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林
地方文化是限于一個區域內,與其他區域表現出不同的歷史文化及風情樣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建筑風格等呈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征的文化。所以說,地方文化代表著一個區域獨有的文化,從總體上對于區域內人們的思維方式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地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呈動態發展的趨勢,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化對地方文化造成了較大沖擊,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區域內人們的思想文化,導致了地方文化漸漸淡化。基于此,對地方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并加速地方文化的發展,是對地方文化最好的保護。
地方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大分支,蘊含著豐富的傳統元素,也體現著“人文理性”“修身養性”的優秀品質。高職院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教育過程中就要以“服務”為主要前提,培養綜合能力強、素質水平高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1]。從學生個人層面來說,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其今后能否迅速接受企業文化有著直接聯系,同時也關乎到自己的事業與前程。而從高職院校與社會的角度來說,地方文化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發展空間。為此,高職院校承擔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至關重要。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地方與高職院校之間的關系并非單向性,而是共贏的合作關系。高職院校存在于地方區域內,就有責任承擔起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的重任,為此,樹立服務型理念,才能更好地獲取政府及社會的支持與信賴,進而促進高職院校更好的發展[2]。而高職院校加強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將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職院校相關學科教學當中,從而形成地方特色文化課程,進一步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近些年來,地方文化就仿若一個區域的“名片”一樣,深受廣大學者及政府、高職院校、社會團體等的關注,加之各地相繼頒發了很多相關政策,希望社會人士能夠通過多種手段來大力發展地方文化。但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要深刻地認識到,對于地方文化的發展切不可走思維單一的路線,而且還要注意資源過度開發等問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區域特點、區域定位是打造地方本土文化的基礎。而想要將地方文化大力發揚下去,就需要突破傳統傳承模式的限制,勇于嘗試融合式發展路線,將地方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帶動地方文化創新發展引領創意潮流[3]。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若僅依靠辦學規模、學科專業、師資力量等,難以突顯出文化育人效果。在人才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高職院校融合地方文化強化辦學特色,成為自身發展的一項社會性戰略。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發展優勢,結合當地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充分利用好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體系中,建設特色學科專業,推動兩者的共同發展[4]。政府、高職院校在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過程中應發揮各自的優勢,而高職院校作為文明傳承的載體,更應承擔起傳承地方文化的重任。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高職院校也在不斷進行創新,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建設力度,不僅有利于地方文化走出區域,還能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不斷豐富社會服務的形式。
對照國內外成功的實踐經驗,政府與高職院校在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迅速壯大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與高職院校協同合作的成果。一方面,政府必須要認識到高職院校在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的主體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夠促進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效融合,并進行全方位的交流,進而制定相關的文化產品發展規劃,確保項目的實施[5]。基于政府的政策指導上,通過交流與討論,從意識與行動上達成共識。另一方面,需要在發展中不斷轉換管理理念,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擴大高職院校的自主辦學權,給予相應扶持資金,促進高職院校對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傳承。
在高職院校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可依據地方文化的產業鏈來完善相應的地方文化學科,通過有效的政產學研全面落實地方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增設地方文化研發計劃,使地方文化資源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傳承地方文化不能僅依靠政府平臺,高職院校的發展平臺要充分利用起來,并通過建立特色專業,提升地方文化的傳承效果。高職院校可發揮第一課堂及第二課堂教育教學主陣地作用,以合理的手段來融入地方文化的內容進行傳承。高職院校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通過學習地方特色文化,能夠對地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從某種層面來說,也是推動地方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選修課的方式開設有趣的地方文化課程編輯成為校本課程,如此便大大拓寬了高職院校傳承地方文化的渠道。高職院校在傳承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常常忽略了對傳統課程的影響,以至于在傳承文化時會出現不符合文化傳播要求的現象。為此,高職院校應對校內傳統課程不斷進行優化,使其能夠與地方文化進行有效融合。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安排課程教學計劃,確保各個學科都能夠發揮出其作用,達到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的目的。
