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秦漢時期歷法數字“十一”的應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 龍
(武漢大學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00)
在日常生活中,數字的應用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般情形下以便利性為第一考慮要素。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偏好使用能夠被整除的數字,其中以帶五和帶十的數字為先,最不濟也是偶數。特別是對于數學運算還不發達、還沒有阿拉伯數字、運算工具還很落后的古人來說,自然越便利越好。這種偏好傳承至今,仍左右著人們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尺一牘”“錢十一當一布”及秦律漢律中的“六百六十錢”“二百二十錢”,不免令人費解。這樣的官方規定,在日常生活中殊不便利,那究竟為何推行?
簡牘常見長度有六寸、八寸、一尺、尺二、二尺四、三尺等。盡管學界一致認為就目前的發現而言,秦和西漢甚至東漢的簡牘都沒有形成統一的簡牘形制方面的規范,但不妨礙我們回顧人們對這些尺寸進行過一些解釋的嘗試。國內在這方面最早的解釋是王國維在《簡牘檢署考》一文中提到的《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八冊),由胡平生整理成的“分數”“倍數”論。[1]
古策長短皆為二尺四寸之分數。最長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而取一,其次三分取一,最短者四分取一。周末以降,經書(六經)之策皆用二尺四寸,禮制法令之書亦然。其次一尺二寸。《孝經》長一尺二寸,漢以后官府尺籍、郡國戶口黃籍皆一尺二寸。其次八寸,《論語》策長八寸。其次六寸,漢符長六寸。
牘之長短皆為五之倍數。最長為槧,長三尺;其次為檄,長二尺;其次為乘驛之傳,長一尺五寸;其次為牘,長一尺。天子詔書一尺一寸。又其次為門關之傳,長五寸。
在這里可以注意到兩點:其一,王國維認為古策長短和二尺四寸有關,牘之尺寸與五有關。亦即,簡牘的長度可能有數字性規律。其二,天子詔書一尺一寸與五并不成倍數關系。后來的學者,對王國維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但都沒能解釋為何天子詔書長尺一。
在有關秦漢時期的傳世文獻中,關于長度為尺一的木牘并不少見,或記為“尺一牘”,或記為“尺一木”,或記為“尺一詔”。
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云。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云。[2]
辛未詔曰:(李賢注)《漢制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唯此為異也。”[3]
(李賢注)蔡質《漢儀》曰:“延熹中……周景以尺一詔召司隸校尉左雄詣臺對詰……”[4]今官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拜用不經御省。(李賢注)尺一之板謂詔策也。[5]
答詔問災異八事。光和元年七月十日,詔書尺一,召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議郎張華、蔡邕、太史令單揚……受詔書各一通,尺一木版草書。[6]
楊秉耿介于災異,陳蕃憤懣于尺一,骨鯁得焉。[7]
而靈帝曾不克己復禮,虐侈滋甚,尺一雨布,騶騎電激,官非其人,政以賄成,內嬖鴻都,并受封爵。[8]
哀泣辭請,有感帝心,詔曰:“乞楊生師。”即尺一出升。政由是顯名。[9]
尺一選舉,委尚書三公,(李賢注)尺一謂板長尺一,以寫詔書也。[10]
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長度為尺一的木牘,一般用作詔書。詔書木牘的長短,必然是制定之后,有別于其他形制的尺寸。所以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而不是尺一寸,自然有其中的緣由。畢竟,那時是一個闡發義理、開創制度的有其用意的時代。眾所周知的秦“數以六為紀”[11]就是一例。
一般學者認為簡牘形制沒有固定,這是因為其中有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即假設有固定的形制要求,這一要求如何實現?必然是有一定的規制。一種情況是官方定制,在大量空簡空牘的制作之中,按照一定規制形成,自然可以做到。前文提到的王國維所總結的“漢以后官府尺籍、郡國戶口黃籍皆一尺二寸”即為一例。另一種情況是制作有專門用途的簡牘,會依照統一的形制。前文提到的,王國維所提出的“經書(六經)之策皆用二尺四寸……《孝經》長一尺二寸……最長為槧,長三尺;其次為檄,長二尺;其次為乘驛之傳,長一尺五寸”即例證。
一般而言,這兩種情況有時一起出現,有時單獨出現。但無論如何,正因如此,簡牘才會出現特定的形制。“尺一牘”因為是詔書,所以尺寸異于其他簡牘,那么,為何是“尺一”,而不是其他尺寸?
