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后勤保衛處,上海 200082)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在全國各高校中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種種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準畢業生實施“三全育人”時所遇到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對策做初步探討。
本文中的準畢業生指高職院校中即將面臨畢業的大三學生。大一、大二學生在校時學習時間占據較大比重,學習內容主要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主要學習方式為在校學習,在校外實習和工作的時間較少。和大一、大二學生有所不同,準畢業生在校的課堂學習時間較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基本都已結束,大三階段所剩不多的課程主要為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他們將大部分精力和時間用于外出實習和找工作,與老師、同學的接觸與大一大二時期相比驟減。大三準畢業生的這些特點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在“三全育人”過程中出現各類問題,老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導致的全員育人不到位,在校時間較短且家庭、企業育人工作不到位導致的全過程育人鏈條斷裂、全方位育人有待加強等,下面就具體問題做一個系統分析。
全員育人強調育人工作者的全員參與,關鍵在于凝聚最大的師資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準畢業生與學校聯系的紐帶主要是輔導員,輔導員負責把學校的方針政策傳達給學生。而現實況狀是一個輔導員要同時負責多個班級、幾百個學生,精力有限,不能完全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行為特點,難以最快掌握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由于缺乏對準畢業生需求和思想特點的深入分析,不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態勢和實際需求,導致學校所實施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方針并不能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個人利益,不能為學生認同和內化。家庭困難的學生群體在畢業時由于物質條件匱乏,缺少在社會上尋找工作階段的過渡資金,往往迫于生計匆匆就業,不能充分地進行職業思考和選擇,阻礙其順利找到合適、前景廣闊的工作。任課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僅僅局限于課堂,課程結束之后便很少與學生再做聯絡,任課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也僅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身心發展領域。由于工作對象的差異性,其他行政部門的教職員工與學生的交往更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各個教師之間不能進行信息的及時溝通,各行其是,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以形成教育合力。除此之外,學校的就業指導教師數量嚴重缺乏,不利于全面調動積極性為準畢業生服務,難以對準畢業生的就業困惑和心理問題做出及時、專業、有效的解決。
“全過程育人”強調教育的連貫性,關鍵在于保證教育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銜接無空隙、無斷裂,使學生時時刻刻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準畢業生最后一年在校時間較少,且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外出實習和找工作。而學校是“三全育人”的主要陣地,學生走出校園之后,在校外生活期間,在家庭、企業、社會等場所不能及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國家和社會對學校辦學水平的衡量標準主要考量考試成績、就業率等指標,缺少對學生道德、興趣特長的系統培養。部分家長為了使孩子更全面地發展,在校外課余時間為學生安排學習課程或者自行進行輔導教育,并未與學校深入溝通學生的培養方案,導致家庭的培養目標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錯位、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學生為追求更高的自身發展,也會去校外自行尋找輔導教育機構,校外教育機構也未能與學校就育人目標、育人方法等方面進行溝通、協調,為學生提供的培養也僅僅是針對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養,在育人方面也存在欠缺。家庭、企業、社會尚未與學校形成完善成熟的教育對接,給“全過程育人”增添了難度,很難做到育人的持續性和連貫性,導致“全過程育人”鏈條斷裂。
高校將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點放在了低年級學生身上,對于高年級即將畢業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統性思維,缺乏整體性謀劃,也缺乏針對性。
“全方位育人”強調教育的全面性,關鍵在于從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完善的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習角度的全面性,做到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相輔相成,還要注重學生發展的全面性,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準畢業生即將脫離學校、邁入社會,這種特殊性要求學校、企業、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全面化的育人格局。目前我國對準學生的教育方式主要集中于傳統的課堂講授、車間實習和自主校外實習,老套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和決定能力。線上教學雖有所發展,以慕課網為代表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普及,但是還未形成成熟的線上教學體系,各個高校開發的網上教學系統不能互聯互通,不利于教學資源和就業求職信息的共建、共享,難以形成規模教學。
對于準畢業生,學校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實踐環節的重視,社會實踐也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他們難以在社會激烈的求職競爭過程中突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雖然已有所改善,但是尚未有根本上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融入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育人工作格局還需進一步擴大。
企業缺少對準畢業生的關懷與寬容。準畢業生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實操技能和各項工作能力有所欠缺,適應、熟悉工作業務也需要一定的過渡時間,在求職過程中卻要和已有工作經驗的人群同等競爭,很明顯地處于競爭劣勢。企業往往堅持擇優、擇良錄取原則,很多情況下不會選擇準畢業生,使得準畢業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家庭的育人功能也沒有完全發揮。大部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只關注準畢業生的飲食起居,他們的內心世界家長并不是很了解。加之很多學生由于年齡代溝不愿向家長過多傾訴心聲,家長由于工作事務繁忙或者缺乏育人的專業素養,導致家庭不能很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加強對準畢業生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應該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從建設育人隊伍、補齊教育鏈條、融匯教育力量等方面入手,來增強育人效果,完善育人體系。
注重“三全育人”工作的供給側改革,加大師資力量投入,調整師資結構,打造一支匯聚各類人才的、結構完善的育人團隊。育人團隊應精準研究準畢業生的特點,針對其思想態勢、行為習慣以及工作學習需求來設置育人內容和師資結構。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建立專門機構,成立專業教研室,組建專業教師團隊、導師團隊、外聘專家團隊,針對準畢業生開設思政課程,課程內容與社會形勢、就業規范崗位職責關聯,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在管理方面,動員全體行政部門和后勤部門的教職工,深入挖掘服務管理過程中的育人元素,培育一批育人示范崗位,使準畢業生在學校期間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課程設置方面,大二時期就應開始設置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做好人生規劃,培養其綜合全面考慮各種因素的能力,樹立其實現目標的信心,初步培養其理性就業意識。
