念念的期待;建筑學中的黃金分割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造型的美感。
“黃”也指事情失利或計劃破產。如買賣黃了;口語中情侶分手用“黃”;成語“黃粱美夢”,出自于唐·沈既濟《枕中記》,比喻不切實際無法實現的如意算盤。
隨著時代的變化,黃色的尊貴義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淫穢、腐化、墮落的貶義,有色情的意味。如黃色小說、黃色錄像、掃黃等。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機勃勃,這個顏色通常用來勾勒詩情畫意的場景,給人以無限的美感。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描繪的是春意盎然的江南。還有花紅柳綠、青山綠水等詞語也帶給人無盡的遐想。
綠色在古代文化常識中,屬于間色,由兩種顏色調和而成,與正色相對,所謂正色即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正色意味著正統,間色往往指不純正、非正統,暗指地位低下卑賤。宋元時期,下九流的卑賤之人服飾為綠色,如伶人、樂工、娼妓等。元明兩代官方明文規定娼家男子戴綠頭巾。后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綠頭巾被稱為綠帽子,又增加了淫穢的意義,故詞語 “綠帽子”,現指某人之妻與其他異性有不正當的關系。
現代社會,人們更加關注環境,綠色有無公害,健康的意思,常與環保聯系在一起。與我們生活聯系密切的綠色蔬菜、綠色出行等,均關系到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由此延伸綠色代表安全,生活中有各種綠色通道,如腦卒中綠色通道等。
紫色和綠色一樣,也屬于間色,由紅藍合成。紫中有紅,故而能亂紅色。《論語·陽貨》中有“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也,惡利口之覆邦也。”孔子厭惡紫色取代了紅色,厭惡鄭國的音樂取代了雅樂,厭惡伶牙俐齒的人顛覆國家。后來,人們往往把以邪犯正,犯上作亂稱為惡紫奪朱。王莽篡漢的史實在《漢書·王莽傳贊》記載為“紫色蛙聲,余分閏位”,強調的是以下亂上。
紫色也具有吉祥的聯想義。如紫氣東來,源自道教典故,記載于西漢劉向的《列仙傳》中。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函谷關的將官尹喜見一團紫氣從東方而來,依據天象推斷,知有圣人將路過此地,果然老子倒騎青牛而來,留下了五千字真言,即后世熟知的《道德經》,后便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降臨,因它有吉祥的兆頭,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現今,紫色是優雅、高貴的代名詞,如植物紫羅蘭的寓意,紫色充滿了浪漫和神秘,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總之,各種顏色詞除了表示感官上的單純顏色之外,每種顏色詞都呈現出豐富的聯想義,這種聯想義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世代傳承。它們不僅用來描繪人們眼中五彩斑斕的世界,更能形象地捕捉到人們內心的微妙變化,甚至用顏色詞來暗示無法言說的秘密。同一個顏色詞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所體現出的聯想義有異同,同時,它們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擴大或縮小它們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