不僅是傳世文獻中,秦漢時期有這種關于數字“十一”的可疑之處,出土文獻中例子也有一些,其中最主要的有政府規制的錢布交易兌換比和罰金數額兩類。此處先討論錢布交易中的例子。
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睡虎地M11《秦律十八種》金布六七)[12]
乍一看,并無奇怪之處,政府制定金和布的兌換比而已。但這樣的規定實際在生活中卻很麻煩,遠沒有錢十當一布方便,甚至沒有錢十二當一布方便。因為這樣的兌換比,簡文中出現大量的數字呈現出十一的倍數。在既往的研究中,已經有學者注意到出土的法律文獻中“多十一的倍數”[13]。于豪亮認為這和律文中錢布交換的規定有關:“律文規定一疋布折合十一個錢。”[14]“而《效律》中關于物資的計算,總是以布為單位,折合成錢計算……廿二錢是兩匹布,六百六十錢是六十疋布。”[15]這樣的解釋本身沒有問題,但仍然沒有回應為何是“十一”,而不是其他數字;為何不使用便利的數字這一問題。
可以確定不是出于經濟學的考慮而如此設定。同時,數字“十一”顯然與數字“六”沒有關聯,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數以六為紀”。那是什么原因呢?
秦律、漢律中與“十一”相關的數字比較常見,主要體現在犯罪金額上。犯罪金額是數字運用的一種,其使用與日常生活中的數字偏好一致。例如我國現行法律中的罰金數額基本是帶五或者帶十的數字。秦和西漢的律法當中,罰金數額卻與數字“十一”相關。
害盜別徼而盜,駕(加)罪之。可(何)謂駕(加)罪?五人盜,臧(贓)一錢以上,斬左止,有(又)黥以為城旦;不盈五人,盜過六百六十錢,黥(劓)以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錢,黥為城旦;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錢,(遷)之。求盜比此。(睡虎地M11秦簡《法律答問》)[16]
盜臧(贓)直(值)過六百六十錢,黥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錢,完為城旦舂。不盈二百廿到百一十錢,耐為隸臣妾。不盈百一十錢到廿二錢,罰金四兩。不盈廿二錢到一錢罰金一兩。[17](張家山M247漢簡《二年律令·盜律》J55-56)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認為:秦至漢初律文錢數常采用十一的倍數,系因“錢十一當一布”[18]。如果用錢十一當一布理解,就等于用布匹衡量所盜物品的價值。乍一看沒有問題,但稍一想就能想到一點,在已經有貨幣的秦漢時期,盜賊所盜物品是賣掉換成贓款,還是換成布匹?恐怕不是以物易物換成布匹,而是換成錢幣。衡量盜賊所盜物品的價值,大概根據其售賣非法所得物品的所得算。在這種情況下犯罪金額與十一捆綁,雖然有金布兌換比的原因,但亦存在其他原因的可能。
在同一時期的歷法中也出現十一這個數字。古代的歷法大多圍繞如何解決陰陽合歷下日月周期耦合的問題展開。幾經更新后,古人摸索出來十九年七閏的方法解決日月兩個周期不合的問題。十九年七閏的分布方式,根據歷法研究者對《漢書·律法志》中朔閏分布的考究得知,確實是按“3-3-3-2-3-3-2”這樣的規律分布的,即秦至漢初的閏年分布設置。這樣的分布方式正好是前十一后八的排列。秦制晝漏正好是十一刻,正是秦人對于這一發現的應用。
數字被賦予獨特意義是中國文化的傳統,運用這種被賦予了意義的數字也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在秦統一之后,尚“六”即一例。將歷法中獨特的數字“十一”與簡牘長度、金布兌換比、秦漢律中犯罪金額等聯系起來,乃是受辛德勇先生將歷法中一章之數十九與《古詩十九首》聯系在一起的啟發。翻閱史料,有以下兩條證據可備參考。
此于《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史記正義》)[19]
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曰《洪范五行傳論》,奏之。[20]
《別錄》與《洪范五行傳論》都是西漢劉向所整理撰寫的。劉向是博學之士,作為史家的他熟悉天文歷法,將歷法中的一個成數應用在其他事物上是存在這個可能的。秦漢繼承了戰國時期學者對于天文歷法的知識探索,制定了各種規章名物制度,正好是掌握此等學識的人,可能是博士官、法家、陰陽家,但毫無疑問,這些人將其學說與其他學說融合后,貫穿在秦漢的制度之中。
在此基礎上,官府借助國家力量把少數人認可的一些數字應用推行在專有的領域,如官方簡牘(詔書)的長度、法律規定的犯罪金額區間、市場上金布兌換的比例等。數字的發明起初是為了方便使用,但后來經過人為的建構,賦予它們獨特的意義,然后推行這種具有獨特意義的數字,使之處處可見,正是人為建構的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