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明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之一。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新市民”一詞正逐漸代替“外來務工者”“農民工”等稱謂進入公眾視野。2014年7月30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宣告中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農民工”一詞即將成為歷史。促進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不僅僅在于一個稱謂的改變,而是要給予他們同等的市民待遇,同時引領、重塑他們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從容應對新的環境,接受新的生活,全面促進人的城鎮化,這是中國開啟新型城鎮化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
黃進教授的專著《尋找精神的“故園”——“新市民階層”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是針對當前社會各群體思想多樣性和價值觀多元化的客觀狀況,以具有典型意義的新市民階層為研究樣本進行學理探究、調研實證和規律總結,嘗試構建適合新時代社會生態特質的新市民核心價值觀建設范式。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新時代價值觀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眾價值認知和踐行中的最大普及。課題最終成果是以《尋找精神的“故園”——“新市民階層”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為題的專著,它彰顯了新形勢下價值觀研究“政治性”“社會性”“人民性”的主旨,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前沿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緯度,詮釋了新市民階層價值觀理論建構與實踐涵育之間的邏輯辯證聯系,揭示了社會系統中從信仰(價值接受)、傳播(價值弘揚)到踐行(價值示范)的微觀路徑,剖析了政治生態、社會生態與個體價值生態之間的相融相合,突出體現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時代要求。
《尋找精神的“故園”——“新市民階層”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主要篇章結構除緒論和余論外,共分十章:第一、二章基于社會結構的視角,分別從“城市融入”“社會生活”的內核,對新市民階層的政治價值觀開展研究,梳理社會結構變革中這一人群政治價值觀的演進,利用“城市戶籍人口政治參與調研”的相關數據,為制度建設場域的“公平”進行鋪陳。在基于實證研究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得出新市民階層在社會系統中“公平感”缺失的原因在于其社會身份的“先賦性不公”以及體制機制在執行上的“不公”造成社會個體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缺失和不平衡感加劇的結論。第三章著重從價值觀表征的描摹,探討新市民的社會價值觀問題,揭示這一階層群體在價值觀實踐、沖突中可能出現的特殊形態和解決方式,提出“消減社會排斥,倡導友善價值觀”的主張,張揚“求是”精神,引導對城市道德之真誠與生活之真實的關注,突出了道德主體與認知主體的“能動性”意識,規劃其價值觀念重塑以及對社會主導價值觀產生認同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路徑。第四、五章旗幟鮮明地駁斥了“先驗的存在主義”,基于社會流動以及變遷的視角,對新市民階層經濟價值觀、文化價值觀展開論述,指出缺乏經濟、文化發展的獨立意識是造成其“敬業”“求真”“向善”等先進價值觀念式微的主要原因,必須構建真正滿足價值接受視野的新市民經濟觀、文化觀,歸納總結包括新市民階層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人群的價值觀表達符號。第六章至第八章著重于對“生態價值觀”“法治價值觀”“網絡價值觀”等對新市民階層價值生態具有“雙重性”影響的大環境進行價值觀培塑與統籌推進的模型建構,以“致良知”“話語權力”等理論匡正和占領這些新市民價值觀研究的新場域。第九、十章從價值觀最終“外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新市民階層核心價值觀實踐的科學內涵與重要意義,厘清其目標、原則和路徑,并以“返鄉”為主題,規劃新市民階層價值觀建設良性發展的思路,以期其最終成為整個社會價值生態水平提升的重要組成。
基于上述篇章脈絡,本書既是一部新時代城鎮化下新市民價值觀教育的教科書,更是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宏大背景下,聚焦某一特定人群走向現代化的精神指引手冊。本書的主要觀點在以下幾方面。