高職院校提高辦學定位的重要舉措,便是加強建設特色品牌專業,因此,高職院校可以以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作為主要目標,突破學科本身的限制,建立一支擁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優勢學科背景的研究隊伍,搭建創新地方文化的全新平臺。以地方文化項目為牽引,充分發揮出團隊集體的優勢,由政府引領,高職院校通過采集地方文化的資源信息庫,搜尋地方相關的地方文化資料,并深入發掘地方文化特色,對其進行全面研究[6]。與此同時,對于人文、歷史、設計等方面的學科,可以建立專業教學實踐體系,將地方文化選擇性地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在實際課程中滲透地方文化的內容,以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到地方文化課程建設中。通過講座、校園藝術等多種豐富的活動,將地方文化傳輸給學生。定期開展地方文化研究學術活動,組織廣大師生一同參與社會實踐,參觀地方文化教育基地,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地方文化資料,撰寫報告和心得,達到地方文化教育的目的。
高職院校想要在區域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實現自身穩定發展,就需要利于與地方文化資源,積極汲取當地文化的優勢,既能夠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發展,也能因地適宜地培養出符合區域發展的實用性人才。文化傳播是高職院校應盡的社會義務之一,為更好地呈現地方文化的傳承效果,可聯合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企業開展合作,設立文化研究機構,搭建地方文化產業園區,全方位探索地方文化下的教育教學模式。這樣既能充分借助地方文化的優勢,發展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又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傳承地方文化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化的創意平臺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向學生傳播地方文化的內涵,充分落實教育者本身的職責,進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地方文化。
高職院校在傳承地方文化時,最終還是依靠教師的努力來完成,他們既屬于整個環節當中的創造者和指導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實踐者。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強化師資團隊建設,為傳承地方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在高職院校建設中無論是對于其他工作者還是學生而言,都具有足夠的威信力,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學生都具有很強的榜樣作用,同時教師的素養高度也決定著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發展方向以及三觀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內的各類工作人員在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的工作中也有著重要作用,無論是保安、食堂阿姨、宿管阿姨還是后勤保障人員,日常都與學生交流緊密,他們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生活習慣等。因此,除了發揮好教師的優勢以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內其他人員的優勢,達到傳承與創新地方文化的目的。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文化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帶動全校師生員工一同參加,以講座、征文比賽、書法比賽、歌唱比賽等多種形式將地方文化的特點展現出來。同時,還可以將地方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專業課程中,加強對文化的宣傳。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傳遞地方文化的精髓之處,鼓勵學生多了解地方文化的內涵,從而學習到更多知識。
伴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在文化傳承方面,媒介宣傳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媒介宣傳的方式進行地方文化傳承,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必然趨勢。新媒體在文化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速度快、方式新、形式多樣等特點,完全符合現代人接受媒介信息的特點。通過新媒體進行地方文化的宣傳,能夠有效地將內容直接傳遞到學生群體中,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將會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高職院校可以借助新媒體的方式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合力,既要重視傳統的廣播、海報、刊物等傳統媒介的宣傳,也要借助“互聯網+”時代給予的各種新的傳播手段,最大限度地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發揮出來。高職院校在應用校園網、官方微博、公眾號以及微視頻等新媒體傳承地方文化的過程中,要能夠有效地提取出地方文化的精髓,以此來對新媒體的內容進行補充,并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知識性、服務性、思想性,應用豐富多樣的媒體形式,賦予足夠多的趣味性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7]。
綜上所述,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科學性的理論與實踐效果指導,在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特色時,要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將其作為自身責任使之發揚光大。通過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自身對地方文化的認知,不斷探索文化的特點及規律,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對于文化的自覺意識,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尊重態度。通過對地方文化研究的不斷傳播及應用,達到創新地方文化的目的。高職院校作為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渠道,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文化教育的優勢,肩負起傳承與創新地方文化的重任,要勇于開辟多種發展渠道,傳播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以實際行動支持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此來繁榮地方文化,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