在就業方面,大三時期應成立就業指導小組和心理疏導小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在此前提下,匯集各種就業資源,為準畢業生提供專業的就業知識普及和就業信息發布,積極與校外企業聯手,組織校園招聘,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心理咨詢教師要多與學生聯絡,及時發現學生在畢業季存在的心理困惑與問題,在第一時間加以干預,保護學生的隱私與秘密,獲得學生的信賴,傾聽學生的煩惱,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和指引,及時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畢業季“不慌張、不焦慮”。
教師作為準畢業生育人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教書育人的引導者、學生困惑的指路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必須重視加強教師激勵,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并重。對于準畢業生育人團隊的教師,每周召開例會,表揚優秀教師,評出“先進個人”,提倡其他教師向其學習,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定期開展教師交流會,互相溝通在“三全育人”工作中所累積的經驗和教訓,發揮集體智慧的最大效應。編制準畢業生“三全育人”經驗手冊,在全校乃至更多高校中發放,使得優秀的育人經驗得以為更多人所用。同時注重物質獎勵,制定完善的激勵辦法,對于在準畢業生“三全育人”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將其工作成果與績效、獎金掛鉤,使教師有動力進行更加深入的鉆研。
如何填補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空隙,應重點關注學生非課堂、非在校時間段的教育缺失問題,使育人形成一個校內到校外完整的鏈條。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間接的、無聲的。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學風、教風和校園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個環節中,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同齡人樂學互助、教職工愛崗敬業、校領導關愛學生等全面的、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優化校園管理,建設環境優美、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例如蘊藏歷史文化底蘊的名人介紹、富有青春氣息的學生創意繪畫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的宣傳欄等等,使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景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于大三學生來講,在畢業進入職場階段之后,需要補充大量的工作相關專業知識,但是離開了校園后便無法免費借閱圖書和下載相關學術論文,自費購買下載圖書、期刊論文成本較大。學校應為畢業后的學生盡可能提供學習資源和知識獲取路徑,例如校園卡仍保留可進入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的權限,學生的賬號保留通過VPN進入校園網下載書籍論文的權限等,為學生補充就業知識技能提供強有力的后盾支持。
準畢業生缺乏社會經驗,初入社會所處的環境各種各樣,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信息和誘惑,欠缺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學校應當邀請銀行工作人員、警察等部門提供防詐騙講座,從大一就開始宣傳防詐騙的意識,每年定期開展相關知識講座,提高其辨別真偽能力,增強其抵御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為其安全踏入社會保駕護航。
家庭是學生在學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在準畢業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之后的人生階段,家長和家庭所發揮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視。校外培訓教育機構也是準畢業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來源,其影響力也應重視。學校應重視與家長、校外教育機構的溝通和聯系,在育人目標、育人方針、育人內容等方面進行深入商討,達成一致目標,補齊準畢業生畢業之后的育人鏈條空缺,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社會應該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在人員聚集較多的公共場所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宣傳,注意應擴大宣傳的內容廣度和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通過畫報、藝術涂鴉、電子信息屏等途徑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公共場所的各類工作人員也應該嚴格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嚴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使準畢業生在脫離學校之后也可以受到良好思想氛圍的影響。
重視多個教育場域,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還要關注宿舍、家庭、企業、社會,做到教育無死角;不僅要關注現實教育,還要關注論壇、微博、抖音、快手等,做到教育無缺失。
重視發揮家庭的育人功能,建立學生校外聯系制度,包括家長聯系制度和企業聯系制度,掌握學生在校外期間的思想行為動態,經常與家長和企業保持溝通聯系,雙向反饋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針對出現的問題共同協商解決,盡量避免學生產生逆反抵抗情緒。為家長提供相關講座和育人知識宣傳,使家長充分發揮育人的輔助作用,保證學生身處家庭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應該以思政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探索思政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與方法,針對準畢業生的特點開辟新領域,打造一系列針對性強、具有示范性的在線開放課程,向準畢業生推薦觀看,使他們能夠靈活安排自己的時間去進行學習。為了線上教育的更好推進,應該主動占領互聯網陣地,增強教師信息技術技能,定期組織計算機技能培訓,用線上育人彌補線下育人的短板,做到育人的全面性。
學校在加強準畢業生基礎知識技能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創新創業能力建設,提高學生的自身競爭力,保證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煥活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邀請優秀畢業生校友回母校開設講座,分享在職場就業和創業過程中的經歷和經驗教訓,為準畢業生踏入社會求職創業樹立勇擔風險、克服困難的毅力和信心。
定期向企業郵箱發送育人知識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鼓勵初入職場的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遠大理想抱負,使畢業后的學生在工作場所依然能夠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融資渠道,由企業、風投機構、社會捐助共同為準畢業生創業提供資金,政府應出臺相應的鼓勵創業政策,優化大學生融資流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融資便利。與行業企業共同打造校外實訓基地,簽訂育人協議,制訂系統完整的育人方案,邀請行業專家進駐校園為學生講授專業技能課程,同時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與到實操中,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積累經驗,使學生在踏入社會后消除不適應感,更快地融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