價值觀建設離不開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社會之間長期、多元和建設性的互動。從社會心理學看,這種互動,既包括相互的溝通和傳播,也包括表達和展示;既包括遵守和堅持,也包括調整與改變。因此,核心價值觀的語義不是絕對不變的,也不是撲朔迷離的,它具有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又與時俱進的鮮活生命力,經過長期實踐篩選而被珍視、保留并積淀于人的內心。新市民階層作為改革大潮中價值觀變革最強烈的人群之一,他們的價值定位也正從前輩的“城市過客”“城市邊緣”向“城市主體”轉變,從“亦工亦農”或“邊緣人群”向城市中心拓展和運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成員共享和共同創造的,即便暫時存在排斥和沖突,也無法無視它的存在和精神力量。順應這個規律,就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對其歷史必然性、“內省”的主體能動性、“外化”的合理可行路徑進行探究與論述,進而進行制度化、體系化、生活化、常態化的培育,加強舉措的針對性、務實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倫理價值觀念的巨大沖擊,當新市民階層原本的價值觀血脈在自體更新中與周遭的社會難以形成共識時,抱怨、觀望甚至異化的價值觀就會流行。抱怨與批評、觀望與參與、異化與認同的不同特點,對理性的價值觀建設有著深刻影響,“抱怨”的主體往往會假設有全能的力量來應對現狀,是消極的情緒;而“批評”則往往帶有積極的色彩,它力圖找出問題、甄別情況、警告風險,是形成社會共識的必要方式;“觀望”是對全能力量的失望;而“參與”則是通過介入,改變現狀,摸索出路,是社會共識在“嘗試——錯誤——再嘗試”中的必要過程;“認同”是社會成員主體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逐步加強,是由“血親意識”向“契約精神”的轉變;“異化”則是尋不到價值皈依的出路轉向歧路。對于新市民階層的價值觀建設而言,要進一步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啟蒙功能,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認知,并指導這一群體的價值實踐。這有賴于綜合運用系統分析、樣本比較和個案列舉等研究方法,盡可能客觀地繪制出他們在外部社會生態影響下的價值觀譜系,充分考慮這一人群價值觀的矛盾多樣性、潛在沖突性、過程可塑性等主要特征,奠定積極的社會心態和社會共識基礎。
以人為本、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為新市民價值觀實踐提供了空間,也提供了多元的價值選擇。在社會穩定發展時,占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觀表現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或時代精神;在社會急劇變遷時,它則可能快速變化,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成分和形態。新市民階層中的大多數較第一代城市移民“還鄉”的精神寄托,有了更鮮明的“以反主流的價值觀實踐,爭取關注與地位”思想動因,他們的價值觀問題折射出當下社會的利益糾葛、觀念沖突、發展失衡等。如果遵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致力于將價值觀研究及內涵詮釋置于不同意識形態情境中(如本書中的“離鄉”“還”“繼承”“反叛”“公平”“域視”“接納”“拒斥”,等等)進行問題實質的剖析,往往能揭示隱藏在行為背后的精神動因。本書觀察了一個特定階層及其中游走行動著的個體,從個體的價值偏好到與人交往的規則,從經濟意識到群體性事件,旨在揭示行為表象、意識淺層背后存在的精神驅動力,對其進行總結梳理并給出價值觀建設的意見,以期把握這個時代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社會類別中的社會認知、社會情緒以及價值生態規律。
就上述內容而言,相較于世界各國均具有的“文化移民”現象,本書不局限于價值觀沖突與融入的表象,而是將新市民階層置于轉型期特殊的社會生態下,突破移民文化理論以及傳統研究中就“人”研究“人群”的現象表層,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一是對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理論基礎的凝練和概括,價值觀建設迫切需要理論先導和實證數據材料作為基礎,本書在解讀價值觀問題時,以理論知識體系作為前置論證,輔以實踐數據的檢驗佐證,做出了指向性豐富的理論貢獻;二是對新市民等民眾生存狀態的關懷與探尋,本書著重關注新市民這一特定群體在精神世界中的困境與苦痛,毫不避諱當下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斷層,在彌合和消解沖突的研究目的下,提出制度、環境、自體多層次的解決方法;三是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瞻顧,消解新市民群體的價值觀沖突、厘清他們的價值觀趨向、開展相關的價值觀教育,這是政府、社會、學界乃至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關注的論題。
本書從展示新市民這一群體的價值觀問題及其解決路徑切入,探尋啟發和開拓與中國未來社會相適應的新市民階層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實踐之路,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深遠意義。