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有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基礎教學部,江蘇 南京 211156)
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的“七一”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簡稱為“四個自信”。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三個自信的創造性拓展和完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高校思政課中貫穿和強化堅定“四個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職責所在和歷史使命擔當。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進,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方式和方法也有了新的進展。高校思政理論課是高校必修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從這一教學目標來看,將“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有著絕對的必要性,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效率,增強大學生對未來道路的自信心,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自豪感。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始終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就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已經走過的路和將來要走的路充滿信心,這條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思想引領航向,信心凝聚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我國基本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強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道路的成功,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盎然的生機和活力。
理論自信,就是要從黨的輝煌歷程中更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更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發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的兩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
制度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明顯的制度優勢。堅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而言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相信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的自由平等權利和人身財產權利,能夠推動發展、維護穩定,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都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文化具有5000年光輝燦爛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構筑起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突出優勢。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紅色文化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資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大的精神動力。
“四個自信” 的重要論述,是對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承諾和現實推進?!八膫€自信”來源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土壤,也深深地植根于上下五千年積累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八膫€自信”是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的關系,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機地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
首先,高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高校思政理論課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理論支撐,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引導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培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次,高校思政理論課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任,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不斷地將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歷史高度。通過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我們要幫助大學生們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為什么選擇了改革開放”。幫助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傳承紅色基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四個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不但可以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而且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不負人民,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堅定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赤誠奉獻、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
再次,總體上來說,大學生群體中絕大部分人理想信念堅定,思想政治覺悟高,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心認同程度較高,但是,現在的大學生由于生活條件優越,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有過于突出的自我意識,甚至有部分同學帶有一些性格缺陷,比如懶惰、自私、驕躁、叛逆等,他們對于自身之外的事情漠不關心,他們看待社會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有時會失之偏頗,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呈現出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影響愛國的熱情。也有部分學生缺少進取心,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富裕、自由的新中國,不能體會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無法體會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創造精神。還有一小部分學生,由于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侵蝕和現代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出現信念不堅定、價值觀不健康、甚至政治信仰迷茫的情況,所以更有必要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四個自信”教育。
高校思政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的主陣地,理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功能,面對影響學生“四個自信”的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和西方自由主義思潮,我們要幫助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之進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建設的關鍵,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好”,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把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地統一起來,有效改善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達成思政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目標。
把“四個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是高校思政課教師和所有教職管理員工的職責所在,需要相向而行,共同努力,爭取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滲透教育。所謂全員,是指所有高校教職員工都要參與進來。全過程,是指從大學生入學報到第一天開始,一直到畢業離校走入社會的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全過程。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學校便關注對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既要加強思政課程,也要加強課程思政,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堅定“四個自信”。在畢業離校之際,幫助他們了解就業形勢,關注他們的就業心理,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全方位,是指在整個大學生活期間,各個教學環節,行政管理環節,學生社團環節,后勤管理環節,都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建設的根本任務,凸顯出“四個自信”教育的影子,促使其能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部過程和所有環節。
在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中,教師本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到思政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四個自信”教育尤其如此。所以,把“四個自信”教學融入思政課堂,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主動提高自己的理論認知水平和業務能力,并不斷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研究,對“四個自信”的科學內涵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進行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發展充滿自信。教師自身的一思一言一行必定會對學生的思想造成較大影響,所以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高校方面也需要關注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尤其是思政課教師,要經常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訓,促進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使他們能夠用更有親和力的語言將“四個自信”融會貫通、潛移默化地傳達到每個學生的頭腦和心靈,用自己豐富的閱歷、學識和經驗去激發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放飛青春夢想,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個自信”是我們黨在新時代重要的理論拓展和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重要基礎,因此,推進“四個自信”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展開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一項迫切的政治任務。高校思政課作為深化“四個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實效。“四個自信”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 是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在當今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來源渠道多元化,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傳統的授課模式側重于說教和單向傳遞,明顯過于單一化,需要在形式和內容方面做出調整。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做出改變和調整,加強教與學雙方的互動環節,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也可以通過合理比例的實踐教學環節和理論授課環節相結合,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動員和組織他們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更真切地感受中國巨大的歷史進步,加強他們對“四個自信”的內心認同。教師也要加強對現代化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的學習和運用,高度重視全媒體教育平臺,借助于全新的教學形式或教學工具,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政課教育教學中,使“四個自信”教育更有效地融合到日常教學活動之中。
“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創造性拓展和完善,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文化建構。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八膫€自信”是一個有機統一體,既相對獨立,又相輔相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精神力量,它們有機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定“四個自信”,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總之,在“四個自信”教育的視域下,“四個自信”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產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引領作用。尤其是在應對西方思想不斷侵蝕國內青年群體理想信念的嚴峻形式下,推動和深化“四個自信”教育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高校思政理論課是深化“四個自信”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必須要對原有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作出改革,為“四個自信”教育的開展和落實提供載體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